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气词"吗""嘛"是同音同源词,又都可以出现在句中停顿处和某些疑问形式末尾,因此,容易被混淆误用.实际上,"吗"传疑,"嘛"传信,两者有根本的区别,这一根本区别又决定了两者句法分布上的差异,两者在所谓的分布"交集"内也各有各的使用范围,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2.
肖翠云 《江淮论坛》2004,1(5):126-130
人们常常将中国古典文论命题"文如其人"与法国布封的"风格即人"相等同,其实两者的内涵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体现了中西诗学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与" 三个代表"思想的关系两者都是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者的提出,体现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宏伟气魄;两者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问题上表现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体现了理论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孝梅 《江淮论坛》2014,(3):161-166
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跨越时空产生惊人的契合,但学界对两者间的内在本质差异缺乏深度挖掘。从诗歌意象语言营造切入,通过对比辨析两者在意象并列、并置、叠加、对比、辐射等五种意象营造方式上的异同,可探究两种意象观在意象选择、象与象间、意与象间的内在本质差异,从语言体系、哲学观等方面可探究造成差异的成因。中西诗学话语在比较中方能瑕瑜互见,相互间的互补对接正是东西方诗学平等对话的契机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我们看到,所谓的"寻根文学"根本不只是发生于八十年代短暂的文学思潮,而是持续近二十多年的泛文化寻根思潮,而其中被忽略了的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寻根,尤其值得关注.少数族裔寻根文学与汉族寻根文学在延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思想内容、语言特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差异.但两者则共同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文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的特定语境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亚东 《中州学刊》2007,1(3):229-23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胡适大力提倡科学,坚持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对封建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们侧重进化论的介绍,吸收进化论思想,以此观照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以服务新文化运动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两者的文化身份不同,在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立足于陈独秀、胡适五四时期的科学观,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存在"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观点实际上有忽视具体历史语境,机械类比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英语的两大变体 ,尽管两者主体部分相同 ,但在语音、词汇、语法、拼写方面有一定差异。尤其是语音方面差异给我国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对两者在辅音音素、元音音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对比 ,并介绍了非正式场合讲话时 ,美语口语中独特的发音现象。  相似文献   

8.
广州与美国洛杉矶城市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广州与美国洛杉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作者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广州与洛杉矶都具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机遇,因而两者都曾有过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由于两者受工业化、交通运输、城市化道路制约,因而两者又存在着在发展速度与城市化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心斋"和"坐忘"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体道方式,是通向"与道同一"的终极境界的主要途径."心斋"和"坐忘"思想中体现了明显的解构倾向,体现在由两者引申出来的"崇独"思想合力解构儒家伦理名教的理论实践中."心斋"、"坐忘"思想的解构理论的张力又在庄子对逍遥于"世"的肯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从而在解构思想内部达到了自我平衡.  相似文献   

10.
谷青 《北方论丛》2015,(3):26-30
"疏密" 与 "虚实" 是宋词章法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两者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 "疏密" 与 "虚实" 的美学内涵存在着差异. 具体而言, 宋词章法的 "疏密" 范畴主要有三层内涵: 词意显隐, 忽离忽合; 浓句淡语, 互相调剂; 郁结宕逸, 松紧相谐. 而章法的"虚实" 则主要体现在前实后虚, 由实生虚以及前虚后实, 虚提实证两个主要方面. 只有结合不同的语境对 "疏密" 与 "虚实" 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认识到其真正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都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与"城市群"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两个关键词,也是都市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面对"城市群"与"新农村",我们既要看到两者的矛盾,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都市化进程在加剧农村与城市在人口迁移、资源分配、文化消费等固有矛盾的同时,也为它们在更高的历史平面上综合解决城乡之间的紧张与危机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先进的实践框架.因此如何处理好"新农村"与"城市群"的关系,认真地研究两者的内在关系原理与外在实践框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梳理"宗经"与"原型"知识谱系的基础上,从文源论、文类论以及文学循环论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两个中西诗学概念的深层文化结构,并指出了两者在某种意义上的一定的结构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3.
口语和播音主持都是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服务的,因此,表情准确、达意清楚是其在用声上的共同要求。但是,由于两者所处的传播语境不同,两者发音的心理过程及声音传递的物理过程的不同等都导致了两者在用声上的差异。对此进行充分认识,有利于两者在实际运用中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后中国文学中的民粹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中州学刊》2004,(2):83-86
"五四"是一个各种思潮激荡的时代,在救亡图存的危机背景下,民粹主义被引进国门.作为一种思潮,尽管民粹主义与启蒙主义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两者的相互纠缠和对立常常令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但"劳工神圣"、"庶民的胜利"口号还是在他们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发展为"到农村去"、"到民间去"的社会实践,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法制思想当中是否蕴涵有西方的自然法思想,众说纷纭,结论不一,本文着重从两者思想中反映其本质特征的一些关键点着笔,分析了两者思想在本质层面的几个相同之处和不同论断,认为道家的思想当中蕴涵有部分自然法思想,故而认为,道家的法制思想属于"半截自然法"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清代刑案审判中的"两请"与"夹签",两者分附于不同律条之下但都与服制有涉。乾隆年间"夹签"条例出现并在服制案件中逐渐替代了"两请",这既是传统法律不断发展完善、对严苛服制法律进行衡平的制度设计,也是帝制国家强化皇权与中央集权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陈剑晖 《学术研究》2004,(7):128-132
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 ;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 ;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 :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 ;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 ,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 ,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 ;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 ,还是提升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大学生党性教育两者的终极价值都是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此外,强理论性、实践性也是两者的共同点。一直以来,加强高校大学生党性教育始终是党培养学生党员干部修养的优良传统,因此,学界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党性教育实效性、开拓党性教育渠道、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文章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为切入点,探讨党性教育与思政课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链接。经研究认为,党性教育可以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而思政课亦可以借助党性教育契机,挖掘并发挥优秀学生的先进模范作用玩转课堂,从而构建一个有助于发挥两者政治与教育优势的互动网络。  相似文献   

19.
浅析心理与心态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与心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心理与心态都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两者都是人脑的机能体现,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两者的不同则体现在概念的外延、研究的指向性、特点、对行为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因此在运用中应注意它们的差异和联系。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与梁启超在百年之隔的两个时代在小说创作观上均有突破与创新。曹氏的“适趣”说与梁氏的“政治”说是他们对创作理论的突破 ,而“适趣闲文”与“理治之书”是他们创作实践中创新的结果。两者对比鲜明 ,表现出盛世文学与乱世文学各自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