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来一个新课题,即象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甚发达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它尖锐地提到列宁和俄国共产党人面前。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曾提出过许多光辉的论述,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过许多设想。但是,他们当时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并以无产阶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然而,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特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象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同时,由于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因此,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能靠俄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去探索。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创造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经济转变为世界经济的时期,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俄国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付诸实施,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经…  相似文献   

3.
<正> 毛泽东把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从他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那一天起,便投入社会主义这一无比壮丽的伟大事业之中.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缅怀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个新课题:就是象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走向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光辉论断和设想。但是,由于他们缺乏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这种设想不可能给建设社会主义提供详尽的计划和具体方案,特别是对小农占优势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得更少,因而正确回答这一课题的是列宁。列宁领导布尔什维  相似文献   

5.
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间关系 ,是列宁当时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没有提出更多的建议 ,因为他始终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或多数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社会主义很快取代资本主义 ,不存在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的情况。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出发 ,开创性地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并逐步形成了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毛泽东的国家安全利益观及其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少争取’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观点与主张,逐步形成为他的国家安全利益观,并将其付诸于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天,对其展开研究和探讨,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奋斗目标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人民进行武装革命斗争,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由此,也形成了他的一整套的领导理论。时至今日,人们从国内外形势的一系列剧变中,更加深刻地感到毛泽东领导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从被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这是一个翻天复地的变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列宁时代所出现的新情况.因此,如何提高执政党党员素质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和理论问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执掌了政权,建立了工农苏维埃,首先提出了工人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问题,提出了执政的共产党如何提高自己成员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的问题.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袖,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第一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明确地回答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从而创造了执政党建设的丰富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二月革命结束到十月起义胜利,是列宁思想演进的第一阶段,他主张在俄国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但反对立即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反对立即直接实施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学术界误解了列宁这一阶段的思想。从十月起义胜利到1918年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列宁思想演进的第二个阶段,他提出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进而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1921年春以后,是列宁思想演进的第三个阶段,他提出,相对于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条件而言,资本主义是“幸福”,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必须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这意味着列宁找到了俄国发展生产力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0.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然而,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并武装干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第二国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留给人们深刻的反思.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具备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率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在破解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中却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总结经验教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仍是今后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带来了严峻挑战.社会阶层贫富悬殊过大,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不均衡,领导干部阶层中的腐败问题,阶层间不信任的政治心理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都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障碍性因素.要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使民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反苏武装干涉失败后 ,为获取在西伯利亚东部的特权 ,与苏联签订了“基本条约”并正式建交。苏联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与日本达成暂时妥协。 1931年“九·一八”事迹后 ,日本向“北满”侵略扩张 ,苏联则不断退让 ,甚至将中东铁路出卖给日本伪“满洲国”。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和导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内核和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民众的公共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东方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从多个侧面和不同的角度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这种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一国首先胜利”、“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理论中。  相似文献   

16.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以及马克思主义首先取得胜利的俄国是截然不同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勇于开拓,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7.
身处左倾中央领导层并受“左”的思想所束缚的张闻天,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时常显现出其“左”的思想痕迹,以致人们往往很少关注其在反围剿斗争中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在反围剿的指导思想、军事斗争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张闻天并非与左倾错误完全一致,而是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为力争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篇章,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促进了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树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的典范。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十月革命胜利引发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促进了世界和平;十月革命胜利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 持和发展。十月革命是在准确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胜利,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胜利100年来的系列事实都证明: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人 民权利的新生。  相似文献   

19.
与苏俄革命不同,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自井冈山斗争以来,这一道路经历了一个开创、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坚持,才有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而这一胜利,实际上也是对这一道路科学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早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处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中国人民与这两者的矛盾突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陈独秀在接触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开始不再排斥社会主义,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将救国的根本出路放在国民性的改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