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如海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30-35
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土壤中生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它具有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其基础、动力和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我们应抓住机遇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组成,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与环境相互协调,各创新要素协同作用,开放配置资源的网络系统。我们深入探讨了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表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桥梁、纽带及支撑作用,能有效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春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3(1):77-81
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面向21世纪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绩卓著,但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亟待加强,政府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干预技术创新的挑战,中介机构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只能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来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使之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型大学因其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目前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还存在不足,对此提出中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急需完善的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二是研究型大学应承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责任;三是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原创性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杜向阳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51-53
当今世界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国情并结合国际发展趋势 ,提出面向知识经济的战略措施——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元系统,内含中国共产党、政府、农民自治组织及广大农民四个层面。其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主体,政府是核心主体,农民自治组织是中间主体,广大农民是基础主体。四大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促成了中国农业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储著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29-40
理论创新主体范式,是指在理论创新实践中对拥有共同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创新方法、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的理论创新主体进行角色定位、动员部署、培养挖潜的逻辑范式。按照主体范式的结构逻辑,中国共产党是理论创新的核心主体,人民群众是理论创新的首创主体,国内专家学者是理论创新的学术主体,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其专家学者是理论创新的外部主体。结合当前实践,对理论创新主体,一方面要培养、提高,另一方面要整合、挖潜、拓展。基于此,在今后理论创新实践中,各类型主体应各司其职,敢于担当,交互推进,共同完成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8.
构建面向知识经济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文章简论了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背景,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校图书馆创新系统的关系;同时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功能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队伍创新等方面略展思路,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9.
常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6-23
在西方国家治理变革的语境中,多民族国家已经从"一致性建构"和"包容性建构"走向"互动式建构"。西方以外的国家也开启了治理转型进程,虽然道路不同,但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互动式建构"的特点。多民族国家治理中主体互动模式有四种基本类型:共融、合作、竞争、冲突,这些互动模式有着自我强化的趋势,如果某种模式的互动能够使行动者达成目标,行动者很大程度上会固化原有的行为逻辑,在以后的行动中继续选择该方式来与其他行动者进行互动;在行动者通过原有的互动模式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况下,行动者会更倾向于改变现有的互动方式。以"结构-过程"为视角,结合四种模式可以构建评估多民族国家治理绩效的基本框架:在结构维度考察互动结构、主体关系和情境条件,在过程维度考察互动机制、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将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融合起来,既关注治理改革的制度结果,也关注治理改革在解决族际冲突和矛盾方面的过程表现。已有实践表明,以分权化和多中心为主要特点的西方式治理会给多民族国家带来离散、分离甚至分裂的危机,多民族国家治理应以统一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文化为中心,防止不恰当的分权带来离心倾向,建立合作机制以促进主体互动模式向合作和共融转化。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重新配置创新资源和确定新型运行规则的过程。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个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的作用下也在发生着变化,形成特定形势下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研究金融危机背景和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的实施过程,试图通过对科技创新体系内诸多元素的重新组合和相互作用,重新构建一个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适合我国当前状况且相对完善的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并对其构建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运用社会评价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的主体结构系统的管理决策系统、专家系统和公众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的要素、功能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各个评价主体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使社会评价充分发挥其功能,真正成为转基因食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创新主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根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1):40-43
本文分析了传统创新理论中关于创新主体的论述,指出了这些理论提出的背景和价值。通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人们对创新主体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变过规律,即由企业家作为唯一的创新主体或包括企业家,技术人员乃至其他各类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多个个体作为创新工作转向以组织为创新主体。文章的最后,论述了组织作为创新主体在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优化主体结构,包括优化主体思维结构,主体知识结构,主体自我意识,主体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 ,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耗散和国家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概念 ,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具有某些耗散结构的特性 :开放性是国家创新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非平衡性是国家创新系统走向有序的源泉 ;非线性是国家创新系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关键 ;随机性涨落是国家创新系统达到有序状态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5.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99-706
当前,中国各省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和经营绩效差异明显。以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其差异存在的缘由。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的农业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对人均农业总产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能力对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但却与人均农业总产值负相关;农业企业数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的影响都不显著;农业经营主体间交易行为的紧密性对农户的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人均农业总产值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国家创新系统与创新政策体系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政策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相关的文献中对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机理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与创新政策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其基本结论是:国家创新系统是创新政策体系提出的基础,创新政策体系是促进国家创新系统内部知识流动的向导和外部拉力,从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17.
该文具体分析了中国实施知识经济战略的总体条件、局部条件和具体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六方面内容,认为应当综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逐步建立起面向企业的竞争性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杨明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Z1):42-45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必须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机制的培育。在这方面 ,韩国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从宏观管理、科研体制、研究开发、企业作用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对韩国的经验进行介绍 ,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在创新体系建设上的若干不足并提出五点建议性意见 :国家应着力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切实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合理调整和配置现有科技资源 ,建立有效率的投融资体制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社会建制的主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建制的主体主要由微观层面的职业科学家,中观层面的无形学院、科学学派、科学学会或协会等科学共同体,以及随着日益增强的科学、技术、工程一体化趋势而逐渐形成的宏观层面的国家与国际组织等社会建制主体形式有机构成。主体结构是科学社会建制的核心内容,厘清其各主体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时世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149-152
创新具体贯穿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中。选题策划是整个编辑活动中最具创新性的环节。而甄选作者也要以理论创新为标准,强化积极学术规范意识。而就编辑工作的实质而言,编辑活动是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审理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劳动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