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意义上的画报,关于该报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纠结于其在新闻史上的定位与画报的终刊年代之类的问题;80年代对该画报的研究趋向系统化;90年代后开始形成几大主流观点.步入21世纪后,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从单一领域发展到多个专业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科技史、妇女史、风俗史、宗教学、传播学、图像学、印刷史、医学等.近年来,<点石斋画报>在美术学上的研究价值也慢慢显现出来,这正是学者的关注点由画报内容向画报形式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鹿咏 《河南社会科学》2023,(11):108-115
作为《点石斋画报》“低调启蒙”的表现形式,器物叙事既是画报对“西学东渐”社会语境的视觉回应,更是其承载“现代性”启蒙的可能性路径。画报以“图-文”互文的表意格局强化了器物叙事的“事件性”出场,以民族图像符号的跨场域移植与虚拟场景的审美建构推动了西方叙事语境的中国在场,以中西绘画话语的时空并置来营造文化场域的对话机制。尽管这一修辞性的视觉建构更多出于彼时办刊的条件所限,但因地制宜的视觉改良却成就了画报表征“现代性”的独特形式,也使得考察画报视觉形式与潜在启蒙意指的关系更为可能,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点石斋画报》政治属性的理性认知,对当代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都市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舞风行于工商业发达的大都会.以<北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媒体,积极推介、宣传交际舞,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北洋画报>对于舞女群体有着颇多呈现,其以舞女群体为对象,向社会大众呈现出都市消费与两性关系的异化,进而实现了画报媒体与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关于群体性事件“新思维”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婷 《理论界》2009,(8):113-1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处于新旧交替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09年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指出2008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并强调处理群体性事件"需要新思维",笔者就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新思维"从法社会学角度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永刚 《兰州学刊》2005,1(5):304-305,296
<搜神记>通常是以"志怪小说"的名目为人们所接受,但事实上在<晋书>、<隋书>、<旧唐书>中都被列为史部"杂传"一类.由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出发追溯其为"杂传"之因由,并通过探讨干宝之经史观,认为<搜神记>足可为当时社会世相的实录.  相似文献   

6.
读图时代的绅商、大众读物与文学--解读《北洋画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报作为大众传媒介入公众生活始自晚清的《瀛寰画报》和《点石斋画报》。此后办画报虽成一时之风气 ,但并未真正风行起来。 1 92 6年 ,上海、天津先后出现了《良友》画报和《北洋画报》。这两份画报的诞生 ,标志着大型综合性现代画报已然崛起 ,而且将改写画报的公众形象 ,使画报发展进入新的时代。此后许多画报应运而生 ,即证明了这一点。以天津为例 ,从《北洋画报》创刊的 1 92 6年 ,到其停刊的 1 93 7年这 1 1年中 ,至少出现过 1 7种画报 ① 。画报的繁荣 ,离不开读众的参与认可 ,其繁荣正表明读众对画报的青睐 ,对“图”的热望已成为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20世纪20~40年代,<良友>画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在中国画报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对<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进行探究.对于揭示"良友遍天下"的原因,研究中国现代报业史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中比喻原始而独具.<山海经>中的喻体主要是动植物名词,这是人们认识之需要,也是生存之需要.从语义上来看,"人面而龙身"类喻体是人类中心说的反映.<山海经>中出现两三个比喻连用来说明一个事物不同方面,这是为了把这种陌生的事物解释得更加清楚,使人愈加明白.<山海经>中比喻词有两个,为"若"、"如".  相似文献   

9.
六经次序辨     
六经在我国历史上有两种排列次序,"以<诗>为首"的次序,是<诗>在西周春秋时代独特而巨大的社会功能所形成的;"用<易>居前"的次序,是轴心时代<易传>的哲学突破、西汉中期<周易>经传的立于学官和整理修订,使<周易>升华为"大道之原"而后形成的.这两种六经次序是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标志,其先后出现反映了两周秦汉之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11.
从公羊三世说的主要特征来看,在<公羊传>中仅有"异辞"和"自近者始"之说,其中所舍渐进之义乃是三世说之肇端.何休在前人基础上,将小国大国以及内外、夏夷之空间远近与三个时段结合起来,并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采取了若干种方法,来证明和强调其公羊三世说理论.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的<大同书>,可谓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着设想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的应然状态.这部号称融贯"东西诸哲之心肝精英"的乌托邦,根本立足点其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本文将<大同书>视为一个文化事件来予以分析,厘清其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本文认为<大同书>的根本贡献,在于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另外,本文还顺带探讨了乌托邦思维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代四家<诗>皆为专门之学,其中<韩诗><毛诗>采用汉代经派命名的一般做法,以创始人姓氏命名;<鲁诗><齐诗>以创始人故国命名,与人们对"齐学"、"鲁学"的认识有关,有尊崇的意味.<汉书·楚元王传>所说申公自号<鲁诗>是一种追述.三家<诗>之命名应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之后,为创始人弟子所命.<毛诗>之名亦当为毛公后学所命,且因三家各自命名而为.  相似文献   

14.
<蜗居>是一部连续电视剧,播出后以其关怀民生,尖锐提出住房问题而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热评.它的平均8%的超高收视率,更打破了北京地区收视率的纪录.然而,<蜗居>突然停播,在电视界和广大观众中间引起强烈不满.这就是<蜗居>事件.<蜗居>事件是一起"横加干涉"的文艺事件!<蜗居>的"得"正在于它的总体思想倾向是好的,艺术水平也是高的;<蜗居>的"失"在它的"浅".  相似文献   

15.
<百舌鸟之死>是哈珀·李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从道德层面抨击了种族歧视的罪恶,探讨了人性的善与恶.作品的深刻主题既呼唤着人世间普遍的道德回归,又期望着南方社会的觉醒与净化.哈珀·李讴歌正义与公正,从道义上深刻地批判种族歧视的罪恶,但是,哈珀·李毕竟是白人作家中的一员,她在对黑人的描写中同样不自觉地流露出,必须耐心地等待"救世主"的出现,只能企盼着白人们良心发现才能脱离苦海.哈珀·李把黑人的获救寄托于白人的道德觉醒,并对小镇上居民们的道德回归充满信心;她认定南方的一切将是美好的,社会必将是公正的,正义能够战胜邪恶,能够实现对黑人的救赎,这是哈珀·李<百舌鸟之死>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政府注重语言战略和加强高校外语教学的历史看,1957年苏联卫星成功发射引发美国<国防教育法>出台,开创美国高校外语教学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之先河.21世纪之初的"9.11事件"引发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出台,使美国高校外语教学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进入新阶段.这些都为我国进一步改进与健全外语教学体系以及汉语在"开放"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启发与警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计正山、冯其庸经过22年考证,提出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干东城的论点颇多疑异.通过详实的史料,对古代江淮之间的地理、地域概念及其郡县交易、兴废历史以及文艺与历史之间的本质、原则区别与古诗文的分析、论证,进行驳议.认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前写项羽自刎于乌江,后又于论赞中说项羽"身死东城'这一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祓"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白,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无鱼作罟,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下称<公务员法>)在法律上明确赋予了公务员"不服从"的权利,这无疑是<公务员法>中的最大亮点之一.然而,如何使公务员"不服从"的权利从法律条文变为现实,仍有不少实际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介绍了"不服从"的历史演进,讨论了公务员"不服从"权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分析了公务员"不服从"的现实困境并指出了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19.
楼兰 《兰州学刊》2007,(9):207-208,200
文章穷尽性地对<广韵>中216条"古文"术语进行了梳理分析,考察了这些古文的来源以及字际关系.从中发现,<广韵>中的"古文",很可能是指出现早于宋代并在当时已经不使用的文字,它们与正体构成异构、异写、假借等关系.它继承了<说文>"古文"术语的概念,但又有着自己的收字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