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北方发生多次特大旱灾 ,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究其原因 ,自然方面的固然存在 ,但旱灾的严重程度最终取决于社会原因。近代政治腐败 ,差徭繁重 ;社会动荡 ,战乱频仍 ;乱伐滥垦 ,破坏植被等都加重了旱灾的危害。要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危害 ,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必须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使农民安居乐业 ,同时 ,在北中国 ,保护植被 ,植树种草是从根本上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2.
董传岭 《兰州学刊》2009,(6):214-217
晚清衰世,人们抵御旱灾的能力严重萎缩,久旱不雨,山东即出现严重灾荒。晚清山东旱灾频仍严重,光绪初年的特大旱灾尤甚,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社会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尽管有新兴的民间力量协助,但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无力根本改变山东旱灾频发严重的局面。旱灾导致晚清山东生态环境破坏、作物收成减少、人口大量损失、社会矛盾激化,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承受力和统治力,也预示和加速了晚清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其中旱灾是困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类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旱灾频率的变动趋势是:轻旱发生次数递减,中旱和重旱频率递增,严重旱灾增势明显.旱灾灾情的变动趋势是: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受灾范围在2000万亩以上的只有8次,1978~2006年受灾2000万亩以上的年份达16次,进入21世纪,每年的受灾范围都在3000万亩以上,受灾范围呈现扩大趋势.由于各地区抵御旱灾的能力不同,因此成灾与受灾不一定成正比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灾面积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明清旱灾频繁,地处内陆的宁夏平原亦不例外。官民一方面在前代的基础上兴修水利工程,另一方面为了心理慰藉的需要求助于水神,新建或重修相关水神庙宇。故明清两代,宁夏平原的水利工程与水神庙宇数量都大为增加。不同社会应对方式,应是明清宁夏平原旱灾严重时在官民行动和心理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9,(1):99-109
明清时期海南岛南渡江中下游流域是水旱灾害多发地区。定安、万州分别为水灾、旱灾频发区。时间上看,秋季频发水灾,春季频发旱灾;咸丰、光绪时期是水灾多发期,咸丰时期还是旱灾多发期。明清中央政府建粮仓、兴建水利设施防灾抗灾;地方官员或上奏朝廷赈灾,或号召富户、士绅等以钱物赈灾,或向上天祈雨消灾;民间百姓或逃往山中采食,或出海谋生,或通过信仰妈祖以求获得救赎。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多样性.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灾情严重,发生面积广泛;灾种上表现为多灾并发;在所有灾种中,旱灾发生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时间上表现为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并存,出现三个明显的高峰期;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与邻近省份的关联性;发生趋势为旱灾、水灾、等主要灾害发生频次逐渐增高;成因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旱灾和地震灾害链.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形势及其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近年来中国农业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1。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数次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获得了连年丰收。从中国历史上看,与旱灾相比,水灾带来的损失相对较轻,旱灾曾经给中国农业带来过严重损失。虽然近年来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旱灾,特别2000年出现了特大旱灾。但是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取得了农业的持续发展。2。1999年以来,鉴于中国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新形势,农民收入增幅降低,中国政府决定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市场需…  相似文献   

8.
华洋义赈会与抗战前夕的四川旱灾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1937年,四川爆发了特大旱灾,对城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华洋义赈会积极投入到旱灾救治中,与政府合作,处理好灾工的招聘、编制、管理,积极解决好灾工的工资和生活待遇问题,发挥总会与重庆分会、四川分会的合作互助作用,通过修筑铁路和公路,吸引大量灾民就业,在工赈救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河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尤其在明末崇祯时期,河南省大范围发生旱灾,其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在历史上罕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国力削弱,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加速了明代的灭亡。研究崇祯时期河南旱灾对河南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应对,能够为当今的抗灾备荒提供借鉴,对促进河南农业生产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覃婷婷 《兰州学刊》2009,(6):218-223
1937年,贵州旱魃肆虐。该年旱灾的发生与贵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它使社会遭受了巨大损失和破坏。贵州政府对此施行了一系列救济措施,体现了救灾活动的近代化方向,但仍存在诸多缺陷。民间救济团体的努力参与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赈灾的不足(如财政困难、吏治腐败、效率低下等)。此次旱灾救济启示世人: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抵御灾害能力;政府须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规范的监督体制;充分调动民间救济力量。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03年,以对外开放年为发轫,全市上下勇度“非典”疫情和特大旱灾两大难关,更创重点项目建设骄人业绩。潮涌山川,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2.
咸丰六年江南大旱与社会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贤亮 《社会科学》2006,(7):162-170
历史上江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患,但旱灾的发生也很频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咸丰六年江南特大旱灾为中心,对地方灾害与社会应对问题作了初步的清理,并发现: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在清代有一个显著的转折,即咸丰朝前后政府救济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因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而有很大的差异。自咸丰朝开始,民生的救赈已基本转移到地方政府身上,而以绅商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力量在其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地方秩序稳定已成了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3.
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把夸父逐日解释为"追日",掩盖了神话所反映的远古民俗."逐"应是驱逐的意思,夸父逐日应是驱逐造成旱灾的太阳:"饮于河渭,河渭不足"是对严重旱灾的曲折反映,夸父之杖也是具有驱凶辟邪魔力的桃杖,夸父之死正透露了远古曝巫祷雨的陋俗.后世神怪传说中的朴父、夸娥氏、巨灵神都是以夸父为原型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苏北灾荒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使得苏北地区的灾荒未有稍息,水灾、旱灾、蝗灾、兵灾、匪灾等交替发生。“十年九灾”的频仍灾荒给苏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四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史称"丁戊奇荒"。山东地区在此次特大旱灾中首当其冲。灾荒形成的原因,从自然角度来说,当时全球发生了较强的ENSO事件,且山东地形较为复杂;从社会角度来说,吏治腐败而又"民鲜盖藏"是两个主要方面。灾荒给山东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农作物严重歉收,粮价飞涨;部分百姓迁徙他乡,大量人口死亡。面对严重灾情,作为传统社会赈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及山东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江南士绅和外国传教士在赈济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6.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自2003年"SARS蔓延"事件之后,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使得我国应惠管理有了质的提升.但这种管理策略过于强调"应急反应",却忽视了风险管理.本文聚焦2010年中国西南五省(市、区)特大旱灾,揭示应急管理在面对旱灾这种自然灾害时存在的失灵现象,并从风险可管理性、风险扭曲、组织结构与政府问关系、政治意愿、经济发展等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对应急失灵现象的矫正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升级提出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农民经历了免税的惊喜后,现代化的失业浪潮又掀翻了这支孤舟:当各界鼎力支持农村建设时,沉重的旱灾又冲击着农民返乡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元朝赈济西北灾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西北地区天灾人祸多有发生,是灾害多发区。本文拟从赈灾管理部门与物资、赈济兵燹之灾、陕西特大旱灾及元朝政府的抗旱救灾以及元朝赈济西北灾害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对元朝赈济西北灾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旱灾在我省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和危害。战胜旱灾,夺取丰收,是我省农业战线今后长时期内面临的一个严重课题。它关系到加速农业生产发展,调整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局,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一)常备不懈,树立长期抗旱夺丰收的思想。四川发生的旱情,有春旱、夏旱、伏旱之分。春旱、夏旱的中心偏西,出现最多的是绵阳、简阳、威远这个狭长地带;伏旱的中心偏东,出现最多的是重庆至万县的川东地带。就年代考察,五十年代出现严重夏旱或伏旱的年份有三年,六十年代增加为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