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国有”和“非国有”性质决定了政府在这两类企业面前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对于“非国有企业”,政府只能从外部依法对其进行管理与监督;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政府决不能只从外部对其进行管理,政府其实完全可以(也应该)介入国有企业内部,间接地(在特殊情况下则必须直接地)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只能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入手。所有制改革或者说政府将国有资本从部分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是我国“国有企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开辟经济建设“第二战场”,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为大庆第二次创业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是全市人民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金融部门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金融部门如何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谈几点具体措施.首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经济成份.要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惯势,克服对非国有经济的偏见.要看到新兴的非国有企业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贷款回收好。要用战略眼光,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支持…  相似文献   

3.
企业杠杆率的形成,受制于内生的融资约束。在构建动态投融资模型基础上,基于2008—2017年度A股1033家上市企业年度数据,从企业产权性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和企业规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个维度,通过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杠杆率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由于融资约束小,更容易加杠杆,造成杠杆率居高不下;在融资约束条件下,信贷资金存在错配现象,大量资本流入到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一些大型国企对中小民企具有明显的资金"挤出效应",并且这种挤出效应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在当前"结构性去杠杆"大背景下,应通过优化杠杆结构,让资金和资源更多地流向效益好、收益高的企业、行业和部门,破除政府隐性担保,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保证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营造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4.
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它是否能使占有的资产带来收益,国有企业也不应例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取得高速增长,促使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目前非国有工业产值已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70%以上,而国有企业总是使人们的期望变成失望。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为例,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的约60%,固定资产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65%,所生产的增加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生产增加值的48%,所创造利润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创造利润的28%。国有企业资产产出率是17%,资产利润率是0.8%;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国有资产逐渐向上游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行业集中,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消除基础设施瓶颈。我国以调整国有企业布局、优化国有企业功能的创新性手段破解了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具有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和要素高效流动。国有企业投资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国有企业对基础设施投资降低了经济的交易费用,提高了资本回报率,拉动了非国有企业投资,促进了居民消费。国有企业投资水平的提高在中长期有助于抑制宏观杠杆率、化解债务风险。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并未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以及2012—2015年等经济下行阶段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需要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来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非国有  相似文献   

7.
比较政府运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合约三种形式实现自身目标的交易成本可以发现,当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的交易成本最低时,国有企业就会出现;如果这三种交易成本相等,那么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政府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没有国有企业,也不可能只有国有企业而没有非国有企业;一国国有企业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会随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增加,也可能会减少,只增加不减少或只减少不增加都是不正常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既具有互补性,也具有竞争性。人为地排斥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都是不理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 ,由于历史性、体制性和机制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实施对策 ,即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 ,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步伐 ;构建新型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企业如何改革,有些问题仍需要进行讨论。 为了不致误解,有必要明确讨论问题的概念。理论界有一种说法,国有企业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盈利性或者说竞争性的;另一类是功能性或者说服务保障性的。笔者认为,企业是盈利性或竞争性的经济组织,政府为执行服务和保障社会职能而设立的经济组织,应称为事业单位。因此,本文所谓国有企业,是指盈利性或竞争性的。此外,“企业改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改革,包括“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狭义的企业改革仅指“三改一加强”中的改革。本文所说的企业改革是指狭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经济体制二十年来不断变革,相应地企业劳动关系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国有经济在改革中的发展,给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中劳动关系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新旧体制的磨擦,新旧观念的冲撞,再加上各种利益集团、社会阶层的冲突与矛盾,使问题尤为复杂。调整非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使之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保持同步,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一、当前非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企业劳动关系确立的规范问题企业劳动关系确立的规范化,一般是指规范的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来…  相似文献   

11.
一、非国有企业职称评审政策的优点1.公平性。长期以来,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民营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甚至歧视,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对非国有企业在职称评定方面存在种种限制。直到2000年,国家才在职称评审方面向非国有企业敞开大门,颁布了《关于开展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使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享受同等的职称评审权利,真正实现了各市场经济主体在职称评审方面的公平性,这一方面反映了非国有企业已成长壮大,开始实现“二次创业”,客观上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经过16年改革,从总体看是成功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从国有企业改革看,由于改革滞后,措施不力,方法不当,成功率不高,成效甚微。表现在与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增长缓慢,地位下降,经济效益低下。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78-1993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可比价)7.5%,非国有工业增长22.5%,按总产值计算,国有经济比重1978年为78%,到1993年下降为43%,平均每年下降2个多百分点,非国有经济由22%上升为57%。现有国有企业中1/3的企业亏损,1/3的企业潜亏,1/3的企业盈利状况不仅改善不大,而…  相似文献   

13.
2018年4月,当朝鲜发布经济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收益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有地理位置优势的东北地区的上市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增加;相比轻工业,重工业企业的股票收益的增加幅度更为明显;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反应敏感度更大.这意味着我国东北地区企业对朝鲜对外开放政策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期待朝鲜经济开放与建设给我国东北地区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投资波动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投资不足尤其是非国有投资增长缓慢,是经济回升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尽快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非国有经济融资的交易成本,有效地推动储蓄更多地转化为实际投资。  相似文献   

15.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持续出现“宏观好 ,微观不好”的局面 ,即在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下GDP高速增长 ?本文有以下分析研究结论 :第一 ,国有企业的行为方式是费用最大化 ,导致经济流量 (GDP)高速增长、个人收入超分配、资源向非国有部门漏出、而国有企业利润低等后果。因此 ,国有企业的利润低下并不妨碍GDP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成本极高 ,其直接后果是形成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第二 ,以毛利润率相比较 ,国有工业企业要明显好于非国有工业企业 ;但是 ,如果以剔除了相关费用的净利润率相比较 ,非国有工业企业反而要好于国有工业企业。第三 ,在 1 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警醒下 ,中国在 1 998年开始严格银行贷款标准 ,它启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表现在宏观上就是中国的GDP增长率略低和增长质量的提高。在此期间 ,非国有企业日益壮大 ,为平稳进行产权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第四 ,积极的财政政策 ,作为短期至多是中期的对策 ,是弥补GDP增长缺口的次优选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靠改革 ,其重点一是明晰产权 ;二是完善税收制度 ,适当降低税率并加强征管。如果做到这两点 ,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宏观好 ,微观也好”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后,日本先后完成了两次供给侧的改革,第一次供给侧改革使日本完成了从垄断资本主义向自由资本主义的过度,使日本经济走上了正轨,实现2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次供给侧改革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人口结构改变等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减税、放松管制等措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为此,再次实现了近20年的中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更为复杂局面,竞争性市场尚未形成,亟需通过供给侧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一、20年改革回顾与反省回顾国有企业20年来的改革历程,尤其是90年代初转变改革思路之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如果从市场经济的原则看,中国的企业改革还未曾破题,道路还很长。首先,市场的竞争原则未能形成。具体表现是明显存在所有制歧视,非国有企业和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渐进式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了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搞上去, 就必须把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别性。不能地笼统地说,一切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到底是注重保值增值还是社会责任,答案的模糊不清造成了改革悖论.国有企业不断横向合并和纵向兼并也增加了垄断程度,降低了市场的有效竞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和责任.新时期应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范围要进一步缩小,应完全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垄断型国有企业的治理和监督机制要透明,进一步增强内部和外部的竞争性,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应完全明确;资本化、股份化的道路只能解决“怎么走”的问题,不能解决“走到哪儿”的问题.要解决国有企业“走到哪儿”的问题,应该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体系进行改革目标定位.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只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国有经济改革:理论与现实背景如何搞好国有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课题,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后,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在国有经济改革上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即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并且变革产权制度,建立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就是要把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类。非竞争性企业即所谓的自然垄断企业和社会公益企业。自然垄断企业主要是那些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只有保持其独家经营才最经济,社会成本才最低的企业。这类企业凭其对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