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太学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奠基和迅速发展时期.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比较完备形态的大学.通过对太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太学的兴衰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统治者始终把通经入仕与太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实行"劝以官禄"的政策.太学对汉代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代太学作为官办的最高教育机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为了促进儒学的传播,以及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创建的。为了确保太学能够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两汉国家不仅确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更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其加以规制。汉代太学管理体制的确立,不仅使太学直接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同时也促进了太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汉代太学产生、发展及演进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地梳理 ;对汉代太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尤其是对汉代太学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材管理和教学管理上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选官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地主阶级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选拔统治人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私人荐举、考试、任子、纳赀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交互使用。汉代的统治者通过这些方式,的确选拔了不少人才,对我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以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和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其流弊也很多。考察汉代选官制度的内容及其得失,不仅有助于了解汉代政治历史情况,而且在今天也可能还有某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孔子却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圣人”,受到历代帝王的吹捧。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说,从汉代开始,被封建地主阶级钦定为官方统治思想,作为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6.
汉代教化的源起及其德育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化是德育的职能,德育的教化职能源起于汉代.为巩固统治,汉代的儒学之士认识到教化的治国地位,说服了汉王朝的统治者设立太学、地方官学,招收学生进行教化,并且把教化作为德育的一个根本的职能.教化超出了先秦道德教育的界限,德育从此被赋予了政治的内涵,与巩固稳定的政治联系起来,进入了政治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结构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到汉代中期政治结构的变迁,为汉代中期“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思想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所谓霸王道杂之,即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它既从思想上强调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又从行政运作上兼顾依法行政原则。这一国策实施的结果是使政治清明、政治通道通畅、统治思想得以理顺。  相似文献   

8.
秦汉治道的形成及其社会心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统治体制的嬗变历程正是统治者调整专制与民心关系的过程.从体制上说,汉代的体制实际上是先秦"周道"与"秦道"的综合与创新,从社会心理上看,汉代的专制统治形式更加符合民意.正由于在汉代专制统治与民意之间初步达成了这一协调,这才使汉代开创的统治体制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地主武装团练的活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团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组建的,是作为挽救清王朝的辅助力量而存在发展的。从阶级实质上说,团练是一支彻头彻尾的地主阶级武装。广西团练自然亦不例外。这样一种地主阶级武装的内部情况(诸如组合方式、人员构成、经费来源、思想维系等方面)具有一些什么特色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儒法斗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地主阶级对儒法两家的态度明显地有着三个不同的大阶段:春秋战国到秦,地主阶级是尊法反儒的;到了西汉前期中期,变成了“霸王道杂之”,基本上还是搞法家路线,但尊儒倾向逐渐发展;西汉晚期以后,地主阶级打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旗帜,孔孟之道成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因而也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是地主阶级从尊法反儒到尊儒反法的“三部曲”。儒家思想本来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新兴地主阶级所反对的,为什么后来会变成了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我们要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毛主席早已明确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①这是我们研究农民起义原因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四人邦”为其篡党夺权需要,大搞影射史学,妄图把秦末农民起义原因歪曲成农民为反对奴隶主儒家复辟路线的统治。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拨乱反正,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私人藏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我国私人藏书在先秦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汉代宽松的文化政策,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增长繁荣,加上统治者对书籍文献的重视,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定校书之制,设专司机构,尊儒重经,明经取仕,兴办太学,鼓励私学,刻立石经,开辟书肆等等,所有这些,不仅为私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也刺激了私人藏书,加之造纸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遂使汉代私人藏书持续发展。汉代官私抢救、恢复、整理、保藏、编撰、传播书籍文献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对传承中华文明贡献之大,无法估量。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生活于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他把儒学神学化,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使之成为汉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为汉代制定大一统理论的思想家。他对  相似文献   

14.
汉代民间的鬼神祭祀并非单纯地以祈福禳灾为目的,它还包含有以祝诅等巫术伤害他人,被伤害者甚至有可能是最高统治阶层。祭祀中害人巫术的存在,无疑会对社会治安、统治阶层本身乃至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面对这样的挑战,汉代的统治阶层设立严刑峻法、设置祠祝官进行抵御;而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将先秦以来限制祭祀规模的传统理念用于现实政治,致力于革新鬼神观念、宣扬"淫祀无福",试图在思想上对民众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5.
问世于十八世纪中期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历史小说。它通过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细胞——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内部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状况;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几乎全部上层建筑,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批判的锋芒自然指向了封建地主阶级维护他们反动统治的手段之一——“教子尊孔读经。”今天,我们从《红楼梦》为我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历史材料中,认真分析封建地主阶级“教子尊孔读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孔孟之道的反动与腐朽,有助于揭穿林彪“教于尊孔读  相似文献   

16.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能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有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们认为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只能是劳动人民自己的革命领袖和思想家们的思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评价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进步历史作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法家爱人民”的谬论,都有积极意义。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长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是由被剥削者同剥削者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所引起的。依附在封建所有制这张皮上的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为其所属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有人认为,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能部分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他们说进行革命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还没有形成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可以代表反对奴隶主统治的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这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主要障碍物。因此,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所以,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19.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开明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其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描写的主要是三国时代地主阶级内部为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而进行的斗争。长期以来,不同阶级的人,总是带着不同的目的去阅读它。人民群众通过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以及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状况;而反动统治者则从中寻找搞阴谋诡计的事例,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