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调研结果显示,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在个体性贫困与整体性贫困交织的地区,扶贫工作过于强调"精准",而忽视了贫困地区的整体性条件改善,个体发展缺乏外部带动和支持;政府全面主导的模式对市场机制形成了排斥和挤出效应,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因忽略了"精准脱贫"的目标,单纯追求脱贫手段的形式化和政绩化,扶贫目标难以实现;过度重视物质投入而轻能力建设,形成部分贫困者的"福利依赖"。因此,精准扶贫必须把握好整体与个体、政府与市场、目标与手段、物质帮扶与能力建设四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阶段的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离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一步之遥。精准扶贫政策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在实际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形式主义。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精准识别不精确、精准干部识别、精准填表、数字扶贫、帮扶对象按供给分配、不切实际数字脱贫、手段置换目的等方面。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治治理模式、农村贫困群体参与精准扶贫的程度较低、精细化治理方式与传统性农村社会匹配度较低、监督考核机制的偏差等制度性原因,又有部分扶贫干部能力不足,放松了自身的党性修养等主观上的原因。要去除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还需要从优化政策,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扶贫干部的能力建设和党性修养,构建多元参与的扶贫格局、突出贫困群体的参与权利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的整治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层精准扶贫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我国能否如期全面地实现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支专业化的扶贫人才队伍,是壮大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随着"因村派人精准"思想的提出,基层扶贫干部的选派逐渐趋于合理。但通过在基层的调研中发现,某县扶贫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无效会议、文件材料过多等形式主义,行业部门扶贫干部效率低等现象。当前的基层政府必须重视扶贫队伍的建设问题。提升扶贫干部的政治素养,扶贫材料的精准化,行业部门间沟通机制的精准化。以此打造一支专业化、精准化的强大扶贫队伍,为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助力国家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在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更要精准先补足农村贫困群众精神之"钙"。笔者探析我国农村贫困群众精神之"钙"的表现和主要原因,提出精准扶贫要先补足农村贫困群众精神之"钙"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框架下精准扶贫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为精准扶贫的推进提供了新契机,也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更主要的是精准探寻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筑精准扶贫内生力量;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打造精准扶贫生态屏障;合理引导生态资源整合,拓展精准扶贫合作平台;全面推进生态移民工程,提高精准扶贫生态效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空心化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项目扶贫VS主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而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则是这场攻坚战中的"硬骨头"。当下,民族地区扶贫既遭遇着"项目扶贫陷阱",也面临着打工经济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所致的脱贫主体严重弱化与缺失。依据中央精准扶贫的思想,民族地区扶贫应摈弃先前项目扶贫为主的思路,坚持以脱贫主体能力培育为主、以经济开发扶贫为辅,提升民族贫困地区的内源式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给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已逐渐迈进了"内涵式"建设的轨道,但在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还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社会救助政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托底性"地位,决定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应将社会救助政策作为重点突破口。应当结合"十二五"时期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重新反思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定位问题。未来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应从基本价值理念、宏观福利治理和微观实施机制三个层面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8.
生态扶贫是精准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生态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行为主体环保意识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影响农业发展、产业形式单一等主要问题.通过生态补偿扶贫、易地生态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等来优化和推动生态扶贫,这对于推进我国精准脱贫工作,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被看作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将是藏区新时期扶贫面临的重大改革和工作要求。本文通过典型案例方式探讨了藏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助推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形式,探讨了藏区如何通过产业精准扶贫来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由"输血"转向"造血"的转变,说明藏区完全可以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卷化"困境,"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精准扶贫不仅要求政府在扶贫发力上的精确化,更需要贫困人口的主动积极参与和社会慈善力量的广泛参与。近几年,中国社会慈善精准扶贫已经渐成趋势,学术界却很少给予关注。当前慈善税制存在的不少问题,客观上成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社会慈善组织积极地投入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中来,税收激励是关键。须进一步完善《慈善法》中的税制规范,推动慈善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慈善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可包括:创新企业慈善合作,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慈善扶贫助学项目,开发绿色银行和慈善旅游路线;创新慈善组织向企业筹资,开展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一帮、十联、六送、六助"慈善救助模式,打造慈善公益载体品牌;创新设立精准扶贫慈善救助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小康,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随之,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这是一个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和次生贫困为特征的扶贫时代.在"后扶贫时代",基层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工作的主要策划者、领导者和执行者,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的建设的成败.当前党组织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加码促动,使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设好基层党组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残疾人“精准扶贫”是一项迫切任务。在“精准扶贫”的总体框架下,鉴于残疾人群体的自身特点,残疾人 “精准扶贫”具有其特殊性与特殊实施路径。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把残疾人精准扶贫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合起来,建立“+康复”残疾人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供给侧革新,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确保残疾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全面性和高效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之必须。对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国家扶贫开发中的精准扶贫思想相结合。文章从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出发,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提升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帆 《天府新论》2016,(4):159-160
2016年5月29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天府新论》编辑部、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我国扶贫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就精准扶贫的选择、创新与挑战,精准扶贫中的政府作用与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还邀请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及四川省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同志出席,他们介绍了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希望学界关注扶贫宏观上公平与效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标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中观上“三位一体”扶贫的发展方向、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关系、贫困村户的精准识别等问题。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精准扶贫成为重要的政策和研究议题。本研究试图从乡村主体性的层面,指出精准扶贫问题的解决,需要对造成贫困的市场主义有更深层的了解,重塑乡村的主体性,使乡村文化的互助性得到恢复,使乡村经济的自主性得以重建。如此,才能实现扶贫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推行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利的政策措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于对湖北黄冈的实证调研,发现农村科技扶贫存在"大水漫灌"式资金扶贫的问题,随后基础设施项目集中、政策扶持集中、科普活动集中、媒体关注度集中等问题又使其产生马太效应。为确保2020年部分省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应在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精准滴灌"式科技扶贫,这样才能实行多形式提高人口素质、多渠道开发特色产业、多方面细化扶贫档案、大数据评价科技扶贫实效的"4D"模式,扶贫工作才能标本兼治,真正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53-58
生态扶贫是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思路,也是保障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剖析赣南优化生态环境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赣南苏区生态扶贫中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业废弃物缺乏有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偏弱和人口密度逐步加大等五个方面的困境,并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应用、条件保障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生态扶贫精准性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微腐败"是扶贫开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是影响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国家通过扶贫开发向贫困村庄下沉、开展嵌入式扶贫,使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转换呈现出崭新的图景。依循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转换中的嵌入逻辑,面对贫困村民主监督机制运行乏力的现实困境,广东积极推动国家反腐力量同步嵌入贫困村庄,通过监管下沉、健全网络和信息共享三大机制推进扶贫"微腐败"治理,强化监督力量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困境,以精准监管保障精准扶贫,为国家扶贫领域的腐败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把社会发展仅视为单纯的经济现象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对扶贫所导致的弊端,指出应当用全面的,以人为发展核心的社会发展观来指导扶贫,把扶贫汇入经济发展主流。扶贫是一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社区的成员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在扶贫中,要考虑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心理和生态环境因素的作用,应该引入受益者民主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社会保险机制,竞争机制和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等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场域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行为及绩效直接反映"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在"精准扶贫"场域中"第一书记"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工作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单位背景、身份地位、社交网络与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自身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