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来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应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工业项目,正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分析,构建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流程图,打造创新驱动——企业能力发展矩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进行有效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产业基础,然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仍呈现出"大而不强、聚而不集"的特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尚不明显。根据经济学家埃格特森提出的社会技术与生产技术范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问题在于组织方式、研发活动和市场分割(社会技术),以及创新方式(生产技术)等因素的路径依赖所带来的制度障碍,这四个方面路径依赖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形成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网络结构。不仅每个单一路径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在网络结构内部各路径依赖之间还存在多层次相互递进的作用关系,共同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要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实现上述四个方面路径中主次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浙江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以国内外设计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为案例探讨设计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助推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设计人才从"质"到"量"以及在专业化与多元化方面的需求,为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做相应研究,为"制造"向"创造"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提出了两个不同而又紧密交织一起的新时代发展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将成为新时代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和波特创新驱动理论,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相结合,分析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种包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以及组织创新在内的产业升级的综合创新模式,从而创新驱动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价值链高度化和加工程度高度化三大效应,进而在三大效应联合作用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仍面临着瓶颈制约。为此,需要坚持市场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生产要素创造和提升机制,同时强化基础性技术攻关,合理引导新一轮大中小企业有序转型。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界对于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走出困境、抢占未来竞争主动权的观点已成为共识。本文基于微笑曲线分析传统制造业的困境,并区别于以往研究,从企业运营的微观角度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实现路径。认为在以往研究中被经常性忽视的生产制造环节,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技术环境改善采购管理、提高生产柔性和优化物流配送的路径达到价值增值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最后,对微笑曲线的产生机理及未来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思考,指出处于产业链不同区域的企业所掌握的差异化信息的排他性是造成微笑曲线呈现不同形态的根源,而伴随"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和介入最终将演变为一条整体上移、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本文应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及专利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显著推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力、优化了企业资本结构、提升了企业市场估值。同时指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而数据作为推进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继续推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出台扶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政策和法律,制造业企业应当制定各环节人工智能化实施方案,全力推进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化水平,促进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升级,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9):36-43
我国现有高投资产业已经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投资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形势下,探索中国高投资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传统制造业资本深化形态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制造业所蕴含的投资机会,将构成维持中国未来高投资产业的基石。制造业转型升级所蕴含的投资机会,对新型城镇化将提供不可或缺的产业支撑。但从中国的现实情形来看,房地产泡沫对内需的挤压效应、金融"压制"体制对实体经济的掠夺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对制造业的高税负效应,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投资转型升级乃至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障碍。要释放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巨大投资,必需破解三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碳"目标,以河北省制造业的数字化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外部挑战与内部压力探析出其转型升级的困境,具体包括:环保形势严峻、管理意识薄弱与专业人才缺乏;利益均衡难以实现、内部经济阻力大与升级动力不足等层次。继而分析了河北省制造业在低碳政策、绿色产业与基础优势等方面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制造业数字化供应链系统的转型约束与升级决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双碳"目标下以提升战略力、数字领导力、变革力和驱动力为设计宗旨的河北省制造业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和计划,以应对新工业革命挑战,提振实体经济,增强国家竞争优势;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出台了加快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以要素成本优势抢占制造业中低端市场。为了应对国内外制造业竞争新态势和新工业革命挑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我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面临着良好的战略机遇,应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契机,把握制造业在五大主导技术领域的创新路径,围绕四大重点产业群规划制造业发展领域和具体产业,形成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为实施制造业强国方略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99-204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制造业服务化以及服务模式创新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目前,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核心竞争力薄弱、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模式转型的主要原因。因此,培育服务文化、创新组织机构模式、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建立信息化平台和重视知识管理,是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模式转型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曹琳  陶传平 《东岳论丛》2012,(3):120-122
通过拥有国际品牌实现制造业转型,是提高制造业附加价值和实施内涵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中国制造的高端品牌能否为市场接受是升级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制造"成功升级的经验,探索"中国制造"转型的品牌策略,认为在已经在存在发达国家企业强大的在位者的情况下,"中国制造"成功转型的内在机制,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改进,而是首先采取了与在位者企业相对立的品类创新策略,开辟新的需求领域,避开了与在位者的直接竞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2.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互联网对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拓展数字经济新空间、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工业互联网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平台开发与应用落地存在差距、企业实际与平台要求存在落差、典型案例与复制推广之间存在难题、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融合不够等四大突出问题。未来应从完善工业互联网政策体系、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和场景落地、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如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是老工业基地的选择之一.当前,政府和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上主要存在四个误区,制约着制造业的转型.老工业基地的政府和企业要走出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一要解决的问题是达成认识上的统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服务型制造业的内涵;二要客观认识各种政策工具的长短,科学确定政策的着力点;三要坚持"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切忌采取任何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卵"的做法,在环境建设尤其是相关政策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4位,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过去20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效率是促进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2009—2018年中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制造业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比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阶段的动态创新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活动不协调,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辽宁省医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属于"高研发-高转化"类型。未来应从合理提高各项研发投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医药产业以及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等方面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及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高新化"发展,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新工业革命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特征和趋势,从要素集约化、技术绿色化、价值链攀升和生产智能化四个维度界定制造业"高新化"内涵,并运用熵权法测算中国制造业"高新化"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高新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新化"水平整体不高,2004—2008年较为稳定,2009年小幅提升后一路下行,各指标值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产业传统与惯性、技术创新潜力、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高新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对制造业"高新化"的影响曲线呈"倒U型"。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新化"转型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传统制造业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关乎“双碳”战略目标和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重大议题。为准确判断绿色转型的复杂阻滞情景,通过选择典型细分行业进行分类测度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一种特殊的“双重错位锁定”困境。以“碳基路径依赖”和“价值链底部增长”为内在逻辑的两种锁定机制同时并存,对其绿色转型升级行动构成了严重抑制。针对上述情景,就引入“双元解锁”价值逻辑、构筑前瞻性的机会响应策略体系、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等关键政策进路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如何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并实现产业升级问题,基于2011—2020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构建反映企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指数,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微观机理上看,数字经济是通过增强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改善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渠道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和成长性较低企业、制造业和非高技术产业、财政自主度较高和制度质量较低地区的子样本中,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综合来看,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以自主创新能力、价值链位置攀升和经营效率所综合体现的企业转型升级。最后指出,我国应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数字产业化步伐,加速传统实体企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应避免“企业数字鸿沟”,为新发展阶段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企业价值链攀升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方福前  马瑞光 《江淮论坛》2023,(5):27-38+193
制造业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并利用“智慧城市”试点这一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推动了制造业升级。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是,数字经济激励技术水平较高的高端技术制造业企业增加研发、创新产出,通过创新带动其收入提升、规模扩大。因此,高端技术制造业相较于制造业中其他类型规模增长得更快,从而实现制造业整体结构升级。在地方高校数量越丰富、政府科研支出力度越大、人才储备越多、市场化程度越高和产权保护越好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20.
刘洪铎  陈钊泳  陈晓珊 《社会科学》2023,(5):126-137+14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2007—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匹配合并样本,实证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该结论在一系列检验下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推动绿色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效率这两类渠道来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的降污减排效应在高科技属性、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位于东部地区的上市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前端治理在数字化转型助推企业二氧化硫减排过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数字化赋能企业降污减排的作用效应机制的认知,为我国探寻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提供学理依据及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