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罗香林先生借主持中山图书馆之机,以数年光阴,广泛访求与收集中山先生的生平及其和革命建国有关的资料,并以其高深的史学才识,对所集资料比证归纳、覃研精思,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撰出专著《国父家世源流考》。  相似文献   

2.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共同编纂的《广东省志·孙中山志》于2004年10月出版。《孙中山志》作为人物志书,堪称全国第一本。十年前,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曾编辑过《孔子故里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介叙了孔子的思想与文化,着墨于故里曲阜之风物,仍可视为地方志。《孙中山志》开宗明义,内容分概述、大事记、生平、思想、主要著述、家世与亲属、主要相关人物、纪念地与纪念品、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另附图片、文献、学人介绍等,洋洋一百万言,均以孙中山为中心。从编辑理念上说,《孙中山志》将伟…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在北京图书馆查阅有关贵州近现代史资料时,发现该馆藏有《贵州实业杂志》第二期一册(一九一三年二月出刊),上面载有孙中山给贵州省议会的一封信。此信为胡汉民编《总理全集》(上海民智书局一九三○年版)、黄季陆编《总理全集》(成都近芬书屋一九四四年版)以及最近台湾所出《国父全集》所未载;《贵州实业杂志》目前我省图书馆、档案馆也未曾发现。这封信不仅补充了过去孙中山文集著录的不足,而且也为考察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后至二次革命前的思想提供了一份足俾资信的材料。从这封信中,还可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贵州的政权虽然被宪政派、耆老会、地方团练勾结唐继尧为首的滇军所颠覆,但革命毕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至贵州这样的偏僻省分,也出现了集资兴办铁路的要求。《贵州实业杂志》刊载的这封信以《上海中国铁路总公司致省议会函》为标题,信末署名孙文而未署年月,根据当时情况及信中内容来判断,孙中山写信的日期当在一九一二年十月他组成中国铁路总公司并就任全国铁道督办以后至一九一三年二月赴日本考察之前。从信件的口气中也可推断,贵州省议会大概曾探询过修筑铁路等事项,孙的信应为复函。一九一二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终于取得了推翻专制帝制的胜利。但是接踵而来的,便是帝国主义的破坏,大官僚、大军阀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正>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经由香港返国,于1911年12月21日下午在香港中环兰室对前来欢迎的粤省七十二行、九善堂、总商会代表发表演说。大陆版的《孙中山全集》和台湾版的《国父全集》中均未收录这次演说。1912年1月2日上海《时报》“广东初三日临时省会会议纪事”一文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谨录如下:是日一点钟开会,八十九号代议士邓慕韩登台发言:“鄙人因孙中山先生莅港时亲往欢迎。其时港商百余人  相似文献   

5.
<正> 《孙中山全集》是我国“六五”科研规划中中国近代史的六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学者首次编辑出版的全集性孙中山著作。《孙中山全集》全书共十二卷(正文十一卷,附录一卷),收入孙中山著作(包括论著、函札、电报、文件、演说、谈话、批示、杂著等)八千多篇,五百万字左右.比在此以前收集孙著较为齐全的、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订的《国父全集》(六册本,一九七三年台北版)新增三千篇,字数约增二百多万。《孙中山全集》的编辑工作由本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研究室(现孙中山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三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由本院历史所编辑、黄彦主编的第一卷,已于一九八一年八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转载吴健吾等编《徐锡麟事迹》附录二所收《孙中山致徐锡麟》函件一通(以下称“函件”),说者谓此系“研究起义的策略问题。这是他们在革命活动中有直接联系的唯一明证”,徐锡麟“所谓‘供’词说‘我与孙,文宗旨不同’云云,当然是一种权变之计,转移清政府对孙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对于孙中山的事迹记述甚详,不过略有遗漏。读《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其中所收廖仲恺和沈定一致胡适的几封信,亦记有孙中山的言行,根据该年谱的凡例,似应补入以下这些材料:1.1919年6月上旬,孙中山嘱廖仲恺把《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一书五册寄给胡适,并约请胡适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此书作评论。〔见1919年7月11日廖仲恺致胡适信:“前月承孙先生命,寄上新版书五本。……孙先生拟烦先生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于此书内容一为批评,……”〕案:《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于1919年6月5日由上海强华书局出版,廖信中所说新版书当系此。2.1919年6月中旬,有人闻陈独秀和胡适(系误传)被捕,要求孙中山打电报营救,孙中山说:“你们要我发电给谁?”稍后(8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接见北洋军阀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时,对许说:“独秀我没见过,适之身体薄弱点,你们做得好事,很足以使国民相信我反对  相似文献   

8.
关于孙中山晚年的文化思想,特别是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取向问题,近年颇为研究者所关注。①笔者曾撰有《从三民主义演讲看孙中山晚年的文化取向》一文对其加以探讨,②然而该文仅就孙中山1924年所作的《三民主义》演讲而立论,似尚不够全面,今特扩大其范围,根据孙...  相似文献   

9.
刘曼容 《学术研究》2001,(10):125-126
张磊的新著《孙中山评传》 ,于 2 0 0 0年 11月由广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集 4 0余年研究之精华的又一部力作。读后《孙中山评传》 ,深感作者对孙中山的研究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不断地向新的高度伸展。作者在《孙中山评传》一书中 ,运用新视角评述孙中山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论点。下面仅从孙中山的历史定位、孙中山的文化取向、孙中山的普遍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粗略介绍。(一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而且是中国近代化前驱。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对于孙中山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定位是 :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  相似文献   

10.
我读过孙显元同志不少文章,常受启发。前不久看到《江淮论坛》1991年第1期载有孙显元同志(以下简称“作者”)《论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以下简称《论对象》)一文,展读之余,产生了一些疑问,谨此提出向孙显元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1.
列宁离度评价孙中山,誉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毛泽东同志肯定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的先行者;宋庆龄同志推颂孙中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这些都是十分确切的科学论断。张磊同志在所著《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力图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相似文献   

12.
<正>孙中山一生从未提过到"民本"二字,但人们一直认为他有民本思想,有鲜明的民本色彩,并且与中西文化和时代条件有关。1946年《地方自治月报》发刊词曰:"基于中国数千年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以及国父三民主义的政治哲学,我们一贯的认识,是人民至上,建设第一,二十世纪是民主的时代,我国又在八年抗战饱受苦难之余,今天最大的任务,就是举国上下,协力一致,  相似文献   

13.
1922至1923年间,古应芬由一个原本离孙中山革命中心稍远的人迅速成为孙的重要助手。在"六一六"兵变前,古应芬积极协调孙(中山)陈(炯明)关系,支持孙中山北伐主张;兵变后摒弃与陈炯明的私交,坚定支持孙中山,联络讨陈;1923年又先后在广东的西江和东江流域组织、参与系列军事行动,协助孙中山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陆海军大本营。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古、孙关系,对于古个人取得孙中山的信任,走进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中心,极为重要;而古应芬在此过程中,也帮助和影响了孙中山,为后来国民党内政治格局的演变预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我院研究员张清华主编的《韩愈大传》近期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韩愈全传”、“韩愈家世考”、“韩愈四友传”、“韩愈弟子传”、“韩氏源流考”共五卷组成 ,并附有“韩氏家谱汇编”。全书 6 1万字 ,是一部资料翔实的基础性研究著作 ,其中关于韩愈家世源流及其主要弟子的研究考证 ,填补了韩愈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著名哲学家、古典文学大师任继愈读了《韩愈大传》后充分肯定该书“内容充实 ,在当前许多‘大传’中 ,这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赶任务是赶不出来的 ,它是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我院研究员张清华主编的《韩愈…  相似文献   

15.
张金超 《学术研究》2005,6(7):144-145
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孙中山全集》第6卷及台北1989年版《国父全集》第2册,收录了孙中山1924年6月24日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谈话如下:我为国会议员所选举之总统,故对国会议员,负有非常重大之责任。现是我在军中,所以照常行使我之职权也。如我放弃职权,则对国会为违法,对国家即为叛国。即使我欲辞职,亦当向选举我为总统之议会正式辞职也。广州自陈炯明主使其部下叛变以来,至今已将旬日。吾与叛军始终奋斗,坚持不怠者,亦惟守法尽职,对我国会与国家负有完全责任而已。如我轻弃职守,偷生苟安,是自背初衷,从此“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其将何…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与基督教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未加以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探讨基督教会在孙中山革命活动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发生的影响,并对此作用和影响作出评介。一两广是基督教传播最早、影响最突出的地区。孙中山家乡又是毗邻香港、澳门这两处传教士的集中地。有记载说,孙“父为基督教徒”。孙中山也说其父“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这种说法根据不足。但孙中山儿时确实崇拜太平天国这场有基督教色彩的农民革命。孙中山还讲,他幼年多与英美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陆丹林《革命史谭》中更具体地讲,孙12岁在家乡“从美教士克尔习英文”。这就是说孙中山在少年时代,就受基督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中国的千古名训。张磊同志在“二十初度”的亢奋之年便开始从事孙中山研究,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而不懈其志,终成大器。当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张磊同志研究成果的集锦《孙中山论》问世,为春色满园的孙中山研究园地增添了异彩。 事实上,张磊同志的《孙中山论》也给中年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张磊同志少年投身革命、青年奋志于学,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他身上集中了他那一代人的某些特色。他崇信马克思主义,并力图在研究工作中充分运用这一理论;他热爱科学事业,对自己从事研究的课题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受过名门严师  相似文献   

18.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的宣传下,"孙中山"成为国民党与国家的政治象征.为了战后收复台湾、获得民心,国民党强化孙中山与收复台湾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而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孙中山的景仰,为光复后国民党在台推广孙中山崇拜奠定了基础.光复后,国民党沿用大陆的宣传方式,全面推广孙中山崇拜,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国家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但是,国民党在台对国父遗教的宣传与大陆同出一辙,流于形式,因此,并未能完全获得统治合法性,因民生问题而引发"二二八"事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孙中山崇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从国内学术界看,在孙中山研究方面,大陆和台湾都存在着明显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台湾尤甚。这些主观因素,有来自对孙中山的强烈的感情。学者们往往为亲者讳,为尊者讳,遇到不同记载的资料,一时难以考订清楚,往往采用有利于孙中山的资料,对不利于孙中山的资料或有意回避,或轻率给予否定。例如·1896年一伦敦蒙难”,孙中山是如何进人清朝使馆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记载的史料,一是“使馆计诱”,二是“孙中山自进”。此两说都有根据。学者往往采取“使馆计诱”说。又如有关1915年《中日盟约》和孙…  相似文献   

20.
论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属性、特征和意义──兼与黄彦同志商榷董四代《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发表了黄彦同志的文章《社会主义现实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3年第8期转载)读后受到很大启发。文中列举了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