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认清改革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四个是"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而发展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指导着我国新的改革开放实践。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重大场合都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和解读。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遵循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上;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利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指导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匹配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对当代中国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抉择,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值改革开放30周年,挣扎与奋起同在、阵痛与辉煌并行,通过对改革开放的重新审视与回溯,可探寻中国逐步崛起的根源,对中国新时期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理论体系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文拟用系统论视角探寻其科学合理性与实质精髓。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给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之路。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是时代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是指其理论内容的当代化,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它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创造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概括,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中国6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以及中央全会上的决定和重要讲话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体现出来并不断创新发展,构成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在当代中国放射着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建立人民共和国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创举,是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鲜明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黄智远 《南方论刊》2013,(11):11-12,10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它具有释放红利的功能,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音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鼎新革故,才能使党更先进纯洁,使社会更公平正义,使红利普惠于人民,这样,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立论依据是,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申玉涵 《南方论刊》2022,(9):12-14+21
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传承与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不断激发新时代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郑敬斌 《东岳论丛》2019,40(7):184-190
改革开放精神铸就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理解改革开放精神,要坚持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从理论维度来看,改革开放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体现马克思主义观点,贯穿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历史维度来看,改革开放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可溯源于中华民族精神,涵育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传统,最终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现实维度来看,改革开放精神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精神危机"中破解现实难题,在实现伟大奋斗目标中凝心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实践中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人性化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当代中国的"人性化"进程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同时人性化又反过来成为助推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在哲学的意义上反思主要是得益于人性化的历史回归。基于中国和西方在现代性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人性化应成为揭示中国现代性的主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步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特色,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呈现出实践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基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属性的理解,总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可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彰显其理论特色的根本载体,当代中国发展取得的根本成就闪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的动人光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创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所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区别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标志。具体言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逻辑结果,是当代中国文明成就的世界性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和科学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诠释,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具体内容的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时期,自觉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要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的实践主题,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化"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完全可能的。这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又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深化了对自身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可以说,改革开放和党的执政规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公民教育既是永恒范畴也是历史范畴,它与公民身份之间具有互构性。以此视角和方法来省察中国由"臣民"向"公民"的嬗变史,可以发现,外在线索上,中国近代公民教育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主义取向;内在逻辑方面,呈现出浓重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