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2.
书写"恶魔"般母亲、审视丑陋母爱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另类现象。此类现象体现在许多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意识更为自觉的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中,构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审视这一"反母爱"主题,可以发现其蕴有丰富的社会、人性、历史内涵和提升女性文学价值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绪石 《兰州学刊》2008,(8):184-187
促使张爱玲的现代性转向日常的因素有: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日伪文艺环境、独特的女性意识、中国文学传统等,另外,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宽容的现代意识与世俗化生活原则的制约下,张爱玲完成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张爱玲的文学现代性是一种怀疑文明的中国式的世俗现代性,具有媚俗倾向;是一种基于宽容的现代意识但最终又有一定传统意味的反现代性;是一种与五四有一定关联但主要体现上海市民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亟须正本清源,进行价值重估,其不仅是与女性解放的社会历程和文学实践相契合的历史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性别文化印记。女性文学研究中的“‘性别压抑’说”与西方身份政治思维有关,在身份政治愈来愈向激进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愈发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审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在其演进的历史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学传统.在现代理性精神的烛照下,经过对传统经验的选择与改造,实现对传统的承传与超越,中国现代女性作家逐步形成了体现新的文学价值观念的新文学传统.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新传统的建构,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体现在多个层面上:其一,女性自我表现:从自叙传到“精神创造传统”;其二,性爱书写和文化/人性层面的现代转型;其三,创作方法上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写实传统.  相似文献   

6.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透过大量家庭锁事、风俗风情、闺房闺情 ,再现了历史与自我双重负荷之下的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它从或一个侧面显现出在西风东渐、尤其是“五四”大潮的洗礼后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渐次强化。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寻求过程构成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8.
《大长今》塑造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一种新"女性价值观",相比之下,在对待爱情、传统文化、女性自身价值实现方面,中国女性文学的表达有些偏执,而超越这种"偏执"无疑是中国女性文学取得更大突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对情爱主题的抒写,凸显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是以“爱的解放”的姿态出现的,主要是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则主要是以女性在爱情与事业、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中的困惑与迷惘为中心,潜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扬女性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略论现代中国的“反现代性”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化进程,始于上世纪中来,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反现代化思潮,都是迫于民族危机的压力,西方文明的挑战的条件下产生和蔓延的。它们构成了20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精神、价值背景和资源,并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卡里斯码意识”和支援意识,程度不同地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思潮和“文本”,影响和预测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主题和叙事。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一个女性主体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把女性主体性作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具有朦胧的人文主义觉醒的女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长长的序幕,是本文基本的女性文学观。同时,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运用性别视角阐释文本意义的一种必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支点。  相似文献   

12.
王佳琴 《北方论丛》2020,(1):107-113
语法是现代民族共同语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学描述、解释、研究语言的内在规律,可以为运用此语言的共同体成员树立依循的标准。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精华,从胡适对国语文法学的呼唤,到第一部现代国语文法专著《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现,再到全部以新文学作品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生产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文学通过文学书写试验、锤炼白话,有助于民族共同语的提升,同时,国语语法著作中的新文学作品通过语法教育为更多的人熟知、模仿。通过勾勒现代文学在国语文法著作中的面影,可以从一个重要的角度呈现现代文学对国语建构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主义的走向发生学的——女性文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出历史地表之前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展开,意味着在发生学意义上对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进行考察。这一思路非常重要。较之用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直接阐释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女性文学研究,它更多地离开了本质主义的考察,而进入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自身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性的描述之中。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带有鲜明的女学生的文化特征。迄今为止,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和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不同的路向和特征。因此,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不能仅仅依靠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主义的规定,而必须回到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中来,在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中国女性的解放之路,感受、理解和阐释中国的女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个人言说、底层经验与女性叙事--以林白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丽敏 《社会科学》2006,(5):186-192
中国女性文学与底层世界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错位的关系,它潜在的危机正伴随着其蔚为大观而逐渐显露出来.这促使林白开始重视起"别人的声音",林白有意识地弃绝了自己早期擅长的个人言说.对自己早期的个人化立场有了相当明晰的反思和批判,转而探索属于中国底层女性的言说方式.这标识着其女性立场的深化.林白的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上世纪90年代几乎已经被定型化了的中国女性叙事经验,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及至中国当代文学本土说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常彬 《河北学刊》2006,26(6):132-136
晚清社会是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作为历史中间性人物,秋瑾的创作从文体到内质均体现了这种转型期的痕迹。她早期的部分诗文,不脱古代闺阁文学春愁、闲情、孤寂和婉约的感伤传统。如果不是晚清民族存亡危在旦夕,仁人志士强烈普遍的舍身救国思想,不是维新运动促成了中国最早的知识女性,不是西风东渐的男女平权思想和女国民意识,不是个人婚姻不幸等诸多因素激活了秋瑾个性中刚烈反抗的一面,大家闺秀的她是没有机会“心比男儿烈”地反出夫门,负笈东渡并参加反清活动,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英风豪气、强己自立、审视男权的诗文创作。秋瑾不仅是用墨写的文字,更是用血写的生命为社会革命、为女性自觉、为中国女性文学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问世的<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一部清代中后期的小说,在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形态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蕴含了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即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这正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文学在维新变法前后向现代文学开始全面转换,其前提是世界文学的背景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不只是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全方位的:创作主体的现代化是关键所在,文学观念更新先行或并行于创作实践,创作实绩乃文学现代性的复杂载体,四大文体组成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转换的重要维度,而中体西用则是中国文学实现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砂砂 《阴山学刊》2011,(3):116-118
郑观应是近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和实践影响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他所翻译的西书以及宣传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他所翻译和撰写的关于学校、女教、西学、考试等文章,形成其特有的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冯永朝 《阴山学刊》2009,22(2):18-2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情味,书写着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到精神存在均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歧视、侮辱和摧残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历史和命运,展示了她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所遭遇的痛苦不幸,所付出的惨重的身心代价。  相似文献   

20.
本着重阐述陈子展先生在中国近代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陈子展先生对近代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于他的两部作《中国近代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学史》,在这两部作中,他提出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属于他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这些见解对1898年至1928年这30年间的近代学发展做了有价值的分析与总结。两部作被学术界公认为在中国近代学研究史上具有早期开创性意义,至今不失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