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两代琉球册封使所撰写的出使报告是记载钓鱼岛主权属我的最丰富、最集中的文献。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陈侃的《使琉球录》到清朝同治五年(1866)赵新的《续琉球国志略》,十三部官方正式出使奏报连续不断地记载了中琉航线上的钓鱼列岛是在我国的海疆之内,起"镇山""界山"作用的赤尾屿位于中琉自然疆域分界的"落漈""黑水沟"以西,属中国所有,而姑米山乃琉球王国西南极限,是进入其国境之门户,琉球所辖的三十六岛不包括钓鱼列屿。除递呈朝廷的出使报告外,在琉球册封使的饯别诗文、使团成员所著的文集甚至与使节相关的家谱、墓志铭等传世、出土文献中,都留有较多的钓鱼岛相关记载,它们再次有力地证明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2.
“大索貌阅”考董惠民,李靖莉“大索貌阅”是隋朝采取的一项整顿、清理户籍的措施。关于“大索貌阅”,史书有三种记载:《隋书》及《北史·裴蕴传》记于大业五年,《隋书·食货志》系于开皇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兼采开皇五年与大业五年两种说法9因此,似乎隋朝曾三次...  相似文献   

3.
勿吉和靺鞨是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生活在亚洲东北部原始森林地带以渔猎为生的部族.其操通古斯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习俗,其名称的差异只是中国史书对同一族体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称谓所形成的.要想知晓其古代文化习俗事项,必须在汉文文献关于他们的记载中去探求,方能知其大概.《魏书》卷一00《勿吉传》载勿吉"俗以人溺洗手面";《隋书·靺鞨传》亦云"俗以溺洗手面,于诸夷最为不洁";《北史》亦载有相同之内容.面对传世文献的记载,我们虽然不能排除有传录之可能,但亦可确信并非是个案的记载,亦从中感受到这一习俗诚足令中国古代史家的惊异.同样亦让现代史学家困惑不解,①或视之为传说,②或引述而不作分析与考证.  相似文献   

4.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廷派遣苏州府长洲县人徐葆光出使琉球,颁以册封副使身份陪同翰林院检讨海宝正使前往琉球册封尚敬王.归国后著有《中山传信录》一书,记述其册封琉球国王、测量琉球国的经过以及琉球的山川地理、制度文化等内容.其中,赴琉航海部分和琉球地理方面的记载涉及钓鱼岛海域领土管辖.本文对书中三幅地图和所引《指南广义》的记录做一剖析,以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5.
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理论中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所表达的文义主要为政教功用论,这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诗论的发展流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沈约《宋书》不立"文学传",李延寿以此为由,在所著《南史·文学传》中以通常被视为南齐人的丘灵鞠居首。后世对《南史·文学传》这一体例多有诟病,其中尤以四库馆臣为甚。经由考察《南史·文学传》及诸类传体例,可知李延寿的做法自有道理,后人批评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7.
三礼图籍考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2,28(1):80-83
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那么,关于礼的典籍自然很多,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插图本的礼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礼图文献方面的记载,至《隋书·经籍志》才有收录。此后,三礼图籍的文献记载绵延不绝,至清尤盛,其间存佚情况,梳理条贯,为礼学研究提供另一方面的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8.
"剩余主权"论是美国和日本在1971年签订《琉球与大东群岛协定》的理论基础,美国据此将"琉球与大东群岛"区域交由日本"管理",日本称之为"冲绳归还"。"剩余主权"论从杜勒斯最早提出到《琉球与大东群岛协定》中的演变,其内容不统一,理论也不完整,还存在与联合国托管制度不兼容等诸多法律障碍。鉴于"剩余主权"论本身的非法性与无效性,它不能成为日本拥有琉球主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始于绳纹时代后期。《后汉书》载公元57年已有“光武赐以印绶”;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魏志·倭人传》载,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求诣天子朝献”;《东夷传》载,240年“奉诏书印绶,诣魏国”,两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献与琉球权威史书均证明,钓鱼岛及其相关海上航线是中国最先发现、命名、占有并利用的。中国隋朝的相关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明朝初年,中国与琉球国建立册封与朝贡关系后,钓鱼岛就由中方巡航、利用和有效占有。《顺风相送》一书的记载很可能与郑和奉命赴东洋、下西洋的两洋航海有关,其最终成书时间并不影响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钓鱼岛的确凿事实。琉球国大学者程顺则于1798年撰著的《指南广义》也清楚、详细地就此作出记载。即便按照日本有关国际法先占原则的解释,最早有效占有钓鱼岛的也是中国,钓鱼岛从来不是所谓的"无主地"。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7,(6):114-120
从文体上看,《五柳先生传》一文是陶渊明模仿正史《后汉书·逸民传》以及嵇康《圣贤高士传》而创作的传赞类文体,不可能是陶渊明的"自传",最多可以看作陶渊明之"自况"。《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主要以扬雄为范本,有意塑造出来的作为自己人生楷模的一个理想人格。由此,海外汉学家基于《五柳先生传》乃陶渊明"自传"前提下得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出发得出的关于中国自传文学特性之研究成果,也有必要做认真的辨析与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武术中的气功出于吾国的道家。其远源大率托之黄帝,今传有《黄帝内经太素》汉志著录十八卷。晋皇甫谧序《甲乙经》说:“今有鍼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一十八卷,即内经也”。至隋代,杨上善编纂《太素》,至唐代王冰注解《素问》,又把《隋书经籍志》中的《九灵》,称为《灵枢》,于是合《灵枢》《素问》为《内经》,十八卷。但全本《素问》,已非旧传,即  相似文献   

13.
琉球国的称谓及所属范围,是伴随邻近国家或列强之间政治与经济关系变革而随之更迭,同时也反映出琉球国在周边大国强势下的从属地位。日本在琉球称谓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当中不断运用多种混淆视听的"去本土化"手法,逐渐蚕食与吞并琉球国并使其纳入到日本的管辖范围内。即使在二战前中日之间对于琉球国归属的争夺,乃至冷战中美苏博弈后遗留下的冲绳问题,均能映射出日本在处理琉球国地位问题中所使用的更改行政区域、掩人耳目的"去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14.
赵春辉  洪红 《学术交流》2012,(3):131-134
清代传奇《草木传》的作者并不是蒲松龄,系后人伪托。依据《草木春秋药会图》中邱世俊《序》和作者《自叙》及相关方志文献,可认为《草木传》的作者是郭廷选。郭廷选,字秀升,山西壶关人。该传奇是依据汪价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改编而成的。郭廷选创作该剧,一方面以戏剧见才学,庋藏其博物多识和医药学问;另一方面略以寄慨,寄托其"立功勋"、"定华夷"的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15.
《宋史·刘锜传》补正王云裳王云裳,女,辽宁大连海军政治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刘是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世称张、韩、刘、岳。”(《宋史·张俊传》,即张俊、韩世忠、刘、岳飞)。关于刘生平,留下的文献不多,除了其他零散记载外,现今可见到的传记有二,一是南...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学者黄承吉提出"扬雄《汉书》中不当有传"之说,张佩纶则贬斥《扬雄传》不伦不类。考察可知,二人所说皆有失偏颇。扬雄进入《汉书》与《汉书》的断限并不冲突,且符合《汉书》"非常之人"的立传标准。此外,联系《汉书》的成书过程及班氏父子的史学观点等因素,可推测《扬雄传》最早可能见于班彪《史记后传》,其后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扬雄在《汉书》中受到殊遇,与班氏父子的私人情感有密切关系,亦体现了他们作为史家而兼文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0,(2)
《契丹国志》之《太祖大圣皇帝》记载了契丹开国史事,但部分内容语焉不详,如"求如约"、"传旗鼓"之语,颇令人费解。因其材料源自《资治通鉴》,检该书原文并结合其他史料,考知"求如约"即契丹部落的"三年受代"之约,"传旗鼓"系契丹大贺氏时期遗传的旧制,为可汗权力的象征。至辽中后期,旗鼓地位已被神纛取代,渐而演变为辽朝安抚边境诸部的手段,且有着分外明显的军事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禹贡》"九州"说 中国先民较早的地理观念,有《尚书·禹贡》所记的"九州"说,有邹衍的"大九州"说,有《山海经》的"五方之山"、"八方之海"说.这三种文献按其年代,《尚书·禹贡》在先,《山海经》当晚于邹衍所论,它们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东汉桓帝时尚书杨乔在上书推荐合浦太守孟尝时曾用了“去珠复还”和“亡身进贤”两个典故,读后颇有感想,先试释如下。“去珠复还”——《后汉书·循吏列传·孟尝传》:“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珍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珠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宫,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意思是先时因采求无度,竭泽而渔,致使珠源它移;后因合理经营,采求以时,珍珠复丰。这个成语告诉人们,要爱护自然资源。“亡身进贸”——《后汉书·循吏列传·孟尝传》载杨乔说:“窃感禽息,亡身进贤。”意思是  相似文献   

20.
三次"琉球处分"不仅是冲绳人一再被"出卖"(处分)的历史,也反映了琉球、中国、日本以及域外力量美国两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也是探寻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导线索。在这三次处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断进行着"处分"与"反处分"的斗争,琉球岛内反"处分"的斗争最为激烈和持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次"琉球处分"是东亚国际秩序演变的产物,其背后掩盖着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轨迹以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战略。对于美日两大强国,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宗主国,琉球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回顾三次处分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各方决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内置于东亚近代史的琉球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