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钟健先生在白族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本文介绍了石先生在碑铭搜集整理及白文文献、大理密教、《白史》、白族族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白()文”已有较长历史,但学术界对白文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该文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历史典籍中,如南诏有字瓦、历代古籍中的“白文”记载、古碑刻中的“白文”加以论述;“白文”在白族社会中的使用范围;以及白文的形态演化和前景进行分析,得出白文是白族特有的文字,历史上的“白文”是借用汉字的音或义创造的一种似汉字而非汉字的一种字体来记录的白族语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方块白文与其他汉字系民族文字的横向比较 ,从文字符号的选用 ,南诏、大理国统治阶级以及白族士大夫阶层对白文的态度等方面 ,力图说明白文的文化属性 ,即它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 ,其形成、发展都和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白族人民广纳吸收各种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及白族民间工艺美术。其家具艺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通过对白族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分析,探讨白族家具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白族是以僰人为核心,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相邻民族的一部分人口形成,唐宋时被称为白蛮,元明清时被称为僰人、白人、民家、阿白等。云南白族多次迁入川西南,对他们入川历史及演变,迄今未有较全面的研究。为此,笔者撰文作引玉之砖。四川土著僰人拟另考述,故不论及。  相似文献   

6.
白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白族的主要聚居区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上是全国著名的文献名邦。自治州首府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24座历史名城之一。三千年来,居住在洱海周围的白族先民创造的古代文明,对整个云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为标志的殷商末年的洱海文化由西向东发展,形成以石寨山青铜器文化为标志的战国到西汉的滇池文化。在滇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东来的中原文化,形成西爨文化。隋唐以后在西爨文化基础上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表明,发源于大理而复归于大理的以上几种文化,是两千年来云南文化的主流,它们之间有着纵向传承和横向交流的关系。到了元明清时期,白族文化与汉文化完全接轨,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先民在云南不仅最早吸收和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而且把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化传播给省境内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在云南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湖南白族本主信仰一方面秉承了云南白族本主信仰的传统,具有突出的原始宗教信仰诸表征及本质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历经军事迁徙、辗转落户的特殊历史进程并受到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散杂居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致使湖南白族本主信仰的类型及特征与云南白族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地理及区域文化印记,兼收并蓄巫、释、道、儒诸文化,并与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信仰文化不断交融。  相似文献   

8.
听说,湘西土家旅苗族自治州桑植县的白族,教育发展比较快。我怀着羡慕的心情,去作了调查,现将桑植县白族发展教育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桑植白族的概况桑植白族,是宋末元初,从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迁来的,700多年来,与当地的土家、苗族、汉族等共同开发了桑植,并保存了自己的一些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桑植县民家人的族别问题是早几年提出来的,民家人中的干部和群众要求把自己改为白族。问题提出以后,立即引起县、州、省和国家民委以及民族科研部门的重视,一致认为有必要把民家人的族别问题搞清楚。省、州、县组织了调查组,拟定了调查纲目,重点了解桑植县民家人的历史来源、民族特点以及与云南的白族有没有渊源关系。调查组不仅要全面系统地调查桑植县民家人的详细情况,而且要详细考察云南白族的情况。调查组前后花  相似文献   

10.
“绕三灵”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的仪式,一年一度的仪式期间融合了白族宗教信仰、白族歌舞表现、白族生活特色与白族服饰等众多文化现象,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云南大理白族女性的服饰文化是“绕三灵”仪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白族女性对于“绕三灵”仪式的文化观念。“绕三灵”仪式在大理民间为期四天,期间聚集了以村民、准备祭品者、“莲池会”成员和仪式表演人员为主的白族女性,白族女性服饰呈现了不同群体身份下的文化差异性。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差异性受到心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具有装饰之美、宗教信仰之美、身份认同之美、功能之美和技艺之美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遗书中有几篇题为"白侍郎"作的俗体诗文,一般认为是民间诗人托名白居易的创作。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白居易的诗学思想反观这种托名创作,可以看出白居易所倡导的通俗文风,及其早年写作新乐府时贯彻的训俗理念在世俗民间得到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就李白初入长安在何时的问题对前人的推论提出质疑,根据一些记载李白生平事迹的"碑"、"碣"、"序"透露出的消息,与李白的相关诗句相互印证,并与后人对李白事迹的考证相联系,得出李白并非如前人所说在二十五岁以前未出过川,而是在开元三年至五年间就已经到过长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刘浩 《延边大学学报》2004,37(3):104-107
白嘉轩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旧时代交替下的一个新的农民形象,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地暴露出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和愚昧。由于进步、消极的两种意识在他头脑中的融合、冲突,因此导致其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完全悖反",体现了其鲜明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从一个本色农民过渡到白鹿原民众“精神领袖”的过程,是他从对儒家“仁义”的企慕叹赏到对自己儒家化身份的寻找、确认与建构的过程。同时,对儒家化的认同与人物的自然人性又无时不在发生着冲突。而人物因为在历史动荡的夹缝中无法保持完美而不得不破坏其自身的完善性,从而形成一种悖缪。  相似文献   

15.
本主信仰是中国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它不仅是白族人民宗教生活的需要,还与白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及白族人的孝悌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本主信仰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族老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分析白族本主信仰与老年人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无疑为我们寻求民族文化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与谢安     
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出现次数很多,因为谢安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李白与谢安的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隐居待时、功成身退,是李白仰慕的政治理想;狂傲自负、志存高远、不慕荣华是李白钦佩谢安的另一方面。然而,谢安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地位,建立了盖世奇功。李白富有政治热情而无政治才能,也缺乏政治家的素质;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不幸的经历却成就了世界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苏轼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苏之于白,由钦慕、效仿而至于并称,堪称两位伟大文人之间的跨代对话。那么,这一倾向是在哪里奠基的呢?笔者认为,是在徐州时期。谨以徐州为中心,梳理和分析苏轼眼中的前代诗豪白居易。从“乐天知命我无忧”,可见白居易诗歌对徐州太守苏轼的影响痕迹。从“我是朱陈旧使君”,可见苏轼对白居易致敬的别样形式,从“燕子楼空三百秋”,可见苏轼已经将对前贤白居易的理解,与自身、眼下和未来无痕有机地衔接起来,因此,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的苏轼,不愧是白居易接受史上十分典型和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白朴三题     
白朴是元代著名作家,世称"元曲四大家"之一。笔者就他的家世生平、创作年代和剧作用韵诸方面作了论说和探讨,论证了白朴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