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丽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50-454
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斯芬克斯"之谜揭示了"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在生成性、过程性思维平台,"斯芬克斯"之谜再次困扰众多思索者。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人之存在的本体论指证、人之存在是生成的过程、人之存在的本质向度、人之存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再揭"斯芬克斯"之谜提供了新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2.
3.
林玮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100-103
斯芬克斯之像,也就是人兽神神象,是原人迈向文明、走向自我途中留下的一个划时代符号,也是让今人百思不解的一个谜符。根据神象建构的规律,以及神象“三像”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的对应演进规律,可对斯芬克斯式神象,也就是人兽神神象的“编图”密码进行解译,得出的结论是:斯芬克斯式神象是人类自我意识“混我”的自画像,该神象的两种基本形式:“兽身+人首”与“人首+兽身”蕴藏“混我”内部演进的早晚两个状态。 相似文献
4.
陈丕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29-134
苏珊·巴斯奈特将诗歌翻译置于自己一贯坚持的文化翻译观视闽下,提出了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巴斯奈特诗歌翻译“种子移植”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源头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阐述了她的“种子移植”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并揭示了其诗歌翻译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陈明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132-135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且有着丰富和复杂的思想渊源。李贽兼取儒、释、道各家又能融会贯通,其中心学、禅宗和道家是李贽思想尤其是"童心说"最重要的来源。李贽"童心说"思想受到了道家"婴儿说"、"自然说"、"自然人性"等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童心"与"婴儿纯朴之心"、"出自童心之言"与"自然发出之言"、"出自童心之文"与"至真至性至情之文"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童心说"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杨越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2):90-93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它要求主体心怀空明澄澈,超脱凡俗,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芭蕉到达俳圣的前提也在于修心,通过"虚静"感受造化的变幻、实现与四时为友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汪冷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4-99
美国文化创造者爱默生的散文《经验》是爱默生思想从早期的超验主义向中后期实用主义过渡的一个转折点。爱默生提倡以接受生活现象参悟生活意义代替线性追问结论。散文中出现的“始末”、“生死”和“恍惚”意味着经验中的分分秒秒都有特定的意义,体现着意义在过程中展开的道家思想,即把时间、新奇、变化、人类诸种关系内在的建构性本质纳入哲学基础和阐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8.
曾雪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176-179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意象是“诗人—神父”.这个意象的塑造结合了欧洲传统文化中的“俄尔普斯诗人”的意象和清教主义,既保持了与传统和宗教的联系,又将清教主义发展成为一种自然的宗教观,将文学的地位提高到和神的启示、和圣经同等的地位,甚至更高;将诗人的地位提高到比神父更高,极大地减少了宗教对文学的束缚,激励了19世纪的美国文学创作,推动了美国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陆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2)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了深层生态主义的思想,即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与万物休戚相关、相互依存,因此人类应懂得爱护自然、敬畏生命,努力维护这个属于所有生灵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人”是生于1925-1945年间的一代苏联知识分子,体现了苏联知识分子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其价值观是在斯大林时期,卫国战争时期和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结合时代背景从苏联官方文化政策和美国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渗透两方面阐释“六十年代人”价值观的形成及其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1.
ZHANG Xi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1)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芝燕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49-53
爱默生的散文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反对权威、束缚,追求独立、自由.然而,由于他的散文风格表现出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语言缺乏连贯性,充满似是而非和否定的句子,使得读者难以捉摸他的话语里的真实含义.研究发现,爱默生模糊的语言风格很接近中国老子似是而非的语言风格,而二人的语言风格代表着他们的真理观和语言观.爱默生刻意通过不连贯、似是而非和否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其哲学主题,以启发读者通过文本寻找真理,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真理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杨水平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40-44
爱默生文学《圣经》中“自我、诗人和哲理”暗合了《圣经》中耶稣“神、神迹和神谕”三大主题。《圣经》千百年积淀的主题塑造了爱默生的文学和思想,既从无意识的层面给他烙下了《圣经》的印记,又从文化意识层面赋予他文学创作中无穷的灵感。对于常常被诟为缺乏系统性的爱默生思想,可以从《圣经》主题角度概括:“自我、诗人和哲理”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是贯穿爱默生文学的“罗格斯”。 相似文献
14.
肖凯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84
19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爱默生因发起和领导了超验主义思想运动,而被尊为美国精神的先知和美国的孔子,然而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名噪一时的超验主义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极其宽泛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本文管中窥豹,尝试从现代心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等哲学和文化的视角批判爱默生的核心思想体系超验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考察其核心理念超灵的反人性倾向、其精神万能的唯心主义实质和超验主义在方法论上迷信自恋人格并导致人格分裂的心理误区,指出它在这三方面的不足,以在现代主义语境的宏观视野下对超验主义聊作去伪存真之辩.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社会和谐理念是自然型的,与儒家的伦理型和谐理念形成了对比。但从比较的视角来看,道家与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在忠信、贵和、民本、风俗淳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直接相通的。道家主张的自发式秩序、柔性秩序、生态文明与儒家所体现的教化性命令式秩序、刚性秩序、礼乐文明相反而相成,形成互补性结构,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和现代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徐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4):415-420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23-27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有诗人才是宇宙的亲知者,才能刻画自然的表象,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20.
邓新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35-38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体现出来的。庄子的“言不尽意”论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语言和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语言,作为达“道”的工具的局限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则进一步指出:对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摆脱言、象的牢笼和陷阱,而且还要诉诸“忘言”、“忘象”的内心体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共同影响和铸成了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得意忘言”的诗性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