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 ,海洋产业是东南经济的大宗。这既因为东南地区具有濒海的自然环境 ,也与东南地区人民长期养成的开拓进取精神、封建政府政策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以及东南地区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连动密切关联。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些微变化都足以引起经济开发模式的转换。从明清东南沿海地区传统产业渔业和新兴产业私人海上贸易业方面即可揭示其演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海神信仰是人们对海洋神灵崇拜的产物,秦汉时期在继承先秦海神信仰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海神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使秦汉社会的海神信仰呈现出了人格化、世俗化、社会化的新特点.随着海神信仰的发展,秦汉社会的海洋意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海洋控制为主体的海洋政治观得以践行,而海洋文化观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海洋意识的范畴.至此,海神信仰与海洋意识已融入到秦汉社会中,成为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海洋文化 ,它丰富了农业文明。夏商时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出现了朦胧的海洋意识、海神崇拜以及早期的海洋旅游行为和以海岛为避难所 ,表现为开发了近海的海洋资源 ,有了一定的航海能力。它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还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妈祖与中国海洋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是一个极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航海之神,与西方世界的海洋之神──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海神波塞冬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征服、掠夺、欺诈、霸权的特征,反映了欧罗巴人种个性的阴暗一面;而在中国百姓的妈祖信仰之上,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海洋文化特色──和平、自由、平等、共存的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基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她必将改造人类的海洋文化面貌。一、妈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只是到宋代才出现了妈祖崇拜,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生态环境多样的国家,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充分地利用了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性特征,说明东南沿海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6.
读了葛壮同志在《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特点》一文(下称《葛文》)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此见教于葛壮同志。葛文通过与西北及西南、中原等地相比较,展开他对东南沿海回族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特点的研究与阐述,并着重从文化类型上来论述这一问题。葛文将东南沿海地区所展示的文化定为海洋商业型文化,西北内陆地区定为大陆农业型文化,前者属于开放的海洋文明,文化层次高,后者属于闭锁的内陆文明,文化层次低。东南沿海一带所展示的文化精神与西北内陆地区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区域生存意识、功利性思想与汉唐海神信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不仅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神灵恐惧与迷信的文化表现,也是一定区域内民众应对海洋灾难时的能动性反应,其直接表现为一种生存意识与精神支撑.尤其在海洋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伴随着沿海开发与海外交流的日渐增多,海洋灾害与海难频发.为消弭海上灾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护佑海洋、驱灾避难的海神成为航海者与民众心中的精神力量与安全保障,也成为统治者获得海洋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正是在海洋生存意识与功利价值思想的双重作用下,汉唐时期的海神信仰出现巨大转变:一是由汉晋时期的备受冷落到隋唐五代的尊王封帝,地位倍受尊崇;二是本土的民间信仰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一起,在唐代以后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古代海洋观念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即源远流长的“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敬畏与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总体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在现实和虚幻两条轨道上前行,并且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在历史时期内越来越趋向现实,人海关系中人的力量不断增加。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古人将大海视为恐怖之地并对之深怀恐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虽然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科技发展终结了古典神话,然而,神话思维共时性地潜藏于人类的心理结构之中,依然对文化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神话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中,演变为一种现代意义的神话方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现代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商品神话、政治神话、国家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尤其是借助于科技手段获得更广泛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迅捷强大的传播方式,对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神话在审美特性方面,首先,表现普遍的功利主义和审美活动的世俗化,更多地将意识形态融入到美感和审美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官方权力和民间观念的合流;其次,技术崇拜、商品崇拜和权力崇拜逐渐置换英雄崇拜,成为大众新的审美对象和崇拜对象;最后,游戏意识的建构和审美活动中感官功能的高涨成为现代神话又一个鲜明的审美特性。现代神话以其多样化的审美特性丰富和改变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审美趣味,并对文艺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上,东南沿海地区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与回族相对聚集的西北地区相比较,东南一带的回族在人数上要远逊于西北五省区,也及不上西南、中原等地的回民人数之众,但东南沿海地区从唐代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以来,就沿循着与西北等地伊斯兰教发展的不同行进轨迹,并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就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而言,情况也是如此。本文的出发点,即是把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作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及交融的重要一环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位于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及与中亚、南亚接壤的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的一个区域。与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原内地相比较,在自然地理、社会结构、人文地理上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同时在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习俗乃至语言环境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我国各民族由于历史上长期的交往和相处,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有着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具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差异只具有相对性。夸大这种差异性,使之绝对化,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否认了这种差异性,就等于抹杀了民族的个性,否定了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不利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段渝 《天府新论》2023,(4):封二-封三
有的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文化仅仅反映了古蜀人的自然崇拜,似乎表明三星堆文化还处在文明或复杂社会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的学者则认为,三星堆文化主要反映了古蜀人的祖先崇拜,但也有自然崇拜。还有的学者认为,三星堆文物揭示了古蜀昌盛的太阳崇拜。 可以看出,由于方法和视角的不同,要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还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中的关羽是后代关羽形象符号化的载体。《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则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最终,在关羽崇拜中,关羽形象演绎成至圣至神的宗教神灵,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相似文献   

14.
女性角色向来被所谓主流历史书写所忽略.运用民间生活史料,虽不免会遇到零碎难用的困窘,但从民间生活史料中砂里淘金,却可望一窥民间妇女的生活实况.此用于海洋社会华人女性生活实况的考察,同样可行.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私文书、印度尼西亚华人民事诉讼公文书以及闽南地区、香港大澳水上人家等所传唱的民间歌谣等民间生活史料,既可以了解到海洋社会华人女性在经济上的地位,又可以了解到其生活境遇及内心世界,是研究海洋社会华人女性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5.
境域祭祀圈是一种在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地域和信仰紧密结合的最基层的祭祀系统,影响广泛。在闽台等地,由于宗族文化发达,境域祭祀圈在发展过程中也打上宗族文化的烙印,表现出地域、信仰与血缘相结合的特点。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福建柘荣十三境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境域祭祀圈的原生态,为我们观察历史上的地域、信仰与血缘关系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活化石。本文以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解读相结合,来揭示以马仙信仰为纽带的柘荣十三境祭祀圈与家族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侧重分析宗族势力对十三境信仰系统的影响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工荒"的形成与解决——基于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出现“民工荒”。运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厂商投资持续扩张、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刚性促成了“民工荒”,其中,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是根本原因。厂商和政府行为的变动可以解决“民工荒”。  相似文献   

17.
宋元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浙闽粤等东南区域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明清时期 ,这些地区已执中国商品经济之牛耳。与此相适应的是 ,该地区的民间家族组织也获得快速的发展。东南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是与宋明理学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渗透分不开的。随着理学宗法伦理观念的庶民化(民间化)及其文化规范的程序化及可操作化 ,东南的家族社会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活用理学的文化象征资源 ,将之内化为一种并非纯粹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精神 ,用于指导家族成员的工商业实践。明清以来东南“儒商”的经济活动 ,呈现出一种义利兼容的“文化经济”形态。在正视理学对东南家族中的个体禁锢的一面的同时 ,我们应看到 ,理学也借用其业经民间整合过的文化话语力量 ,良性地影响着东南的基层社会经济变迁。本文尝试以社会史的视角 ,初步探讨理学对东南家族文化的整合 ,及其在家族文化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本调查报告首先分析了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重大影响因素,然后指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我们的政策建议。本报告认为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在遵循产业结构变迁规律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优质为核心,第一产业调整重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重在培育和创新,第三产业调整重在完善市场和服务,重点做好农业投入机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组织和制度、农业科技体制以及闽台农业合作等具体环节的工作,把握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实现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西力东渐的殖民贸易浪潮日益强劲,19世纪中叶以来日本横滨被迫开港,成为欧美国家与亚洲进行贸易的重要基地。欧美国家开通的东亚航线把横滨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中国人由此开始移住横滨并逐渐形成了华侨社会。日本横滨的华侨社会为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