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城市空间结构的地理扩张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外显物理现象,它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升级、城市功能的增强及多样化、城市生活形态的高级化。在扩展过程中,政府和房地产商是起主导作用的利益主体,它们带着各自的利益要求进入双方构建的合作机制中。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用矛盾及其缓解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林 《学术界》2007,(5):168-173
城市外延式发展占用大量农村土地,土地征用中引发较多的社会矛盾.引发土地征用矛盾主要原因是由于失地农民应得权利缺失,土地征用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征用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被打破,引起一些冲突.解决或缓解土地征用矛盾的根本是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把握失地农民的应得权利,多层次、多方面地解决征地矛盾应该从完善土地制度、城市财税体系等基本制度入手,在补偿标准、补偿方式、搞活土地市场等方面做工作,并建立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展现的社会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维度.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透过"社会空间转向"这一特定过程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史,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公共绿地提供不足.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深入剖析多重委托代理中参与方,包括市民、中央政府、以及与房地产利益集团有紧密利益链条的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过程,可以找出最佳的激励机制,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福州市为例,探讨城区工业用地置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在阐述工业用地置换的宏观背景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置换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城区空间结构呈现出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演替次序和明显地圈层结构.国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为福州城市工业用地置换提供了深层社会背景;当地政府、土地开发商、旧有工业企业和社区公众各方的利益诉求驱动城市工业用地置换,其中政府在工业用地置换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他们虽在城市工作、生活,却不能成为城市市民,而是以流动人口的身份长期存在.在从生存向尊严保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已经不能用那种“恩赐”心态对待农民工群体,同时,农民工群体已不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要通过他们积极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和制度安排,使政府在进行社会利益格局的设计时作出有利于他们的决定,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只有农民工群体应有的利益得到认可、保证,他们才能成为社会的和谐力量.  相似文献   

7.
"社会空间视角"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其涵盖了整合、网络的概念,认为城市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利益团体和活动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视角认为房地产的发展领导着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政府干预和政治家在城市发展中的利益是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强调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在生产中新的移动、弹性安排及它们在居住空间更新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书山 《南方论刊》2011,(5):20-22,7
克服国内诸多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纠纷和冲突,从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旧城拆建与功能转换的、建筑文化保护与旧城改造等关系,及实现城市功能更新,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9.
陈路  张丹青 《学术探索》2001,(Z1):180-181
城市是国家人口、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的聚集中心,其活动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城市社区是我们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城市的基层政权.为此,更要在城市社区管理中真正体现和落实"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治理多元化及利益均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环境日益复杂,政府在处理城市事物上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同时城市其他主体拥有的资源和谈判力却在不断增加。城市管理变革的本质是城市主体间博弈均衡和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要构建现代城市治理结构,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必须基于主体间利益博弈均衡的诉求,进行关键影响因子的制度创新和长效机制建设。利益最大的功效是其激励功能,要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首先要培育城市主体利益确认机制,其次要建立城市主体利益规范机制。而规范政府权力是实现各方博弈均衡与治理多元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刘翔  滕芳 《学术论坛》2008,31(2):63-68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对政府部门的干扰是公共政策出现偏差和变形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与城市民众利益的实现,以及地产商的逐利本能,三者之问如何博弈与互动,哈林顿的"均分与选择"原则指导下的公共决策公民参与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城市房屋拆迁中利益冲突不断,折迁矛盾凸显,"钉子户"的产生成了城市房屋拆迁矛盾中特有的现象.而利益格局失衡以及"争利"是"钉子户"出现的重要原因,应该从制度上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让利于民,建立被拆迁户分享开发效益的机制,并为被拆迁户,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争议及裁决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拥有城市户籍的城市底层群体存在着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维权策略:体制内的路径进行利益诉求,主要是通过“依法抗议”和“据理(政策)力争”来维护权益,这个过程包括某些维权手段和方式的不合理以及越轨性;体制外的路径寻求利益诉求,主要是通过“以身抗议”和“违法抗议”来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大树进城"作为一种解读城乡关系的动态-过程视角.对"大树进城"的过程分析表明,"大树进城"不是基于正常的需求而发生的市场流通,而是由中间环节的参与者共同"运作"出来的资源转移过程."大树进城"的结果并不有利于城市和乡村中任何一方,反而造成了城乡双方共同受损.在这里,"大树进城"构成一个"隐喻":在最弱的农民和最"富有"的公共财政之间谋取利益,导致城乡资源转移过程中的"蒸发".因此,"大树进城"并不能理解为一种城市对农村的资源剥夺,而是一种发生于城乡之间的利益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吕伟俊  聂家华 《东岳论丛》2008,29(3):127-132
近代山东城市社会下层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它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会结构剧烈分化和重组的结果。近代山东城市社会下层主要由四个群体组成,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处境悲惨,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6.
利益组合是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公平利益和增量利益是利益组合的两个重要维度,是对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获取利益的横向比较考察和纵向对比考察.公平利益和增量利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利益组合的不同形式,深刻影响着集体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偏重,塑造了集体经济的不同实现形式.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民公社时期增量利益的缺失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公平利益不足,是影响两个时期集体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探求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过程中,尤其需要把握好利益的公平之维与增量之维,构建稳固有效的利益组合.  相似文献   

17.
再议"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产生的.是农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的额外贡献与牺牲. "三农"问题是利益格局失衡的产物,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因素,最关键的是人的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发展的人民性和计划性,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并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污水、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是近年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焦点之一.在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污水、垃圾处理行业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协调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尤以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最为明显.在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利益、企业利益和居民利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如何协调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和进行协调制度设计的主要动因.协调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利益协调制度和权力协调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经营也成为了当前经营城市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在土地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失地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害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并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经营步伐,促进经济建设和保证农民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公共绿地提供不足。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深入剖析多重委托代理中参与方,包括市民、中央政府、以及与房地产利益集团有紧密利益链条的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过程,可以找出最佳的激励机制,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