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探讨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到形成生态系统观,从提出零增长方案到形成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生态伦理学到自然价值论,这是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历程。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方案是当代全球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这两个方面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来架构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规范;而自然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反映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咯介绍了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从环境生态学视角讨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生态学规律的客观性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的环境伦理观,科学认识与对待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生态价值观;认为人类应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人类不仅要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还应当为自然生态的自身进化和达到新的平衡创造条件.强调以"尊重自然与善待自然"为基本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已成为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是一个阐释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它以自然观与价值观为理论支点,以发展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现实背景,从既承认自然的价值又强调人的能动作用的理论阐释中表露出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倾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中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基础,即区别于复古主义,又区别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价值学说。深入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的思考,有助于深入挖掘其生态思想的潜在价值,从社会整体价值观层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以利益至上为价值导向的功利主义科技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正义向度不足。当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坚持以正义为伦理关怀的生态科技观,关注环境和人性,以实现科技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从历史维度审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为坚持以正义为方法论导向的生态科技观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敏 《社会科学家》2005,42(3):132-134
实施旅游生态伦理思想教育是旅游学校德育现代化教育的重要蕴涵。本文从旅游学校为何需要旅游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需要何种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如何建构旅游学校生态伦理价值观三个层面探视旅游生态伦理问题。使学生树立起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有按照生态学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观和对他人、社会、自然承担责任的义务观。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把握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 “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 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 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 及“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为此,必须体悟既非自然中心主义,亦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以自然而 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殷有敢 《南方论刊》2005,(12):23-24
和谐世界观应当是一种新的符合生态理性的绿色国际伦理关系观。从中国传统伦理视角看,这种国际关系观包括和谐国际伦理秩序观、和谐国际关系价值观以及和谐民族文化观,对当前构建和谐世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 ,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以人为本 ,通过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基本目标和最终理想。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 ,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 ,而生态伦理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和价值观支点。  相似文献   

9.
生态哲学及其后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哲学的生态观、生态方法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生态哲学与现代哲学中的机械论和还原论不同,而与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十分一致;它对人们树立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后敬畏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敬畏生命观是在对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进行深度阐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指人们在处理一切与生命体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持有的以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全新的生命价值观强调生命至高无上性,敬畏一切生命体生命,提倡人的生命优先性,引领人们关爱自然、关爱人类、关爱社会,树立生态和谐观、社会和谐观和文化和谐观,从而提升人类的世界观层次,完善当代生态伦理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相似文献   

12.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追求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其求真的生态科学维度,把实证科学的求真性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的社会研究,并形成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有效地化解生态危机;求善的生态伦理维度,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合规律性与自身利益的合目的性统一要求出发,建立生态道德机制和共产主义生态道德信念;求美的生态美学维度,在不断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判断和创造美的内在尺度?这些维度不仅给予现实人以“激励?导向和规范”,更以培育“社会生态人”?担当协调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关系为历史使命,从中体现出对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伙伴关系,其人文关怀的深刻意蕴对于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价值旨向?  相似文献   

14.
和谐政治生态突破了传统社会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去理解政治的理论局限,而把政治—社会—自然三者视为三位一体的大系统,把社会更把自然纳入政治视野,运用生态学的多元思维,调整人与人、政治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政治价值观的一种转变。理性而客观地分析政治生态系统的本质内蕴和系统结构,并努力寻求积极的、良性运行的和谐政治生态系统和政治宽容调节机制的建构,对和谐社会的践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关系,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其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秉持的是否定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其理论是维护特殊人群利益的特殊维度和地区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成果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他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及“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处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换为新的发展方式,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把捍卫民族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与促进民族国家消除贫困和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是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新型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描绘了工业化生产给自然生态带来的恶果,强调了自然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部生态力作。本文借助生态批评的理论,从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维度,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出发,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态危机,揭示作品中深刻的生态思想和斯坦贝克的生态观,并指出回归自然、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构建和谐生态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具有内在机制的统一整体,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从这一整体出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深层基础。环境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伦理依据和价值诉求。环境伦理的培育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主体之人格自觉和道德提升。  相似文献   

18.
健全生态社会的生态伦理是体现自然理性而又尊重自然权的生活规范.其内在的价值立场在自由、民主、宽容、平等与正义的维度,体现为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行为中,既捍卫公民作为自然人的一般属性,又保障自然界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自身的权利.生态伦理的价值立场支撑起生态系统中一个充分的普遍的道德世界.这种道德世界体现了彼此相连的共生观念与有效交往的平等观念为核心建构的公共生活规范.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工程—环境悖论凸显,这一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工程—环境悖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资本逻辑下逐利的工程价值观、工程活动主体的复杂性,及工程“座架”对自然的暴力是这一悖论的根源.生态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工程—环境—伦理”的价值生态、呼唤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是人类超越工程—环境悖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价值观是古代有机整体论价值观与现代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它肯定其他生命和生态系统的价值,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要符合人自身的生存目的,又要符合环境系统的自然目的。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超越还是其主要内容,都是与生态文化价值观一致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人自身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