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辉 《理论界》2014,(10):152-156
目前6国7方在南海形成激烈角逐局面;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其中南海九段线成为现代史上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标志性证据;"九段线"是岛屿归属线,还是南海疆域线,我国政府对此未作出明确界定,而是提出"历史性权利"应对;中国与东盟争端国就争端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中国应从政治、外交、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策略来应对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2.
管丽萍 《学术探索》2005,3(1):91-95
"人道主义干预"的根据是人权的国际保护.人权的国际保护离不开两个条件其一,有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其二,相关的主权国家同意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进行合作.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滥用了人权的国际保护,将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对立起来,主张限制甚至取消国家主权,其实质不过是将"人权"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维护大国利益的借口.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没有国际法的依据.但是,西方国家"人道主义干预"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大行其道,确实暴露了现行国际法的局限性.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但是,主权概念在当代必须充实与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权观的逐步建立,预示着国家的逐渐成熟与兴盛.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在国际法表现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形式,而国际法的渊源主要表现为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公允及善良原则、国际组织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政府间国际会议制定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法国谋求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屿,南沙群岛主权纷争就此公开化。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对南海主权问题发展存在重大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英国方面多次根据国际法中关于解决领土争端的相关原则对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态度从最初试图证明自身"拥有"南沙群岛某些岛礁,逐向承认中国在岛屿争端中的领先地位转变。英国方面的证据能够为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南沙群岛争端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5.
以石窟寺文物为代表的大量中国文物在近代流失,其背景复杂、肇因独特,对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严重侵害,也对当下展开的法律追索构成诸多障碍。国内法层面上,事实证据缺失、所有权法律依据模糊、现代民事法律制度的诸多规则构成追索障碍;国际法层面上,国际条约存在无溯及力、适用范围有限、条款设计缺陷和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难以为追索提供充分支撑。我国应坚持文化主权原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统摄下推进文物追索;要加强海外流失文物调查,明确追索的事实依据;根据现持有人法律地位差异制定针对性追索策略;将文物追索纳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系统工程,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完善文物追索法治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文物治理和国际法规则改革,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历史性所有权原则与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性所有权原则是国际法中解决国家间领土冲突时所遵循的一项关键原则 ,最先占领、有效管辖是构成历史性所有权原则的基本要素 ,历史性水域是历史性所有权原则在海洋领土争端中的具体实践。中国之所以对南沙群岛拥有排他的、无可置疑的主权 ,其原因就在于 :中国是首先发现、首先开发并首先对这些岛屿行使了长期有效管理的国家 ,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的历史性水域。  相似文献   

7.
中菲南海争端的实质是相关岛礁的领土主权争端以及与之相关的海域划界争端。菲律宾无视中国将南沙群岛作为一个整体主张权利的事实,将南沙群岛进行分割,要求对中国占领或控制的9个岛礁的海洋权利进行逐一判定。仲裁庭无视自身对争端主题事项并无管辖权的事实,错误地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使用本末倒置、自相矛盾的论证方式支持了菲律宾几乎全部的仲裁请求。面对已经作出的仲裁裁决,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裁决书细节的分析研究,在法理上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为中国"不接受、不承认"的立场找出正当的依据。从长远看,中国还应为今后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提前做好对案,而最理想、最有效的对案就是证明中国在南海是以"群岛"为单位主张海洋权利以及洋中群岛制度适用于南海四大群岛具有习惯国际法的基础,防止中国在南海的权利被"切割"。  相似文献   

8.
论普遍管辖原则的确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管辖原则的理论依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理论依据———“连带理论”;第二层次是其观念基础。现代国际法背景下连带性理论的观念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类“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观念的加强;二是有限主权观念的强化。与其他相关学说相比,我国学者所主张的“国家意志协调说”在解释国际法效力上相对较为合理。国际法效力的关键在于“国家意志”,但并不是指个别国家的意志,也不是各国之间的“共同意志”,而应当是各国意志之间的协调。国际犯罪的猖獗为普遍管辖原则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国际刑事司法体系的先天缺陷使国际社会不得不倚重国家法院管辖这种国际刑法的间接执行方式,这就为普遍管辖原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传统管辖原则的管辖漏洞又直接体现着普遍管辖原则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普遍管辖原则的应时而兴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主权是构成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国际法的核心。主权原则是国际法上最古老的原则之一。然而随着主权可分的论战 ,全球化的影响 ,国际组织的发展 ,主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主权原则也受到了置疑。本文认为 :主权是相对的 ,不能将其推至极端 ,并且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它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被“软侵蚀”的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对主权的否定 ,主权原则仍是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判例、判例司法化及判例法是一个权力层度不同的递进关系,三者既互有包容,又各具含义.其中,判例多强调其作为法律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突显法律事实和处理方式的可比性,而非法律效力.判例司法化则着重表现其判例承载的法律事实及其处理方法的动态过程,强化处理方式对同类案件的适用性,以及判决结果对类似事实的引据效力.无论判例还是判例司法化均不具有判例法的特质.判例法是一国当然的法律渊源,应属法律范畴,并以"遵循先例"的原则被广泛适用于同类案件处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主权财富基金影响力渐增,国际社会对其规制已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对其功能、法律规制原则与体系未能形成一致意见。主权财富基金虽然与一般投资基金存在资金来源和透明度方面的不同,但同样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对国际经济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国际社会应建立以平等互利原则为前提、外部稳定原则为核心、经济安全原则和商业化原则为保障的主权财富基金法律规制体系,该规制体系包括国际法层面的多边与双边协议、国际行为准则和国内法层面的国内规范体系;我国作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参与者和规制者,宜本着平等互利和对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制,加强国内规制,促进主权财富基金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家胤 《理论界》2014,(1):154-158
朝鲜的三次核试验一直以来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但是从国际法角度,朝鲜的核试验行为是否违反了国际法,一直以来在国际法学界备受争议。从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际法判例等国际法渊源进行探讨,很难确定朝鲜核试验的违法性。但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的核试验行为在《联合国宪章》第7章项下,为"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作出的决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因此,朝鲜有义务遵守安理会的决议,朝鲜的核试验行为是违反国际法的。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主权豁免原则是一项国家习惯法,在实践中当今世界各国有绝对主权豁免和限制主权豁免两种做法。刚果(金)案是香港回归后香港法院首次受理的以外国国家为被告的案件,该案引发了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对国家主权豁免问题的探讨。中国政府在司法实践和外交实践中一向坚持国家主权绝对豁免主义,即使在签署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之后,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或必然放弃绝对豁免而转向限制豁免。香港回归前在主权豁免方面适用英国《国家豁免权法令》,采用限制豁免的主张;回归后,有关国家主权豁免的制定法缺位,香港自由判例法中不存在合适的"先例"可被遵循,原英国判例也只能作为参考,而无法律拘束力。在此情形下,香港法院没有必要也没有充分的法律理由采用限制豁免的做法。国家主权豁免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外交问题,因此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法院间的关系。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香港和中央政府在处理国家主权豁免问题上的分歧,还是需要尽快出台《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法》。  相似文献   

14.
柯泽 《东南学术》2007,(4):73-81
有限政府和权力制衡是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中的重要主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所兴起的新闻传媒业正是在与政府权力的历史角逐和抗衡中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美国司法实践中有关言论自由的一些重要判例,清晰地展示出政府权力从公民言论自由领域退缩的历史轨迹,由这些判例所确定的一些重要法律原则,如"明显和现实的危险"、"确实的恶意"、"预先审查"等也清晰地显现出媒介政治理性的滋生和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对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国籍国主权和所在国主权之争造成法理瓶颈;而法律供给不足、机构设置薄弱、实际效果欠佳又构成现实难题,因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需在现有基础上注重国际法方法.通过法理分析,可知国际法方法可以缓和国籍国与所在国之间因海外公民权益保护而产生的冲突;而借助实证分析,不难得出国际法方法可解决权益保护中的一系列供需矛盾.由此,进一步提出海外公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构建实现方略:实现原则应以国际社会本位为基石、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合作共赢为现实目标;实现路径则为多维度多视角构建国际法规范.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文化的基础是主权文化;国际法文化的内核是公平;国际法文化的特点是多元性;国际法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本.理解和把握国际法文化的这些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抵御文化侵略,努力建立体现各民族特色和融合的国际法文化,从而建立更加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国际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7.
我国部分学者看到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案例"指导制度对法院审判工作有一定作用,误认为在我国可以建立英美法系民事法律渊源意义上的判例法制度.文章首先分析了判例与判例法的确立、成因、功能,然后从立法与司法分立原则的限制、我国法律传统的影响和法律移植过程中的曲解等方面阐述了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本质区别,最后认为"案例"指导制度在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可能起到非法源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律是如何发现的--国际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在法律的发现上兼采了成文法与判例法的方法,具有突出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成文法与判例法在法律发现上的特点以及国际法在法律发现上的特点,指出在我国的法律建设过程中,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发现上应吸收国际法在这一方面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菲南海争端的实质是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归属和海洋划界争议,国际仲裁法庭对此没有管辖权,也不得指示临时措施。不过,如果仲裁法庭将中菲南海争端解释为中菲南海管辖权之争,则其有可能对中菲南海争端行使管辖权,进而指示临时措施。但无论如何,仲裁法庭不得对中菲南海争端所涉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作出裁决,也不得作出对岛礁主权归属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裁决,否则就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犯。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在中菲南海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应当尽快形成关于菲律宾提交的国际仲裁申请的研究报告,积极与菲方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和平解决争端的协议,按照国际法和相关国内法进行南海执法维权,完善国际司法机构实践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在有利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考虑接受国际司法机构对海洋争端的管辖。  相似文献   

20.
陈希 《山东社会科学》2022,(12):163-169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条既不阻碍技术进步,又能维护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的道路。围绕个人隐私、平等接入、信息审查、技术犯罪等问题产生的国际分歧,其本质是不同主体对技术和网络信息接入控制权的争夺。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规则应坚守人类尊严的价值底线。我国主张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应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为宗旨,坚持网络主权原则,主张非政府主体应承担保护网络用户基本权利的责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网络空间主权上的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将有效维护基于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的国际法秩序,同时指明了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