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摩罗 《社会科学论坛》2008,(19):143-151
嗜杀成性:部落时代"国际关系"准则   达尔文<物种起源>因暗示了人类起源于猿猴的结论而触犯众怒,引来西方世界一片骂声.人们不愿意将猿猴奉为祖先,只愿意做原始人的后代.在接下来的巨著<人类的由来>结尾的时候,达尔文就此感叹说,与其将野蛮人认作祖宗,他更愿意将猿猴认作祖宗.……  相似文献   

2.
"西学注经"是民国经学的一个特殊现象.<中庸>宣扬育化万物、赞天地化育,进化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者于人类生存问题上有共同议题,促成中、西之间的对话契机.陈柱的经学论著,尤其是对<中庸>经义的阐释,涉及到神造论与进化论、物竞与互助、伦理进化与历史进化等相关话题,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经学在西学影响下的变动.在生命起源上,陈柱相信儒家的鬼神好比西方造物主,后来避免与进化论出现抵触,认为鬼神的有无不能一概而论,以便袭用西方力学解释<周易>中宇宙的生成.在生存方式上,陈柱采用"互助"取缔"竞争",挪用<孝经>中的伦理规范印证互助的必然性.在人类进化上,陈柱认为伦理进化是人类进化的必要途径,二者同步并行.陈柱对西学抱着实事求是的包容态度,但在与进化论相关的经学阐释中,他的儒家本位思想没有因此动摇,那就是强调人伦教化和生生之德.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软件定量研究<简·爱>的黄源深译本和祝庆英译本中汉语四字格的使用,探讨四字格使用与译者风格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黄译在四字格的使用上明显多于祝译,而由此带来的黄译"归化"与读者(包括评论者)对黄译的总体评价是一致的.特别选择的含"之"字四字格在二译本中的统计,同样反映上述差异,使得这一抽样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结合对所有汉语四字格在二译本中的使用分析,足以量化二译本的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放 《天府新论》2009,(3):21-24
最近读到有论文中提到"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的首句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的说法.据考证,误认为"幽灵"一词起源于陈望道译本的源头在罗章龙回忆录<椿园载记>,后经别人反复引用,甚至还另加上个人想象的夸张铺叙,迄今已经误传了25年.但愿在这个问题上今后不要再出现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锰珍 《学术论坛》2007,30(8):154-158
"目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文章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目的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而严复的"信达雅"是更倾向抽象的、模糊的、带有一定主观性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追求忠实性、译文的连贯性和遵守读者适应性等方面有相似性,但在理论系统性、翻译标准和译者地位等方面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史记>有孔子"序"<易传>五篇的记载,但是太史公所谓的"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关键问题,传统易学家和现代学者的解说都不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如果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澄清孔子的易学思想本真和梳理<易传>各篇内容入手,可以另辟蹊径说明孔子"序"<传>的准确含义.因为今本<易传>的内容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在孔子之前已经广泛流传的<周易>解说、孔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所以就历史事实而言,所谓"序"字含有三重含义:整理;讲述;肇绪.只有在"序"字的这三重含义上,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可信记载.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傅道彬<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提出商榷意见,主要现点有;1.文学的本质意义并不如傅文所说是语言.而是形象,春秋时代并不存在时下意义上的成熟的文学.更遑论自觉的文学;2.即使傅文对文学及其成熟与自觉等方面的认识不误,用于支撑其春秋文学自觉说的四大理由均不能成立;(1)春秋"文言"实践重理尚用;(2)春秋时代"文言变革"证据不足;(3)春秋"文言"理论重理尚用;(4)春秋时代并未形成独立的文士集团.本文附带性地讨论了傅文时<文言>的错误认识,在论证的过程中还随文指出傅文存在的部分逻辑问题.文章对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变革经历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东方杂志>作为贯穿这一时段的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刊,对中国语言的变革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不仅为讨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变革的过程,而且杜亚泉也代表<东方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和变革立场.<东方杂志>早期的语言观与"五四"主流的白话语言观是对立的,虽然坚持文言显得保守,但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进化论立足于个体选择理论,这使它难以解释社会性昆虫等的利他行为;为此,达尔文后来提及群体选择思想.群体选择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却仍然面临利他行为与适者生存的矛盾.为此,亲缘选择理论和基因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这两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结合起来,但又各自面临新的困境.索伯-威尔逊模型区分了"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前者以个体选择为主.后者以群体选择为主,并给出利他主义得以进化的条件.本文在索伯一威尔逊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利他主义对利已主义的随附性关系,亦即群体选择对个体选择的随附性关系;同时指出,这只是适合于人类这种具有独立意志的物种,因而是一种次级关系.而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来说,更为基本的关系是:个体选择随附于群体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法律进化理论借助的是启蒙运动晚期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进化论假说的成果,结果呈现出一种简单粗糙的"单项式上升运动".尽管这在法律史上是一次革命,但是接下来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它的局限性.本文从18世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到20世纪初威格摩尔的<法律行星系统进化>,分析了四位代表人物与其著作以及百年进化论法哲学发展的轨迹,由此证明从孟德斯鸠到威格摩尔,进化论法哲学取得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法律"系统"进化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