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玲 《中州学刊》2015,(2):86-9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半径越来越宽,流动频率越来越高。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和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由流动,给农业转移人口实现自己的市民化梦想带来了机会和可能,给流入地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给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和活力。但是在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利益、观念不断分化的大背景下,由于人口管理理念的滞后和信息统计的缺失,加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公共资源供给有限等原因,我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必须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健全流动人口法规制度,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转变流动人口工作观念,保障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促进流动人口心理融入,这样才能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铺平道路,并为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顺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是指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市民化意愿强烈,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但是由于市民化能力不足、落户城市困难而又不愿舍弃农村的特定社会现象。"二律背反"现象不仅延缓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以传统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消除这一现象,必须深化户籍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构建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河北省与我国其他省市一样,流动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较为单一的流动模式向多元化流动转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把握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探索流动人口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社会经济、治安之间的联系,立足于服务,真正做到人口合理合法、有序地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动人口的积极性,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力求在更加科学、合理的法治化轨道上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河北省与我国其他省市一样,流动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较为单一的流动模式向多元化流动转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把握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探索流动人口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社会经济、治安之间的联系,立足于服务,真正做到人口合理合法、有序地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动人口的积极性,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力求在更加科学、合理的法治化轨道上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引导、社会体制对流动人口的保障、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个体及其子女发展诉求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动力。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选择规律、阶段性融入规律和互构性接纳规律。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应当从改革完善居住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流动人口对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归属感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进行操作化设计,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流动人口的真正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期间中国必须关注的三大人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在加速收缩,19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失衡,婚龄期女性短缺现象将在"十二五"时期逐步显现.中国的人口收缩--尤其是城市户籍人口收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的乡城流动.这种流动近期的表现特征是:初中及以下年龄段流动人口开始减少,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流动人口开始增加,大学生也加入到流动人口的大军.在流向上,人力资本较高者继续集聚到东部沿海,人力资本较低或年龄较大者则趋向于回流或在户籍地就近转移.在性别上,男女两性趋于均衡.中国人口流动加剧了人口集聚的步伐.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将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增加.流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会加速偏远地区村庄的空壳化乃至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西省人口流动现状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动方式存在盲目性,人口流动聚集产业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流动人口就业率高于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就业身份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人口流动在城市、产业、接收水平上分布不平衡。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制度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等政策措施,促进山西省实现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8.
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城市化进程而言,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既是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需求.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核心思想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基于城市人口管理创新的视角,需要在城市人口管理方面对政策路径进行适当调整:在管理过程方面应当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在管理主体方面实行政府与社会互动武一体化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实行社会政策配套改革,特别要重视利益导向机制在人口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的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未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相反,却导致了以阶层分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分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走西方式的城市化道路,在扫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障碍的同时,可选择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即农村的城镇化与城市的城市化两条腿走的道路。人口流动是解读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分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大量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对人口管制的松动,在"推-拉"双重合力下,上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从而形成了浩大的人口流动潮.由于转型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诱因主要是经济因素,所以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人口流入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大,空间分布集中;流动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学历结构以中小学为主;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强烈,持续居住时间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我国宏观上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在微观上则是人口"进城"和"返乡"两个过程综合的结果.因此,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城乡结构的重新构造,也需要从流动人口行为模式中进行深度的考察.本文讨论了四方面问题:一是流动人口"进城"和"返乡"的综合过程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二是城市部门如何引导流动人口的"进城",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三是城市部门如何适应流动人口的"返乡",通过文化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进入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四是为建设城乡间人口自由流动的通道和机制,努力探索和推进相关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2.
人口流动已成为社会流动的新常态,流动人口现象将长期存在,并保持庞大的数量。通过分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动态监测数据,以及地方政府公布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形势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参与社会流动的增长空间较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宜居城市将会增加;以家庭团聚为目的引起的配偶和子女的流动会快速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望在城市定居并成为城市居民;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将会在城市大量出现并发展;流动人口由"无序"向"有序"转变与流动人口"劳动力—人—家庭"的社会角色转变相伴而生。因此,未来五年是城市调整相关人口政策和建设流动人口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四化"同步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为给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创造条件,农村转移人口全方位离农势在必行。当前,离农的关键环节在于退农,而退农的焦点领域在于农地退出。从河南省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农村转移人口无论是持有农地的用途,还是退出农地的条件,都是基于保障层面的现实考虑。因此,实现农村转移人口有序退出农地,应坚持以下原则:建立农村转移人口新的生存保障基础,以公共资源置换农地资源,瞄准重点目标人群。其间,转变农村转移人口的农地保障思维、健全农地退出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大农村转移人口重点人群退出农地支持力度等相关政策的助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宋全成  封莹 《东岳论丛》2019,40(1):167-178
女性流动人口、尤其是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及影响因素,不仅事关国家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事关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成败,是人口学、社会学应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基于最新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卫计委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个人特征、婚姻生育、流动经历、性别四个维度深入分析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上四大因素均对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较好地揭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问题及其性别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就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 ,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 ,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如何提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来构建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指数,可以厘清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对流入地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指数越高,其居留意愿就愈强,越倾向于居留流入地;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及流动特征对其居留意愿均有显著影响,而不同队列、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流动范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重视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感的培育,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针对流动人口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返乡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7.
农村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显刚 《天府新论》2004,3(Z2):210-212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加剧,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亦日益突出。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期区域人口管理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对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尤其是跨越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的人口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提出了客观要求和严峻挑战。对6个省(直辖市)18个地级市进行的多阶段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质量现状为社会保障参保率不高、转移接续难、保障水平偏低。流动人口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斗鸡博弈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质量现状提供了一个解释视角。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表明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公平讨价还价博弈有助于保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益,实现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焦点,且在当前存在新的演变特点。通过系统梳理现有文献,侧重于归纳与评述以下三方面:第一,市民化深度推进过程中,在演进阶段划分、实现形式选择、发展障碍界定上的争论;第二,经济下行背景下,基于市场供给不足引发的就业危机、经济增速放缓形成的收入波动、政企资金匮乏诱发的社保低迷、社会排斥凸显致使的矛盾激化等负面倾向,农业转移人口生存处境更趋脆弱并导致市民化基础愈发恶化的辨析;第三,市民化既有障碍攻坚期与新增困难适应期的"双期叠加"新阶段,市民化质量的重要性阐释及体面工作、工资同化、社会融入、家庭完整、融资认可、居住融合等基本内容识别。据此,提出应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围绕于未来市民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赶超式、压迫式风险,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重点关注领域,互补视线下市民化联动关系,以及对城乡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后果而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