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费孝通晚年指导的最后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了费先生的"人文资源"思想,而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对西北地区人文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总结出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在当今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领域里,在中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甚至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都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保护意识淡漠、保护资金短缺、重申报轻保护、传承后继乏人、资源种类失衡、保护力量单一等,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按照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要求,遵循保护为先,兼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旅互动,完善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宣传展示,力求保护与开发同步;创新方式,打造丰富的文旅项目;构建"非遗"旅游体系,培育特色文旅品牌的保护、开发路径,促使"非遗"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可以采取国别性保护、世界遗产式保护和区域性保护三种模式。"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别性保护模式存在保护不一致、外部监管缺乏等问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文明成果,但不可能全部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予以保护。"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则能够有限度地统一保护标准并将保护更多遗产。中国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选择建构中应积极推动更多"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积极引导沿线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区域性保护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史上存在着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对立的语言观。经验主义语言观将经验视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语言知识的获得是人类在普遍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对语言经验进行归纳与建构的结果;理性主义语言观以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为主导,是将语言视为脱离外在经验,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唯心主义语言观。语言学史上的这两种传统语言观都无法解决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作为乔姆斯基语言观哲学基础的"自然化的理性主义"与作为马克思语言观哲学基础的"实践观"的共同性在于超越了经验主义传统与理性主义传统,从而解决了经验主义语言观和理性主义语言观无法解决的人类语言知识的习得问题。但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语言观的哲学基础还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导致了二者对于语言理解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国有82种语言,1/4正在消亡.语言消亡加速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紧迫性.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河北省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护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保护和开发语言文化遗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裕固族有两种本族语言: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目前都已成为濒危语言.本着尊重裕固人的语言选择和切身发展利益的根本原则,首先通过田野资料呈现"主位的视角"和"土著的观点",进而从发展人类学视角出发,指出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应摆脱"交际工具论"的束缚,迈向"文化资源论",即语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保护包括裕固语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学语言观在本体论各异的儒、道、佛禅语言观背景理论中展开,这三种语言观分别探讨了语言与伦理、语言与宇宙本体、语言与自我心性的关系,对古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逻辑结构,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工具性的语言功能论、悖论性的语言特征论和体验性的语言本质论。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诗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8.
29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语言政治格局之中,中国作家产生了建立"汉语主体性"的语言自觉,这种自觉,不仅表现为对汉语弱势处境的严重焦虑,还表现为对现代汉语自身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反思与超越.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作家的语言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超越了此前的"语言工具观"的"语言生命观"和"语言本体观",便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亮  赵亚娟 《学术研究》2012,(4):47-53,159,160
从国际法的视角来看,"文化财产"一词混淆了现代文化财产与历史文化财产的区别,抹杀了保护对象的历史性和传承性,且含义较窄,通常限于具有商业价值的有形财产;"文化遗产"一词则突出了保护对象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避免过分强调物品的商业价值,且含义更丰富,涵盖了不具有高商业价值但又需要法律保护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比"文化财产"更可取。为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并传承中华文明,我国现行立法应将保护对象从"文物"扩大到"文化遗产",将有关立法整合为一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在时机成熟时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通则》。  相似文献   

10.
黄胜进 《天府新论》2006,(6):108-110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命运及其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及文化专家的热门话题。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我国学界还刚刚起步,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保护和抢救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地方  相似文献   

11.
“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遗产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提出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将"文化线路"理念/方法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对"文化线路"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欧洲思想史上的语言观,在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侧旁,延伸出主体性和人文性的一脉,涓涓细流,终在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那里激宕成大潮。洪堡特为主体性语言观注入的新生命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形式,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观念体系。语言研究的根据和最终目的,是不同文化的世界观的差异。离开了语言的精神内涵,无法认识语言形式。这是洪堡特语言思想对汉语汉字研究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3.
高轩  伍玉娣 《河北学刊》2012,32(5):152-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已形成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由于一直坚守文化生态环境的工具价值这一理念,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性,缺失原生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保护制度。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源流分析,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本质属性及其具体体现,进而提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观建基于古文、口语、方言、欧化语的取舍、调和与建构之上,他的散文语言由明白实用的功利性走向雅致审美性,由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阐述了现代散文语言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通过现代散文语言观的建构,周作人完成了他自己"对于国语的希望",即"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使中国现代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不但保持了中国传统散文言近旨远、韵味无穷的审美内涵,同时具有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良玉是我国历史上惟一被正史记载的女英雄。她一生为捍卫祖国统一和增进民族团结做出过巨大贡献。在石柱县已形成的"秦良玉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秦良玉文化"形成的原因有五:民族英雄令人钦佩、爱国将领让人景仰、一门忠烈使人折服、保境安民被人怀念、高风亮节为人铭记。在保护秦良玉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三种举措:一是形成全民保护意识,二是建立保护秦良玉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三是固化秦良玉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秦良玉文化遗产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六,即主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保真性原则、滚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及联合性原则。探讨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有利于保护和开发秦良玉文化遗产,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加快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言学隐藏着一个严重危机,那就是其一般语言观与其语源观之间的致命矛盾,即其"符号价值系统"观与其实际上的"分类命名集"观的矛盾.传统的分类命名集语言观来自古希腊的语源观的词预设:语言的初始样态是词.现代语言学虽然反对分类命名集观,但当他们确认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的时候,事实上是通过无意识的语源观承诺而接受了古希腊的语源预设.这样的预设意味着对现代语言学"符号价值系统"观念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与“地域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经过了舆论宣传、社会动员、普查摸底、申报及建立各级名录体系、公布传承人名单等步骤之后,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新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把保护工作的各项举措落实在实处,以及落实在基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的关系如何?相关国际法文件中对于社区保护是如何定义的?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已有哪些有益的经验?在基层社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又有哪些重要的实践?本期笔谈,我们邀请了三位学者分别就上述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以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近五年来我国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一、对濒危语言研究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足;二、语言研究者对自身在濒危语言研究中的角色定位缺乏全面理解;三、对濒危语言的保存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重申濒危语言研究的应用属性,把握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而研究这个核心目标。研究者要树立为语言族群服务的意识,摆正自身的服务者角色。在具体研究中,应区分保存与保护两种不同层次的工作,遵循各自的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20.
肖翠云 《江淮论坛》2021,(6):180-186
"言意合一"是朱光潜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以其为理论基础,朱光潜修正了克罗齐美学的不足,建构了自身文艺美学体系,阐述了音义协调一致论、内容与形式一体论等重要观点,并运用于文学审美批评实践."言意合一"语言观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有相近之处,具有朴素的语言本体意识,为中国新时期本体论语言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本土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