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民族的,又在长期的交融过程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必然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更新;教育作为文化交融的载体和途径,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研究文化、教育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
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 ,它直接与国家相连并被认为是政治民主的一个关键因素。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 ,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公民意识。我国传统上只有臣民而无公民和公民教育 ,民国建立后所实施的公民教育也不成体系。真正将公民教育单独提出并加以强调 ,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立足于公民的塑造 ,培养公民的意识、观念与精神 ,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教育,从实质上讲本应是素质教育;其根本职能与目标,本应是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作为基础的教育,其根本质能就是培养人才;人才是生产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因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高素质人才的特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教育,生产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均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科学·人文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存在性联结,这一联结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成"人"作为教育公共善的确立及反向意识的建立为基础,具有契合教育"存在"、兼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强调价值取向等特点。它指示了教育回归自我本真的路径,即复归教育整体、走向教育对话和转向关系思维。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就素质教育问题纷纷著书立文,尤其对“专才教育”、“通过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和差异影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亦就三种“教育”的关系和差异谈一管之见。(-)高等教育的比较认识本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才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高教领域渐次兴起,它主张大学本科阶段注重普通教育和较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种“通才教育”思想,在构筑其理论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与“专才教育”观点多有争论。在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引入了“通才教育”思想,相应地在培养通才还是培养专才…  相似文献   

6.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厉以贤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对教育发生重大影响。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市场经济对教育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教育能否商品化、产业化,学校能否企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问...  相似文献   

8.
对话·人类存在·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当今世界的流行术语之一,它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可以说人类存在就是进行对话。具体说来,人类存在的几个领域如思想、语言、艺术、道德等都与对话密切相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的一种现象,教育也必然是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对话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相当复杂的概念,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但是由于文化只能学而知之,所以决定了文化与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教育与人,使人类文化得以传递、保存和延续.本文从文化与教育、教育与人、文化与人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教育和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对社会的演变与人的发展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巡视南方时反复强调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并且再次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带动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这是近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之一。18世纪后期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产业革命,使人类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创造出了比以往任何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的物质财富。19世纪后期电力的发明和使用,又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当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原  相似文献   

11.
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矫正工作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发展问题青少年认知能力、诊治其负性情绪、评估其矫正效果方面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空间虚拟性、数据共享性、监管全面性又使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应从打造矫正智能平台、创新矫正路径、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问题青少年回归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Ⅰ.能力一词在我国封建社会一般称为才能。这个问题一向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只不过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掌握教育大权并使之为其服务,主要发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教育 -伦理”生态的视角 ,分析“教育权”、“教育责任”和“教育角色”。教育权作为一种组织权力必须真正能够体现制度性公正的伦理原则。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正当运用 ,也是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正当要求。受教育是人所固有的基本人权 ,改善人的教育权既是一个伦理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还是一个人权问题。在“教育 -伦理”生态中 ,教育权与教育责任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形成了教育中“权利 -责任”的生态系统。教育责任对教育权状况的完善是至关紧要的 ,教育共同体有其不可推卸的教育政治责任、教育经济责任和教育管理责任。教育责任具体表现为“教育人”的道德责任感。它对未来公民的培养是异常重要的。教师的教育角色对于“教育 -伦理”生态起着直接构造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角色化存在 ,它不是使角色面具化的冷漠表演 ,恰恰相反 ,它最大限度地要求“角色”与“本真的人”的内在一致 ,要求做人的“诚”与“真”。  相似文献   

14.
徒法不足以自行,刑法的芙学属性与刑事诉讼法的美学属性只有在具体的刑事诉讼实践中才能展现.审美经验是一切人类文化赖以生长的根基.刑事诉讼作为经典的法制教育课堂,以其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以及由于其相对于其他诉讼形式对于社会生活所具有的最广泛的关涉程度、对于其他法律所独有的保障作用,所以我们首选刑事诉讼作为增益法律信仰的审美课堂,主张充分发挥刑事诉讼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刑事诉讼的具体活动实施审美教育,籍此增进人们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主客交融的关乎生活本源的精神活动,美与美感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到的超越、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与社会疏离造成的政治性对社会性的遮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风险的突出问题。而社会性的觉醒不断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感知社会、回应社会、建构社会,并催促其在省思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重返”社会,以消除“脱嵌”于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的“失联”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国家与社会两个方面获取复嵌入社会结构的“双重赋权”,扎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当中;在树立科学社会观的基础上,架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观念衔接;通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网,打通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思想联结,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实效性,不能仅限于教育内容的改进,也不能止于教育形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理念的明晰把握和贯彻。而在文化多元化发展已成事实与必然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文化历史坚守的虚无、普世价值认知的错位、文化和价值共识的人为障碍这3个核心理念的挑战。要及时而有效地应对这3大挑战,就要在教育观念上牢固树立4个方面的价值选择:捍卫文化传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批判西方普世的虚假性与欺骗性、确认文化共识的协商性与必然性、推动核心价值的主导性与引领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种树     
曾经以为,教育是一首诗,携弟子数人至泗水河边,围而畅谈水之德性、水之志向、水之情义;曾经以为,教育是一场摆渡,将爱化作舟与桨,摆渡学生在每个清晨和傍晚,把代代学子送至人生新的彼岸;曾经认为,教师是  相似文献   

19.
网络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终身学习成为人们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 ,网络教育具备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同时给人们提供了终身教育的场所 ,也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教育的根本任务乃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广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使学生具备了创造能力,才算是进入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也是科研中心,拥有科学技术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两大优势。许多国外的未来学家预言,在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工业中,不是在科学技术上,而是在高素质人才上。而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正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这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向。“加强基础,倡导创新,发展个性”的素质教育转变,全方位实施创造教育,以激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生机、活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真正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