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06-113
底层人物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方方也多次推出其关注底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方方在底层叙事的策略中,多以女性为焦点,通过对女主人公坎坷、跌宕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书写出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探讨其悲剧人生的成因,反映出对女性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对底层女性寄寓了关爱,并对她们走出困境和自我救赎之路进行了叩问,体现了现实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展现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诚信,特别是她们为恪守诚信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她们以自己无声的抗争和悲壮的生死之歌,诠释了体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诚信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传统道德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秦艳 《晋阳学刊》2009,(6):86-91
宋代女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佛教教义,种种原因又促使大量女性最终皈依佛教。不过,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时期的宋代女性,她们的佛教信仰状况存在着差异。同时,作为家庭、社会的重要成员,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对其家庭、对社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此外,与以往时期信佛女性相比,宋代信佛女性既与她们有相似之处,也具有这个时期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明治时代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离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通口一叶的短篇小说《十三夜》,反映了日本明治时代女性被动的离婚观。明治时期女性受的教育机会很少 ,没有独立意识 ,在家庭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形成了被动的离婚观。现代社会男女地位平等 ,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教育给女性带来了独立的意识 ,使她们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意识 ,形成了主动的离婚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社区的农村女性为研究对象,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旅游发展最具代表性的Z村为例,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和深入访谈法,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这些女性通过参与民族旅游业发生角色转变的过程。重点考察她们如何以参与旅游业为契机,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并探讨了她们的角色转变对其家庭关系和家庭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卓汴丽 《理论界》2009,(10):181-182
当今中国,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社会双重职责在她们身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分化.其中,专职家庭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群体.尽管社会对她们单一角色的定位评价不一,但她们对自身的角色模式有着富于个性的价值理解,并勇于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7.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理性地审视了个体化进程中的女性境遇:平等教育机会与不平等就业现实的博弈、传统角色退却与复归的矛盾、婚姻与家庭中的性别困境.为了帮助女性走出个体化的困境,提出给以制度支持和保障、走向“后家庭时代”与构建婚姻家庭中和谐的两性关系、倡导女性加强自我反思和超越私领域生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流行的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缺少对农村女性的关怀.本文通过挖掘转型期文学中有关农村女性的描写,揭示出她们不同于城市女性的生存困境,集中分析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弃妇、寡妇、自杀、杀夫、妓女等几类现象.在古今、城乡的比较中,突显有关农村女性描写的认识意义、现实意义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是20世纪初中外文坛上两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前者被誉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英语小说的先驱,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①的称号。后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艺术表现上最具现代化的作家"。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时空,她们的艺术人生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家庭、社会的"叛逆者";作为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几乎都指向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们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童年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女性文学中,家庭意象的变化勾画出了五四女性追求主体实现的轨迹,她们最初将家庭作为预设的反抗对象,在抗争的过程中感受着自我觉醒后的恐慌,经过迷茫和困窘之后,又探索着回归家庭,但无论是丁玲式的将个人家庭扩大为存亡攸关的国家民族的诉说,还是冰心式的改造和维持传统家庭方式的表达,本质意义上的女性主体都无法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天使型女性:男性自我拯救的道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温柔、纯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天使型女性形象,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时代依然蒙昧从夫的封建妇德典范。她们所尊奉的奴性化的爱的哲学,慰藉着受难中、奋斗中的男性主人公;她们受难甚至于死去的悲惨命运,成为男性叙事控诉罪恶社会、封建家庭的有力证据;她们的出走、新生,表达的也只是子辈男性、受压迫阶级男性拯救自我的希望。文学作品中天使型女性形象的存在,独独遮蔽了女性自己的生命经验,失落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这从性别意识角度暴露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价值缺陷。  相似文献   

12.
革命女性是中国现当代史上一道颇为引人注目的风景,近年来一些随笔中对她们也多有涉及。她们曾经为革命和“进步”而迷失。当今天中国人的生活逐渐走出泛政治化的氛围时,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她们,认识到她们的极端革命性与进步性是“五·四”以来女性“走出家庭”的意识在建国后的畸形发展;是各种宣传媒体不断催化的结果,是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缩影;是女性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女性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解放运动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女性冲破了男权的重重束缚走上社会,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新角色的获得又让女性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特别是知识女性的职业发展面临重重困境。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再生产的矛盾、对男女成就评价标准不一的矛盾等等冲突,致使知识女性职业发展异常艰辛。时间资源、知识技能资源、社会人际关系资源、政治资源等的缺乏又使知识女性的职业发展障碍丛生。女性的彻底解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从晚明墓碑文献中挖掘出大量的女性生活史料,藉此可以考察晚明知识女性的发展生态以及性别文化在晚明的异动信息:一、晚明墓碑文显示了经由文人家庭家族而实现的女性教育及其复杂生态,知识男性因父女、夫妻甚至公媳关系而实行着家庭生活中的女性教育,由此出现的知识女性随之改变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存在意义,进而促进了性别文化在晚明的观念异动;二、晚明墓碑文规模化呈现了晚明知识女性才学识多元发展的人文景观,知识女性在才学识多个层面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三、晚明墓碑文也客观描述了女性教育的妇德旨归,即令是在男性世界崇尚博学的文化思潮中,知识女性也只是才艺易受追捧而学识不受重视,显示了男性话语的固有立场,知识女性仍无出路。  相似文献   

15.
翟传增 《殷都学刊》2012,33(4):86-88,92
由私密空间进入公共领域是现代女性区别于传统女性的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但是由于她们各自知识结构、个人阅历、家庭背景、价值追求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追求解放的道路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本文拟选取本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秋瑾、吕碧城、马青霞为例,管窥清末民初女性解放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16.
受城乡迁移和自身资源的影响,低收入流动女性是女性中更需关注的弱势群体,其家庭需要经历更为严峻的压力挑战。那么,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究竟面临怎样的挑战?其家庭如何能够获得困境中的适应性发展?其间女性在家庭困境应对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在对34例低收入流动女性质性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抗逆力的核心策略。结果发现,低收入流动女性及其家庭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非正式/低保障的就业困境、家庭工作兼顾的生活困境、迷茫无奈的未来发展困境和双向支出的家庭资源分配困境。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抗逆力表现为低水平资源流动的家庭功能维持机制、灵活重整的家庭结构协调机制、代际团结的家庭关系缓冲机制和积极传递的家庭信念免疫机制。流动女性通过敏锐识别困境以调节应对策略、角色灵活安排以重整家庭结构、双向照顾支出以促进代际团结、协调整合资源以提升凝聚力等个体与家庭的互动方式为家庭抗逆力提升作出贡献。在完成家庭抗逆力的使命中,流动女性发挥着其独立能动的主体意识,同时也造就了她们自身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女性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社会变革、体制转换过程中,现代女性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特征有机融合,有效扬弃,树立现代女性新形象,树立家庭新观念,将是现代女性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阳达 《北方论丛》2016,(1):66-70
女性在科举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元南戏就较好地反映了女性与状元的关系。在科举考试之前,女性们为士子筹集赶考的盘缠;士子进京之后,她们又必须肩负照顾家庭的重任,以及承受分离之苦。如果士子能够高中状元,她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封赠。宋元南戏明显地突出女性的作用以及状元的身份,寄托了元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毛燕凌 《理论界》2009,(6):181-183
虽然社会环境对个人婚姻的态度比以往宽松了许多,但是很多单身女性仍然遭遇了不少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她们有不同的反应和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本文对10位年龄处于25岁~30岁之间的单身女性进行深度访谈,对这些女性仍然单身的不同原因和她们的应对策略--相亲--进行社会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从人文的角度看香港文学 ,不难察觉到某种女性的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 ,香港会有如此之多的女性作家 ,而且从整体上具备颇大的创作优势。女性作家相比之下就显得私人一些 ,她们更关心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个人生存问题 ,探索自己的精神如何才能保持平衡以及获得恰当的安置。香港这座“孤岛”和她们心灵之间所建立的复杂关系 ,不独因为她们居住在这里 ,还因为她们比男性作家更需要寻求精神的依傍 ,并且把丰富的情感投射进去。在香港的女性写作中 ,不管是爱情、婚姻、家庭、还是青春、生命、男人 ,在这些永远言说不尽的话题中 ,她们总是更乐意于找到一个可以把种种精神的内涵放置于其中的“容器”。这样的“容器”通常展开为有一定疆域和内部分界的空间布局(从住宅、公共场所到一座城市) ,能够让她们安排一幕幕人生的活剧在其中上演。与此同时 ,那里也就成了她们永远的念想 ,成了心灵安息的所在。当“房子”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相当突出地呈现在香港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时 ,谁也不会怀疑其中包含着命定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