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韵文,是中国古代最正宗、最具民族特色、影响最深远的文体形式。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体就是一部各种韵文文体形式演变发展的历史。在当前各种分体韵文如诗、词、曲、赋的文体形态与发展流变的研究都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之时,整合分体研究的成果,从宏观上构建中国韵文学学科体系的时机渐趋成熟。中国韵文学会秘书长、湘潭大学中文系蒋长栋教授新著《中国韵文学概论》(岳麓书社2002年12月版)的出版,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要求,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为构建中国韵文学学科体系作出了贡献。该书的最大特点或优点,是以系统论的方法,以质素研究为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插词是讲经、论议、转变、说话等说唱伎艺中插入的用于唱诵的韵文。从类型来说,插词可分为既定插词和拟定插词。从文体来说,插词主要包含诗、词、曲、赋、隐语等。从位置来说,插词可位于说唱文本的开篇、正文、结尾等位置。说唱文本中的插词借助说唱伎艺,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脱离文本单独流传。既定插词作为韵文部分,一直保留在说唱文本当中,并随之一起流传。拟定插词即可能为原说唱文本中的插词,后单独流传的韵文,学界据此可能拟测、还原说唱文本。  相似文献   

3.
幛词"亦文亦词"的文体形态和固定的行文格式,使古今文人学者对其文体归属持不同观点,或归于"文"类,或置于"词"类.幛词的四六序和词体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独特的文体特色.作为明代常用的颂贺文体,幛词歌功颂德的内容和雍容华贵的物质载体,是明代官僚贵族阶层交际礼仪、风俗人情的文化表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当时官僚贵族阶层普遍存在的虚荣、浮夸和好大喜功的社会心理.幛词虽为应酬之作,但具有文体创新意义及文学价值.从文体特性而言,幛词与启文、赠序文的文体功能最为接近.但二者的文体特色却大异其趣;幛词使用的范围较窄,仅用于喜庆场合,其语体以骈文为主,文体风格显得庄重典雅.  相似文献   

4.
颜色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语言都会尽力去表达出颜色的千变万化.在英汉语中颜色词除了能表示颜色的本义之外,还具有许多其它引申的意义,众称"颜"外之意.英汉语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均可用颜色来表达情绪和健康状况,同时颜色词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5.
萧统在选录文章时将用散文写作的文体排除在外 ,散文与骈文并行的文体 ,萧统只选其中的骈文作品。《文选》所收 ,除韵文外 ,都是骈文或近似骈文的作品。这使《文选》成为一部单篇韵文和骈文的选集。  相似文献   

6.
以文章学的视角来考察先秦经典成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但相关问题颇为复杂,应对过往的理念与方法进行足够的反思与总结。历史上,一些学者曾从该角度考察《老子》成书年代,其中有诸多得失。在自觉原始作品与抄本、不同文体发展与特定文体演变、时代文风气候与特定文体文风转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先秦经典的虚词助词使用情况、韵文体与说论体的发展历程、韵文体文风的历史演变以及《老子》在相关方面的基本特征,可证其主体内容完成于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7.
词曲寄生于小说后,小说文体不可避免地在叙事结构、语体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发生嬗变。本文将寄生词曲与明代章回小说文体变迁的联系分为三期探讨。早期章回小说中寄生词羼入由少到多,表现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干预功能由单一渐趋多元的流变轨迹彰显了小说文体由讲唱型文学向案头书面型文学过渡的特点。中期寄生词曲在功能上呈现出复杂化与扩大化的明显趋势,尤其是《金瓶梅》中大量以散曲负载诗词等传统韵文体式于小说叙事的建构作用,值得特别留意。晚期随着小说理论的不断成熟,小说文体观念的渐趋明晰,寄生词曲逐渐淡出小说文体,这是小说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流向,同时也是小说由早期话本的诉诸于听觉逐渐向诉诸于视觉的案头文学过渡中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8.
孙康宜先生的词学研究专著《词与文类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实际出发,采用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重新审视词学发展历程,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北美文学研究界流行的"文体研究"的新方向。在对柳永词和苏轼词的研究中,孙康宜先生"透过语言分析来探索作品的意义",从措辞、语法、句法、文体出发,通过对零落的词语和段落进行非常谨慎、细致而感性的分析,破解研究对象的内涵,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都给后来的词学研究者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杨子 《理论界》2013,(9):163-165
本文以柏林与凯的基本颜色词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蓝"的发展演变、汉语"蓝色"义词汇的发展演变、蓝色的模糊性与英汉语言中"蓝色"义词汇文化意义的比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蓝"与"蓝色"义的浅析与思考,亦可对不同语言基本颜色范畴的普遍性与相对性有更明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JohnRidleyStroop在1935年采用颜色词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读出颜色词的词义或颜色词的颜色,发现当颜色词的颜色与词义不一致时,如红色的"绿"字,被试对颜色判断比词义判断的反应时慢。后人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在Stroop任务中,被试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对颜色词作不同的反应。一个任务序列中每个刺激对应着两种可能的反应,则把这种刺激称作双向刺激(bivalent-stimulus)。Stroop任务中的颜色词属于双向刺激。如果每  相似文献   

11.
浅议汉英颜色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作为一种视觉效果 ,人们对它的感知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审美情趣 ,人们对颜色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根据相当数量的译例 ,归纳分析了汉英颜色词的异同 ,阐述了在三种不同情况下汉英颜色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四字格成语是中国语言的精华,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人类对颜色的认知,虽然语言各不相同,但仍具共同之处。由于各民族文化差异,颜色词语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含有颜色的四字格成语进行分析,归纳出四字格成语中颜色词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孙雪霄 《齐鲁学刊》2013,(1):128-131
辛弃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不仅抒写了雄浑壮阔的内容,而且具有词这一文体幽深精微的美质。文人和英雄的双重身份,使辛弃疾的情感格外深沉复杂,发而为词,就使其词作盘郁顿挫,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意象上"摧刚为柔"和大小意象的对比,在结构上"以文为词"、"引气入词",在用典上丰赡贴切等艺术特点,也使其词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曲折含蕴美。  相似文献   

14.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韵文文体的成因的研究,论证了文学传播方式对其体制变迁的直接影响。作者认为,韵文最基本的功能是记诵功能,其原始体制产生于仪式叙述的需要。《诗经》体是祝颂,比歌、兴歌的产物;楚辞体的结构特征和语助特征来自相和歌唱;赋原是周代乐教中的雅言诵,因“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与音乐脱离,成为作家文学最早的文体。本文还讨论了铭刻、书写等传播方式对于文体发展的作用,五、七言诗体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乐府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韩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韩国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但是它们所表示的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却有着许多共同点,现以汉韩基本颜色词"青、红、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词为主,考察其文化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历时和共时兼顾,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和数据为基础,通过自建的近200万字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1996年建立的"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的词频对比分析,以及5部词典中有关颜色词条目的归类统计分析,力求较客观地描写文革时期颜色词的使用情况,探讨颜色词的意义变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词体滥觞的中晚唐时期,词所倚之"声"是俗乐"曲子"[1](P117)。其文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得与"曲子"相辅相成,且深受曲体结构的约束。最初的"诗客"作"曲子",并非要将歌词当作一种单独的文体从曲子里剥离出来,相反却力求兼顾,以使文乐谐美。唐代文人既注重"倚声"谐唱以制词,又出于创作惯性引近体诗律为句,迈出了词体"律化"的第一步。"诗客曲子词"的出现,从文学和音乐两个方面提升了曲子辞的艺术成就,使文与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词”在日本的受容过程,论证了日本词家是以中国传统文体意识来体认“词”的,创作自然深受中国历代词人的影响,接近于中国词作的体貌,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的创作特点,从而体现出“词”在文体特征上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20.
杨运庚 《人文杂志》2013,(2):126-128
通过对今文《周书》颜色词的考察,探索了今文《周书》颜色词的类别、意义来源、历史发展以及特点,并与甲骨文、金文、《诗经》的颜色词做了比较,分析了颜色词义的发展变化、颜色同义词、颜色词使用中反映的民族心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