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我国突发性群体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一个新形态,是资本社会化的结果,它具有更大的包含性和解释力。近年,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演化为一种理论分析范式,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域来审视我国目前频繁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是一个可行的路径。突发性群体事件背后有着深层的、复杂的原因,厘清其中的原因,是预防、化解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逻辑前提。杜绝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积聚我国政府社会资本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公法学视野中,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但又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突破121。在公法学视野下寻求善治之策主要包括:科学权力观是消解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基础,公共决策民主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之策,创新基层经常性社会管理是防范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社会预警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必建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效举措,培育和谐法治文化是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基础工程。此外,成功解决群体性事件痼疾还涉及多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问题。  相似文献   

3.
非典型性群体事件作为现阶段社会矛盾冲突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具有主体多元、诱因随机、过程复杂、情境双重、影响严重等特点,但其性质依然归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阳光政务、强化基层建设、疏畅民意渠道、关注民生热点是预防非典型性群体事件发生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4.
旁观者参与突发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新形态。旁观群众参与突发性事件的身份转换速度快、规则可控度低、防范难度大且行动意图指向不明,这极大地增加了事件的预防和化解难度。有效防范旁观者参与突发性事件,必须清晰把握事件中旁观群众由围观者到实际参与者的具体行动流程,在分析旁观群众参与冲突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话语引导、自我约束、利益关注、快速反应等层面,构建有效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旁观者参与问题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5.
潘天舒  马慧 《理论界》2013,(6):20-21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而"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群体性事件正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外在表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深度剖析和理性认识,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一社会现象。本文着重对于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将这一社会现象的处理纳入法治的轨道,推动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和对抗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引发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社会稳定、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事件进程,并通过有效的新闻监督,促进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化解。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要找好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事件报道与接受管理、履行社会责任与扩大自身影响、工作热情与理性思考、单兵作战与分工协作等关系,使公众舆论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共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从农村到城市的群体事件逐渐增多.加强信访制度建设有利于减少群体事件的数量,但也降低了政府权威、影响着法制建设,并且促使一些经济领域内的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借鉴西方社会的主要经验,为预防群体事件的扩大化,主要解决对策是:构建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立发达的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社会中层组织;逐步将群体事件的解决纳入制度化轨道.  相似文献   

8.
防患于未然,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重于处置。依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可以设计有效的预防策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与危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主要是社会不满导致民众的不公正感和相对剥夺感产生,后经集群认同形成鲜明的内外群体,而群体愤怒等负性情绪又为其提供动力。据此可设计有效的社会心理预防策略:基于群体认同的同化"异质"群体,"分化"同质群体;基于群体情绪的监控、识别、调节群体情绪策略。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一平 《中州学刊》2002,(5):170-174
目前 ,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征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尽快建立健全预防和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运行机制 ,探索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策略和方法 ,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没有经历一个司法控制的过程,是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司法闲置现象的产生,既在于法院难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标而功利地拒绝受理复杂的群体性纠纷,也在于群体行动者对司法公正失去信任而理性地选择放弃司法。消解司法闲置、阻止一般纠纷向群体性事件发展,需要支持司法的自主性运作、完善群体性诉讼和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司法终结纠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群体事件的高发期、高危期.群体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急速转型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群体事件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在情绪上的感染性、在后果上的无法预测,性往往使群体事件要依靠警力的介入来平息,形成了暴力与和平、冲突与妥协、执法与守法的警民关系的新特点.过多依赖警力介入群体事件,反映了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尚存在问题,也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弊大于利.解决群体事件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在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同时建立公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治理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薛澜  张杨 《江苏社会科学》2006,30(4):112-117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尽管说这些事件多以经济因素为诱因,但不引起重视也会给社会安定带来威胁。作为考察对象,本文将通过对现阶段群体事件的分析、重点论证制度结构与群体事件之间关系,并以此对当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解释性框架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艳红 《江淮论坛》2022,(6):21-30+2
实现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逻辑以及治理路径三个方面入手。网络暴力的法治化治理应该遵循当事人保护主义的治理理念,既符合《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的规范要求,也能将对当事人的保护贯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层空间。治理网络暴力应该遵循事前预防治理、事中监管治理以及事后追责治理的全链闭环治理逻辑,构建预防技术与规范标准相结合的事前预防体系,事中的实时合规监管以及事后及时阻断网暴信息并协调不同责任之间的衔接。实现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必须建立网暴分类处置与长效治理机制,制定《反网络暴力法》等专门法规,以实现对网络暴力重点风险领域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频率逐年递增,威胁着当前社会的稳定,对社会的管理及发展也造成不良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引导网络群体事件向有利方向发展,控制其不利影响,已经成为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事件还存在着多种问题,如危机意识淡薄、法制不健全、系统的网络群体事件应对机制尚未建立等。培养政府官员危机意识、健全法制、构建系统的网络群体事件应对体系将是我国政府防范和化解网络群体事件的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35-242
在小数据条件下,群体事件治理存在着预防不够精准、处置不太科学、追责相对模糊、难以避免反复等困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全面、快速、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实现精准治理奠定了基础。以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追踪为基础,从数据信息中获取群体事件发生的蛛丝马迹,通过数据分析探讨群体事件行动的基本规律,以数据追踪来判定群体事件中个人的行为与动机,建立群体事件的数据化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追责机制,能够实现群体事件的精准预测、科学处置和依法追责,从而全面实现群体事件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各种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矛盾.群体性事件展现出来的社会各方面宪政意识的缺失,表明了作为社会秩序构成部分的我国宪政制度依然十分不完善.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基本上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党和政府应当转变思维从宪政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群体性事件,并在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接受监督和制约,从而构建符合宪政要求的真正民主、法治和文明的和谐社会.只有将群体性事件纳入宪政视角,切实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才是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群体心理分析上,从微观机制分析较少.运用经济学中自主组织理论,从利益相关角度出发,对这类群体事件中的群体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决定群体行为的是群体心理,而因为利益关系不同,群体行为的形成中,不同集团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法治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性。和谐社会源于法律制度的理性建构,和谐社会是舆论监督法治化的价值追求;舆论监督法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舆论监督法治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百杰 《理论界》2010,(10):14-15
维护秩序是法律的使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是对秩序的一种损害,标志着社会运行的某一局部出现了问题。这一前设决定了群体性事件必然是法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法律无疑是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中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公民政治参与、权利救济的一种手段.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的整个过程中,群体信息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传播流程大致经历"议论纷纷"的群体意识唤醒、"流言四起"的群体意识形成和"谣言惑众"的暴力行为发生三个阶段;在此期间,诸如暴力、权贵、女性等元素成为最能刺激群体、引起群众共鸣并激励民众参与的"信息节点",严重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群体心理的接受机制则表现为以正义感、成就感、自我替代为特征的主动参与动机,以成见与刻板印象为特征的群体意识心像和以焦虑、愤懑、激昂递进的情绪激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