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制度性文化与观念性文化的冲突。法治社会的有效建立,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其基础以支撑整个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的法治观念的确立。文章认为重视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性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途径是当今法治观念建立的关键,并探讨了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法治之理是以实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和谐秩序为目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方法为手段的政治行为之理;它也是一种尊重法律规则和程序,理性运用和有效约制权力,并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法治意识形态。对于传统中国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行为方式来说,强化意识形态中的法治之理,属于观念层面的变革。在思维过程中讲究法治之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先决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符合实际的理论支撑,进而把发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视角下法治政府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法治政府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是树立法治理念,必须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律信仰、强化程序意识;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提高立法质量、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是严格行政执法,必须端正行政执法观念、转变行政执法职能、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建设法治政府的保障是完善监督机制,必须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和专门监督。  相似文献   

4.
法律观念是影响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 ,国际法在我国国内各领域的作用日趋明显。以WTO为代表的国际法背景对人们传统法律观念影响深远 ,我们应当形成一种全面、科学的现代法律观念 ,以适应国家现代法治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5.
深受"人治"色彩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的前苏联法学的双重影响,我国司法观念严重缺乏权利本位意识,迷信于权力运用而疏于制约,习惯于个人遵从而非保障,特别是没有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民主自由传统和责任效率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及其法律文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法律思想以转变我国司法观念,推动司法改革。而移植公私法的划分及其依存的法治观念、原则和技术,则不失为一种颇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公民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承载主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广大公民的要求,实质目的就在于使公民全面领会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法治的目标植入每个公民的观念和行动中。公民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塑造与培育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支撑。如果将法治喻为身体机能和谐运转的人体,那么法治精神就是赋予身躯生命的灵魂,法律素质则是身躯内支撑血肉的骨骼。因此,弘扬公民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深受"人治"色彩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的前苏联法学的双重影响,我国司法观念严重缺乏权利本位意识,迷信于权力运用而疏于制约,习惯于个人遵从而非保障,特别是没有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民主自由传统和责任效率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及其法律文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法律思想以转变我国司法观念,推动司法改革.而移植公私法的划分及其依存的法治观念、原则和技术,则不失为一种颇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 ,我们所追求的法治秩序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又是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归结点。所以 ,在法治建设中 ,陈旧的法律文化观念对现今法律文化的建设和培植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需有必要的警醒。  相似文献   

9.
法律方法论是人们认知法律之根本,同时也是法律人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石。近年,随着哲学诠释学观念的影响,法律方法或法学方法的研究日渐兴隆,引起了法律界和法学界的关切与重视。事实上,法治的成熟直接依赖于法律方法或法治方法,而法律方法论或法学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我国法治或法学建设长期停滞不前的主因之一,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法律(解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因此,从法律解释方法的概念、特性、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2013年国家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中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做出了重大调整,打破了原教材的体系结构,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和增添。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转变",即从"法律制度"到"法律体系"的转变、从"法治精神"到"法治理念"的转变以及从"法律意识"到"法治意识"的转变。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新变化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公民法治素质的培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只有对法治教育的新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法治”与 “法制”的概念比较, 阐述了对“法治”概念的认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行观念更新, 应当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 树立正确的权力与权利观念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并就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法治的德性即构成法治社会模式的道德要素。法治主义理论传统通过将多元道德统一化、道德法律化、服从法律神圣化,建构了以正义的道德、规则的道德、服从的道德为主体的法治德性体系,将道德要素有效注入法治社会模式,实现了道德和法律在法治框架内的融合,奠定了法治的正当性、操作性及有效性之源。法治的德性理论表明法治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是德法共治的最优形式。法治道德建设品质将决定法治国家建设的质量与位阶。中国的法治道德建设依托灿烂的传统道德资源及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定会升级法律与道德融合品质,为人类贡献更高质量的法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法律的正义性普遍认同,但对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仍然很深;法律知识不足,法律观念仍很模糊;对法律现象的关注在逐渐提高,但法律实践能力仍然欠缺。针对此类现状,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治观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更新和转变法制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形成和创设社会和校园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能力;加强法律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探析新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对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做出了效果评析,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以及守法观念不强等问题,并从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相关原因,提出了应该从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法律体制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等方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务员的法治观念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法治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的分析,阐述了西方公务员法治观念的基本情况.论述了我国公务员整体法治观念存在的误区,即"人治"意识依然存在,法律工具主义意识浓厚,由制度和监管的缺欠导致法治观念的扭曲.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公务员法治观念构建的主要内容,即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并加强对其自身的法律知识的考核,吸纳法律人进入政府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已不适合时代需要,现代法律教育应以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为重点;培养法治观念的核心问题是对法律的信仰,最大障碍是人治观念的影响。确立法治观念必须破除人治观念,破除人治观念的有效手段是建立时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清末修律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启示在于:依法治国必须与更新传统法律观念和树立现代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正确把握学习和继受西方法律;依法治国必须吸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的精华,实事求是地推进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法治湖南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法律监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是维护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和法治湖南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法治湖南建设中的具有重要地位。湖南检察机关在服务法治湖南建设的实践中,在统一性方面提升法律监督的水平,在地方性方面突出法律监督的特色,在自身建设方面加强内外部监督。从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拓展法律监督范围、规范法律监督程序、改进法律监督方式四个方面完善法律监督,促进法治湖南建设。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评价活动在法治时代的位置是法治时代特征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法律评价活动的位置却极为尴尬.只有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法律评价活动在法治时代的重要位置.法治时代法律评价活动的主题是实现法律评价活动的现代化.即把法律评价活动从政治统治工具转变为约束政府权力的利器,实现从对政治权力的依赖型向约束型转化,从而能使法律评价活动成为人们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观念领域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坚实保护力量.  相似文献   

20.
法治精神是人民群众战胜邪恶、维护正义的守护神。高等教育的重任之一就是重点培养大学生懂得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提高法治观念,熟悉法律条款,严格地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敢于拿起法律之剑治理国家,维护人民权益的法治精神,使之成为一名自觉的继承者、实践者或捍卫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