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还记得电影《阿甘正传》吗?阿甘退役后买船捕虾,却常常一无所获。突然一场狂风暴雨,摧毁了几乎所有的渔船,但在与恶劣天气勇敢的搏斗中,阿甘的船安全靠岸,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阿甘成为后来的捕虾大王。  相似文献   

2.
自我的回归     
《牡丹亭》中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杜丽娘形象感动了众多读者,掀起了一股女性自我认识的潮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杜丽娘处于双重镜像关系当中:一重是现实与幻境的镜像关系,一重是对镜自描的过程中镜里与镜外的镜像关系。从中可以看到杜丽娘完成了自我的回归,主体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形成的镜像理论是拉康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镜子阶段"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瞬间,是由虚幻引起的迷恋,是想象性思维的起点。围绕"镜子阶段"的分析帮助理解拉康的文字涵义,并理解拉康对于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的形而上的思考。《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形成标志。  相似文献   

4.
拉康的镜像阶段说是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同样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生成的理论。用拉康“镜像阶段”说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解剖《红字》人物中珠儿的心理,她恰恰完整经过镜像阶段的心理历程,珠儿的心理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珠儿的故事,是《红字》中主体自我意识体现的最基本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了硬汉形象,但也不乏生动的女性形象。《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极少数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海明威在小说中不仅对男性进行鞭挞,表现对女性处境的同情,甚至还透露出其对女性意识的理解。本文从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从发试图论证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通过她所建立的两个镜像关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美国作家温斯顿.葛鲁姆1986年发表的一部讽刺喜剧作品。主人公阿甘智商较低,被看作"白痴",但他善良单纯,天赋异禀,先后成为大学美式足球明星、越战英雄、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并体现了20世纪重要的政治运动和学术思想。《幸存者回忆录》通过刻画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与心理体验找寻女性被湮没、被压抑的自我。本文应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进行了解读:主人公自我形象在艾米莉的成长中成型,在男性他者目光中生存,随着艾米莉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逐渐走出他者的镜像,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阿甘正传》作为一部经典影片,通过对主人公阿甘的刻画,反映出美国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及美国民众的精神依托。美国社会的价值观通过阿甘的人生经历得到了完美展现:首先,阿甘出身平凡,却不断创造"非凡",这是美国民众所尊重和向往的平民英雄事迹;其次,美国民众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同时重视独立、创造等价值取向;另外,美国民众的精神依托主要来自宗教信仰,但家庭背景对人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家庭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9月19日,对马云以及阿里巴巴来说,绝对是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办者和掌门人,马云一夜之间成为"中国首富",也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在美国成功上市以后,马云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的偶像是阿甘——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中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角色。"我不如意的时候就会看《阿甘正传》。"他说,"我在来纽约之前特意温习了一下。"他  相似文献   

10.
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相似文献   

11.
波拉.沃格尔的剧作《我如何学会驾驶》主要展现女性心理成长历程。女主人公在11岁被引诱学开车时受到中年舅舅的性侵犯,然后,进入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她在父权镜子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中成长。知识的积累与个人的争取使女主人公认识到异化的自我与本真自我的区别,决定追寻后者,摆脱"镜像"中的自我,挣脱父权的樊篱,驾驶自己的车辆,掌握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珠儿是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心理发展过程印证了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中著名的“镜像阶段”(themirrorstage)说。她经历了对自身形象的认同———对自己的菲勒斯缺失的认同———接受符号的阉割,最终认同了父亲的权威和大的他者(Other)的权威,完成了镜像阶段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在人物的社会心理上是从儿童到成人的经历,珠儿开始的无知和狂妄最终被对法权的承认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摄制的喜剧片《阿甘正传》是一部极为成功的电影,至今还是受到热捧,其中里面的语言很有特色,有些句子甚至被编成《阿甘妙语录》。本文试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部电影的语言特点,包括地域性发音、通俗性表达、俚语、非语法性句子、最高级以及修辞手段的运用等。通过分析,触类旁通,不断提高对原版电影英语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少年小说作家维罗妮卡·罗斯创作的《分歧者》系列丛书获得好评如潮。小说探讨反乌托邦主题,塑造了以碧翠丝和老四为代表的融合无私、友好、正直、博学和无畏五种品质的分歧者形象,以此探讨在国家权力构建过程中个体主体性的建构过程。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批评视角,探讨碧翠丝在无私派、无畏派和心理恐惧模拟测试过程中经历的主体的认同、异化与溯归过程。罗斯通过塑造代表本然纯粹的分歧者形象从而为反乌托邦书写注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美国梦”这一概念,再次点燃了人们对美国梦的回忆。《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以美国20世纪50~80年代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极具创意的艺术拼接,讲述了阿甘的个人成长史,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梦的内涵,那就是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创造奇迹。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者对《宠儿》的研究不少,但涉及到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很少。该文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角度出发,运用身份和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宠儿》中三个女主人公:塞丝、贝比.萨格斯和丹芙进行分析,揭示《宠儿》中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及莫里森对黑人妇女和黑人文化出路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幽默讽刺却又寓意深刻,常常在故事之外给人以无限思索.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其《他是否还活在人间》的生命意义,从马克吐温给我们展示的生死困境看马克吐温给我们的人生深省.  相似文献   

18.
论文依据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自我"理论详细剖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伊登"镜像"阶段及"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的不同自我,以探究马丁·伊登悲剧的根源,为进一步研究杰克.伦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与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都是当今风靡美国文坛的女作家。文章分别以严歌苓的《少女小渔》与拉希莉的《疾病解说者》为本,立足在拉康的镜像理论基础上透视这两部小说中小渔与达斯太太这两位女性在依赖东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异同。并由此镜像变化的异同透视出严歌苓与拉希莉在跨文化的书写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出发,以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本文指出爱米丽的悲剧在于她自我镜像的破灭所导致的自我意识的缺损。爱米丽试图以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方式来保持自我镜像的完整,进而消解现实镜子破灭所导致的自我意识的缺损。然而这种努力却成为了她的悲剧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