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山下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使共约1800万知青由城镇迁居农村,超过当时全国城镇总人口的10%。这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运动起因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由城市企业对劳动力吸纳不足而形成的就业压力,而运动本身又反过来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迟滞。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大陆的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将上个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对“文革”十年和知青运动进行同步考察,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史(地方志)编撰人员甚至将毛泽东1968年底发表的“12.22指示”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辛 《社会科学》2006,(5):5-17
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中兴起的全国性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初始的安置青年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迅速发展成为“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其间出现了一系列知识青年的生活生计、生产劳动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心态由此出现反复,并形成了社会的共鸣。党和国家进行了多次的政策性调整。这场运动从轰轰烈烈兴起经十年到悄然偃息之后,给人留下了多重的思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大有作为;还是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只有以实践来检验之,并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知青运动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1955—1966年为移民垦荒。加强农业、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阶段;1967一1976年为极左路线肆虐、上山下乡演变为政治性大运动阶段;1977—1980年为知青政策大调整直至“消亡”阶段。周恩来在知青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当然是表现在前两个阶段。一、周恩来思想和“文革”前的上山下乡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北大荒垦边,在全国城镇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拉开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从1960年开始,上山下乡运动纳入了国家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周恩来与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5.
主编的话     
本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栏发表的是著名作家叶辛研究中国知识青年运动发生、发展过程的论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民众心理特征带来的影响至深且巨。虽然时隔多年,许多亲历者个人的痛苦似乎已经淡漠,有时甚至还会按照“历史辩证法”的逻辑,从“大处着眼”,对知青运动后来终于成了  相似文献   

6.
知青文学的肇始是源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在"文革"中形成高潮的知青运动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坛上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潮"、"知青文学"等文学现象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奥运之年是知青运动的40周年。当年的知识青年于文学、历史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正确解读知青文学,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客观认识其消极影响,无论对文学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1974,(2)
叛徒、卖国贼林彪是道道地地的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他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对文化大革命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怀有刻骨仇恨。他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就是孔孟所  相似文献   

8.
从犯罪的事实、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犯罪的类型、年龄、方式和手段来看,同文革前十七年相比,青少年犯罪有了恶性发展。特别是大中城市,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加严重。青少年犯罪者,包括社会待业青年,在校学生,青年徒工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中  相似文献   

9.
叶辛 《社会科学》2007,(7):142-150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党中央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进行科学认真的审视,几经周折,终于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的决策,随之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大潮,上山下乡整体化的运动终于落幕了。但上山下乡运动真正的结束,却是此后好多年的事。有关部门对上山下乡运动后遗症的处理和对知青们工龄的认定,标志了这场轰轰烈烈经历了27年的运动终于成了历史。  相似文献   

10.
“文革”以前,中国大陆有将近一百三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参加农业生产。这批老知青当中的大多数成员出身于政治上“有问题”的家庭。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教育领域实施的以阶级斗争为名的政治歧视,他们在1963—1965年的高考和中考中整体性落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山下乡成为他们“脱胎换骨”的唯一出路。但这些老知青的虔诚和逆来顺受并没有换来合理的报偿。相反,直至“文革”结束,这批出身“黑五类”家庭的青年一直是人民共和国的二等公民,在其生活道路上历尽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历及其历史意义长期被掩盖或抹杀,以致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社会里一个无声的群落,“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也由此成为共和国史上的一桩公案。面对和解决这桩公案的意义不仅在于还这些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中国公民一个公道,还有助于廓清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并给后代留下一个不能忘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王冠华 《中国学术》2001,3(4):383-38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持续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直接影响了近两千万人命运的运动。要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不能不研究中国知青史。定宜庄的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一部专史。它叙述、分析了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即从1953年到1968年这一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史"研究的日趋繁荣,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反思也成为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但是从目前总的情况看,该领域对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的引入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从某中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层次的历史透视和科学研究。本文仅就在"文化大革命"史研究中大力开展口述历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上山下乡,许多人便会由此而联想到“文化大革命”那一段灾难性的历史,便会由此而认为“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而全盘否定。其实这种看法大谬不然。本文试图通过对上山下乡的历史考察和辩证分析,以求得一种科学认识,并以这种科学的认识来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社会就业与社会整体文化层  相似文献   

1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村青年进城入厂有很多的异同点。要吸取知青运动的经验教训 ,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解决城乡青年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15.
简讯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高潮中,我院附校十九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五名往届毕业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于六月初分赴夏家村、高家村、西林西、向阳等曲阜农村安家落户。附校知识青年踊跃上山下乡,这是批林批孔运动结出的又一丰碩成果。孔老二鄙视生产劳动,宣扬“学而优则仕”,林彪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附校党支部组织九年级毕业班学生下乡下厂,与工农一起批判孔孟之道,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已复礼”的罪行,使毕业班学生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  相似文献   

16.
1962年,官方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至1977年,十几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在"放逐"的行列里,走在最前面的就有1964~1965年到大巴山区落户的1.4万多名重庆知青.今天,已经人到中年甚至濒临退休年龄的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带给他们的苦难人生.这份沉重的人生记录,弥补了有关"黑属"群体在知青运动中的空白,为知青运动史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英格兰初步形成了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乡村社会产生"推力",城镇特权地位产生"拉力",吸引和拉动农村人口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与此同时,乡村也存在阻碍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城镇也存在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推力",正是在上述各种"拉力"和"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中世纪英格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一定发展,畜牧业、纺织业等非农行业逐渐兴起,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继承了这些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并在之后形成上山下乡运动高潮。随着"扎根"农村政策的推行和下乡青年在乡的长期化,多数知青都面临着婚姻问题。虽然知青的已婚率逐年上升,但一个下乡知青要在农村正常组建家庭,其婚前顾虑较多,婚后的婚姻生活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特别是在上山下乡运动行将结束、知青大规模返城时,知青婚姻更是经历了严峻考验。有一小部分已婚知青选择了离婚,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家庭,听从国家的安排,在当地就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知青婚姻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发展常常为历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1948年到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内,刘少奇对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建性的意见。这些探索是...  相似文献   

20.
我们已习惯把历史放进时间的维度中去加以考察,即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的思路去看待历史现象。无疑,这是对历史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向度。但是,当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基因进行宏观思索,特别是对社会的近代化问题做一整体反思的时候,便会感到,历史运动的向度并不是单一的。有时,时间的积累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在做纵向的线型运动;而有时空间的沟通与扩展也能形成一种历史力量,使社会在横向传动中发展前进。因此,仅从时间维度来认识历史进展的动因显然是很不够的,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的向度去展现社会历史的运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可以大致地划分出两类运动形态;时间递进型的历史运动和空间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