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相似文献   

2.
张连生 《河北学刊》2007,27(2):91-93
瞿林东认为,前辈史家在对待史料方面的一些见解、方法和经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重博闻善择;重分析辨析;重金石之学与二重证据;关注大量的、普遍的、主要的史料;以及重视历史资料的二重性等五个方面.张连生对"史料"定义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他认为,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它有特定的材料范围,而不是任何一种历史资料都可以充当的.游彪专就金石文字的史料价值和解读方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金石文字是其他类型史料所无法替代的珍贵史料,使用者在运用金石文字时必须深入探究金石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蕴.陈述则对网络史料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网络史料具有过去任何史料栽体所无法比拟的容量,可以涵盖实物史料、口碑史料、文字史料和音像史料等,通过互联网、研究者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流动的图书馆,而且它还具有快速、便捷、省时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通识"求得对各种史料价值的"真了解";二是参证各类史料求得对史实的"真了解";三是主张以"通识"求得对社会历史的"真了解"。陈氏能很好做到史学"真了解",在于主张历史研究必须具备"通识",即,从文化和民族的高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精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史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反映了部分中国史学研究者受到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史料学派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时过境迁,因其固有的片面因素,它的价值似乎也受到了漠视.本文拟就其提出的具体背景、价值及局限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刘萍 《北方论丛》2021,(5):43-53
近十年来,在新史学的带动下,史料学研究从学科内部理论问题转向对"史料革命"展开讨论,涉及新史料观及计算机暨数字化技术对史料学的影响,反映了与历史学的互动作用,促进了史料观念的转变,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史料学的发展.但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涉及的概念及方法等问题缺乏提炼和归纳,也缺乏从史料学角度进行的分析和解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由于尚未建立起公认的古史史料学合理概念,对于古史的许多重要事实和相关问题现无法给出确定的认识.从古史史料学概念建设的角度看,顾颉刚早年提出的"层累说"之最重要的意义是表明了对古史记述资料的生成过程的认识是构建可靠的古史史料学概念的关键.但由于"层累说"可看作是神话学方法的一种实验性研究,与今所知古史传说资料发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对多系统古史记述系统的存在无解释;对古代实用性文字资料中出现的古史内容无深入分析;对大量非系统古史记述资料有关内容的存在无合理解释等原因,"层累说"的基本逻辑可能是不成立的,亦即古史记述资料生成的真实过程可能并不如"层累说"主张的那么简明.古史研究需为发展古史史料学新规范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7.
饶良伦 《北方论丛》2002,(3):128-128
说"史学就是史料学"未免失之偏颇.但史料对史学而言,的确异常重要.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没有史料便不可能有史学.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料与史学的关系,就像生米与熟饭的关系一样.正因为如此,史料学始终是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在于搜集、整理、鉴别和评价史料,为史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是近代中国的一位重要史学家,他在治史上倡导客观主义史观——"史学即史料学",注重史料研究,为近代历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在中国近代史学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的客观主义史观带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倾向,对唯物史观的建立和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为方法和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与"有为"具有高度相关性和辩证统一性,体现为领导过程中的"无为而治".历史上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现实中社会实践的融通,是老子"无为"思想经久不衰、放射光彩的写照.从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角度践行"无为而治"思想,要求当代领导者必须树立亲民为民思想、遵循与时俱进路线、坚持柔弱制胜原则、崇尚不言之教信条.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新闻宣传"高度概括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对其史料的分布、构成、特征和性质进行探索,总结史料收集整理的规范和规律,构建大数据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史史料学体系,进而在较为全面充足的史料基础上展开专题研究,可以弥补既往研究的不足,推动共和国新闻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实现跨学科发展.倾听历史,认真梳理和细致研究"十七年新闻宣传",能融合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凭借历史经验教训,做好当下新闻舆论工作,深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有三方面的情况制约着其制定办所方针.在"歧路旁皇,莫知所止"的情况下,要用中国境内丰富的历史学和语言学的材料,借用欧洲的先进研究方法做出新的成就,唯有"不以空论为学问,乃纯就史料以探史实",才得以保存下一块学术"净土".(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业绩:(1)最能体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精神的考古组,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话语权逐渐回归国人,使甲骨学的发展由草创迈向成熟,并预示着后来推进的基本趋势.(2)"扩张研究材料、扩张研究工具"的历史组,使简牍学、敦煌学、清史的众多史料不再"坐失毁亡",并确定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本路向,为20世纪的中国史研究做出无可替代的业绩.(3)历史语言研究所20年间形成以追求"科学"、"客观"为目的,以扩充和整理材料为旨趣,以"求真"和"务实"为风格的研究集体,为历史语言研究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近三十年为考察时段,关于中国文学理论"转型"的提法颇多.就研究观念来看,"内转外突"模式存在着深层的弊端,而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不失为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考察策略.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以此为视角,不难发现,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逐渐破除了原有的"社会-政治"型式,向着新的"审美-历史"型式迈进.表现为审芙因素、形式因素的内部研究比重逐渐提升,涉及诸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外部研究也转换着其展现方式,内部与外部、审美因素与社会历史因素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不断谋求彼此之间的和谐比重,以促成"审美-历史"型式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3.
潘宁 《社会科学家》2008,4(1):16-19
恩格斯晚年在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理论时,提出并深刻地阐发了"合力"思想.其"合力"思想既说明历史唯物主义肯定客观历史规律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支配作用,也承认个人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一定影响和作用.恩格斯的"合力"思想要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的作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恩格斯的"合力"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政学研究的非本土化与非规范化这一"双重困境"已经成为我国行政学研究反思的共识性认识.但既有反思性研究普遍缺乏对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意识考量,这正是公共行政学学科认同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作为一种思考方式的历史意识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化解社会科学身份危机的学理资源.对于新近引入的公共行政学而言,更应该注重历史意识的重要作用.强调时间上"共时思考"、地域上"地方知识"、方向上公共关怀、旨趣上批判意识和态度上价值承诺的历史意识,应该成为重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当前,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江泽民关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理论,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对于我们完整地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自觉坚定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地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旧唐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多肯定其史料价值,而指斥其编纂的粗糙.实质上,《旧唐书》历三朝史馆而撰成,已脱离国史、实录的史料形态而成为第一部专门记载唐朝盛衰转变的专著.尤其是,《旧唐书》深层次解读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与唐朝兴亡的关系,多重维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面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呈现了唐朝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些编纂成就实已超越单纯的史料价值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因而有必要对《旧唐书》的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重新予以估量,这对于推进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深入,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李进 《学术研究》2007,(8):99-103
环境思想史是跨学科的环境史研究与形而上的思想史研究在史学理论领域中的一种综合。环境思想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自然观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前人那里寻找到某些对于环境保护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来滋补当前环境史理论研究的体质。环境思想史研究的史料与传统史学中的史料很不同,史料必须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道家美学影响下的山水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记录了画家本人的自然观,山水画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图画版的思想史。道家自然观中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山水画美学思想中,可以具体体现为"外见于山水,内合于人心"。  相似文献   

18.
英国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所著<制造路易十四>从传播学视角全面解读了传媒"制造"路易十四形象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依托传播学框架来认识历史以及解构历史的路径.西方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新闻传播的角色不仅仅停留在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基本的史料或素材,其本身就在参与历史的"制造"或者编纂.传媒通过"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功能对信息仔细地筛选和过滤,既规划着现实,又"规定"着历史.因此,有必要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人物如孔子的形象"制造"过程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以获得一种不同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9.
李文初 《学术研究》2001,(10):83-88
文学史的"本位"问题,关涉到文学史的学科性质.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时代为纲,以作家作品为纬"的体例结构之所以难以打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结构模式符合文学史自身的性质--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历史主义学派在近现代德国史学界会获得主流地位,而同类的历史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上只能屈居支流?本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一战前,德国传统精英成功地实现了民族的统一与自强,强调本民族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历史主义学派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个学式的学术理念与方法也得到了证实。而在近现代中国,由于传统国家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败,中国的激进文化精英不能通过历史主义的方法在本国的历史文化中找到救国救民之路,而只能通过类学式的思路在西方文化中寻求普遍的真理,并最终诚服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就历史主义学派的总评价而言,本文认为,历史主义对史料、史实以及历史特殊性的重视,无疑是值得继承的史学理念。但个学式的历史研究在认识效率上是无法与使用系统科学概念与理论的类学式历史研究比拟的。历史研究不应该排斥理论,使用理论时如出现问题,根源不在于"公式主义"的方法,而在于理论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