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三三制”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三三制”思想研究王永祥“三三制”思想.是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问题上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思想的形成突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的发展与日渐成熟。“三三制”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具有鲜明中国持色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观...  相似文献   

3.
论刘少奇的法制思想康立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革命战争时期到取得全国政权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使几亿被侮辱被损害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升到了主人翁的地位”①。于是,怎样来“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新生活,党的工作如何调整以适应这一历史性...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在这七年内,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正确,建国后的头三年,在胜利完成艰巨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浴血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在1953年到1956年的四年中,又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5.
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广大雇工具有政治上的主人翁和经济上的被剥削者的双重身份,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政策与实践的复杂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在纠正左倾错误路线中,使雇工权益的保障逐步契合苏维埃根据地的实际。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把阶级斗争放到次要位置,对雇工权益的保障体现出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政权在与具体工作中存在左的倾向的斗争中不断完善雇工权益保障的制度体系。新民主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与实践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权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影响其决策的变数,每个时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正确认识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两大变数.最终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一直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其目标是建立以新民主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服从于这一任务,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由此开始到1956年,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开始转向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党面临如何继续前进、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问题.这一时期党的经济思想主线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行探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真正开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丰富的理论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是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又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进程的时代.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对未来国家政权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创建市民政府中得到了实践.共产党人领导武装起义的胜利,证明了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的特征之一;上海市民政府的创建以及"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表明了共产党人在通向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结合起来,把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 (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正处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经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和在根据地创建的国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国营企业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的作用,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迅速  相似文献   

10.
马萍 《中州学刊》2006,2(4):182-184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雏形形成于1926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整形成并确立了它对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此纲领具有经济、政治的双重动因。内容方面,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在其提出的初期,主要是包含了“发展”的思想,而建国前后的“保护”则将其隐含的“限制”的思想开始明朗化了。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最具独创性的是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当发展来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初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动,爆发了以推翻封建君主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宗旨的革命,从而使中国在早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而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历史的重要时刻,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可以讲:“如果没有留日学生,则中国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是难有进展的”,“东京(留日中国)学生实为中华民国最有功之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对三大经典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悖论”、“中间制度消失论”的分析,认为我国的汇率制度虽在2005年7月作了调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仍摆脱不了固定钉住汇率制度的某些特征。认为我国应适当放开汇率管制,实行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以适应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李向平 《学术月刊》2012,(5):5-9,16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世俗之上:“信仰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傅有德 《学术月刊》2012,(5):9-12,16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汪丁丁先生在《经济学方法论译丛》序言中提出了“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方法论”新课题 ,这是一个虽然重要但有待商榷和难以正面深入考察的课题。本文提出了一个与之对应的比较确定的“直面现象的经济理论”命题 ,进而通过对该理论的典型代表“菲利普斯曲线”生涯的案例研究 ,确认其为“现实偶然知识”新品格的经济学理论 ,并阐释形成这种新品格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从而倒过来再阐发我们所理解的“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方法论”应当是如何的。  相似文献   

17.
1935年8月1日,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布了<八一宣言>,倡议国内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抗日,呼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举赢得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引发了全国性的救亡热潮.中共理论家陈伯达等人借此发动了"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以抗日救国为其表、以传播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里.陈伯达们适时地借助救亡大潮,掀起"左翼"思潮,而"左翼"思潮又与救亡大潮融为一体.大量的青年知识者怀着救亡图存的目的选择了共产党,这对于左翼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新中国的最终建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紫  任俊华 《齐鲁学刊》2005,2(2):145-148
关于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有着不少开创性的思想。重视文 化发展的方向性,强调文化的大众性,是毛泽东文化发展方向思想的根本特点。在坚持毛泽东文化发展方向思想 以及正确处理文化同政治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是邓小平对我党关 于文化发展方向理论的最大贡献。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同时,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江泽 民对我党关于文化发展方向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然而,相较于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和军阀混战的惊心动魄,这一仅存在了92天的政府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过渡性而被人们忽视了.就外交而言,学者们也往往习惯性地将其称作是近代化的开端,或以“和平外交”之言概之,而甚少围绕具体事件进行详细地分析.这也使人们相对地忽视了政权交替之际、内忧外患之间政局的复杂性和代表意义.在纪念中国共和政体百年之际,本文围绕新出版的《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中关于泗水事件的新史料,通过对事件本身的完整呈现,积极探讨南京临时政府在处理事件中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技巧、外交行为与现实的矛盾,并通过此种分析来揭示中国近代外交与民初政局以及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继承古代意境研究的基础上,宗白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拓展:(1)深入文化核心处,从宇宙观和生命哲学的层面揭示了意境的内涵;(2)把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白;(3)对意境创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诗学,更是具有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