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的历史上,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赢得过自己独立的地位,而在爱情生活中所扮演的始终是被动的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但时代的发展已将妇女的解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这种情况的标志之一;而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则与之遥相呼应,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同时也是人道主度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和《圣经》中的《雅歌》,作为东西方爱情诗歌的源头,有很多可比之处,通过对《诗经》和《雅歌》爱情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初民的爱情观和爱情的本质,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对爱情的影响制约,指出人类最纯最真的感情都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论爱情诗     
爱情是人类最普遍、最热烈的情感之一。真正的爱情,总是高尚的、纯洁的;它丰富人的心灵,引人向上,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真正的爱情诗也是如此。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把人的思想和感情从情欲世界提高到精神世界,使人的心灵更美好、更崇高。 几个世纪以前,西班牙剧作家和诗人洛贝·德·维加就曾借他剧中人物之口说过:  相似文献   

5.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龚维才同志编的《最美丽的爱情——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一书(以下简称《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以其丰富的内容,显示出马克思的爱情论理思想。 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人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社会化。动物间的异性吸引并不是爱情,男女间的单纯友谊交往也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必须具备性爱的因素。而性欲则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是人对性行为的要求。性爱不等于就是性欲。爱情的发展导致男女双方婚  相似文献   

6.
潘海鸥 《兰州学刊》2008,(12):174-176
文章通过对闻一多爱情诗歌的细致解读,分析其爱情诗的情感线索。闻一多的爱情诗交织着诗人对于爱情诗人既执着追求又理智地舍弃的感情,对于婚姻既依恋于它的温馨又遗憾于它的平淡和苦涩的复杂情绪。闻一多在爱情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心态充分印证了他既现实理智又浪漫热情的复杂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7.
鲍令晖是一位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女诗人.她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出发,以女性的视角审视爱情婚姻,所创作的爱情诗具有女性感受的独特性、认识生活的深刻性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在男性占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环境下,她的爱情诗在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和理解上与男性社会具有某些不同,从而真实地传达了女性内心的呼声.相较而言,在性别意识上她的爱情诗更能代表女性,并以其思想情志的深刻、丰富和独特超越了某些男性诗人的作品,而达到了那个时代思想观念的前沿.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和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人生价值观念转变这种新旧两种观念交汇背景下的南朝爱情诗,具有不同于前代爱情诗的新的思想内容,体现着某些新的思想意识:不仅多层面地抒写了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反映出这种感受和体验的性别角色差别,突出了女性心理特点和变化.她们通过对于自己命运的思考,朦胧感受到男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和不同态度,对为博取功名而牺牲爱情和家庭幸福的人生道路及价值观产生了朦胧的怀疑意识,说明女性的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爱情诗举要与女权主义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 《青海社会科学》2005,(2):83-86,115
新中国成立后,爱情诗创作一度沉寂,爱情只能在“劳动”、“革命”主题的掩映下略有表现。进入新时期,经由朦胧诗人的倡导与实践,爱情诗创作在主体精神、表现形式上取得了长足进步。2 0世纪90年代,在女权主义思潮推动下,爱情诗在回归本体诗美、女性意识觉醒的同时,也走入了一些粗鄙、媚俗误区。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不仅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还折射出了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对永恒的追求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突出的主题.时间、友谊、爱情和生命是表达这一永恒主题的四个分主题,而永恒则是串联这四个分主题的丝线.莎士比亚笔下的时间像运动一样永恒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友谊像文学艺术永恒不朽,爱情坚定不移、忠贞永恒,生命则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循环更替,永恒不息.  相似文献   

11.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意识、重阴思想和房中、长生之术对李贺爱情意识的萌发,以及道教神仙事物和道教典籍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都有着重要作用。李贺与女冠间的恋情也是其爱情诗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的兴盛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意识、重阴思想和房中、长生之术对李贺爱情意识的萌发,以及道教神仙事物和道教典籍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都有着重要作用.李贺与女冠间的恋情也是其爱情诗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的兴盛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用深微婉曲、博丽精工的诗歌,陈述了他爱情的欢乐与痛苦,创造了一个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爱情诗国,这种创作上的巨大成就,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与他一生中三次奇特的爱情遭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燃烧的爱梦》是徐成淼爱情诗的结集,但它的意义不仅在爱情。透过爱情,展现了人在苦难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倔强的挣扎,不屈的追求,人的生命与爱情一起燃烧,有着浪漫主义的狂热震撼力和绚丽多彩的想象力,以及由此缔造的语言意象所产生的童话般美好的梦幻性,是对希望、理想,梦与真、善,美的强烈向往与憧憬。这正是其不同于一般爱情诗的地方,是其独特的创造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张振谦 《兰州学刊》2008,(6):173-175
《太平经》与《真诰》是唐代文人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诗经》中最为人所吟诵的爱情佳篇之一,其诗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胎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白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应该说,《静女》诗作为爱情诗,古今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而后世所谓之争议,无论是经学的,还是理学的,或者贵族的,或者平民的,严格说来,并非属于《静女》诗是否爱情诗的争议,只能说是《静女》诗作为爱情诗,其爱情为什么样的爱情的争议。迄今,这个争议仍不能说已经结束,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或接近的结论。既此,则我亦愿谈谈自己的理解,续其余争。  相似文献   

17.
付邦明 《中州学刊》2007,(3):233-235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一部内涵丰厚的小说 ,在对爱情的描绘处理上 ,它消解了传统理想爱情的神圣永恒、相知相悦和价值意义 ,使爱情成为围困人的“围城” ,这不仅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反映出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而且揭示了人类爱情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鱼化石》通过一系列丰富意象表达了诗人深刻的爱情之思。镜子折射着我与你的关系性,爱情中的你我,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别,有的只是彼此欣赏与馈赠、相互依存与实现。水既承载着爱的惊喜,也蕴含着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还渗透着"生生之谓易"的变异和创造精神。鱼化石则体现了爱情与时间的关系,爱情在时间中生长,并在时间中结晶和升华,从而超越了时间的瞬时性和有限性。我与你、爱与哀、瞬间与永恒,一切都处于相互创造与转化的生命之途中。《鱼化石》既是卞之琳的经典,也是现代爱情诗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幽灵》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政治哲学论著中一部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其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德里达通过他的解构主义手法,一方面深刻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一味高赞的世界"同一性"自由主义制度的观点,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永恒价值和不可或缺性,呼吁人类社会应该存在"多样性"。德里达的这种解构主义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构后的新的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