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风骨"一词在汉语诗学批评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汉文化中,它最早源于人物品评,随后转向诗文、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值得研究的是在我们多民族大家庭里,特别是在我国彝族发达的诗文论里,"风"、"骨"有别样的内涵,它们同样在自己的诗学理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思想中内存着对日本文化的长期体验和深刻认识。日本的"生活之艺术",构成了这一思想形成的感性土壤和现实印证,成为他反观中国文化,思考中国文化和改造人的精神的参照和借镜,为他倡导"生活之艺术"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农"、"三乱"的取消农业税、提高起征点是中国农业赋税变革的一次历史性的转折,沉寂的农村顿时生机盎然。然而,农业税的取消到底能走多远,能根除"三农""三乱"的疑问随即萦绕农民的心头。把握中国农业赋税变革规律,服务新农村建设,预示未来发展前景历史地成为史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对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深有研究,还大力引进了西方好的书籍装帧形式。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关乎民族文化根本性的问题——"民族性",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正是他勇于引进西方文化而又能够保持传统文化中"民族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麦克卢汉的媒介论述奉行"马赛克"式的随意、拼贴文风,而实质上却以"语言"和"延伸"为理论主线,并未脱离"媒介技术论"的理论实质。在探讨媒介与技术的关系建构、揭示媒介技术的效果过程中,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抱有极其坚定的态度,并认为唯有艺术才能与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刺激和沦陷相对抗。艺术的挑战带来各种界限的消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去"化审美效果,这正是文艺美学致力于揭示和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诗画互有"是一个有意义的美学命题,有其产生的特定艺术土壤与文化背景。它强调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推崇神韵、意气、俊发等品格,而反对机械临摹(形似),主张在此基础上诗画互通。不能将"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割裂开来,而应将其视为意旨为一的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早期"彩绘陶"残片,以及全国各个地区的"彩绘陶"发展情况,对河姆渡"彩绘陶"艺术的图案(图形)、色彩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彩绘陶"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述。以"彩绘陶"艺术为载体,对浙江"彩绘陶"区域性文化与我国"大文化、大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并对我国传统图案(图形)色彩的"五色审美观"及其文化内涵的延伸等问题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领域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其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狼"情结。  相似文献   

9.
河州"花儿"作为一种以歌咏爱情为主的民歌形式,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河州"花儿"形成的要素包括地域文化、民族融合以及诗经的影响等。作为一种民歌,河州"花儿"具有灵活多样的比兴手法,丰富多姿的曲令艺术和苍凉悲怆、高亢嘹亮的旋律,用词精妙传神、妙语连珠,表达方式新奇独特以及多样化的美学风格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文人画”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开始占据中国画坛的半壁江山并被各种媒体炒作得红红火火。90年代初以后便开始走向沉寂,分析这种艺术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其规律,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百"方针是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冻"、国内文学状况不甚理想的前提下由毛泽东所提出来的,旨在推进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但在之后的具体实行中,却发生了一些偏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百花"时期的文学繁荣现象,虽然短暂,却证明了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铁凝小说结构的叙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凝善于通过对人物关系的独特发现和艺术表达来完成对复杂多变的叙事结构的建构。运用西方叙事学原理,从铁凝小说结构入手,分析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叙事的展开以及小说以"内聚焦"与"展示"为主要手法的叙事情境的设置。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小说《丈夫》与《连长》可以代表其小说世界里"乡族"与"军族"的两个题材,在"乡族"与"军族"的叙述维度中,作者隐含的"生活"与"生命"观多有抵牾,充满了潜在写作的无意识悖论。  相似文献   

14.
艺术人类学以审美经验及艺术实践的跨文化研究为基本宗旨,但长期以来,对于"美"究竟是实质性的客观存在,抑或"美"只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脉络之下、意识形态式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中、行业协会机制及艺术品市场的商业化运作的具体场景之内被人为地建构出来的?却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文章试图以当前正在中国若干大、中城市里蔓延扩展的"汉服运动"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方法,实地调查积极投入"汉服运动"的一些都市青年男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探讨汉服之"美"的建构性。①  相似文献   

15.
关于“被自杀、被就业”等的语言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被自杀"、"被就业"之后,一大批新兴的"被"组合相继出现。文章首先对"被"组合本身进行描写,然后与传统"被(NP)VP"结构进行对比,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被"组合及句法进行考察,并对新兴"被"字句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梳理,最后讨论了"被"组合中"被"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项羽是苗族人,所以"项"不是他的"姓",而是东部苗族自称"ghaob xongb"中"xongb"的音译,本义为"停留",作为名词则可理解为"苗族居住地"或"苗族封地"。"籍"和"羽"也不是他的"名"和"字","籍"是苗语"jib"的音译,意为"子孙";"羽"是苗语"yil"的音译,意为"年轻阿哥"。所以,"项籍"的含义就是"苗家后生","项羽"的含义就是"苗家阿哥"。这两个称呼都不是项羽的真名,而是周围人对他的昵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清华简"保训"之"中"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思想观念,二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某种实物。结合"中"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字义考察,"保训"之"中"应为一种与刑罚、权力有关的判词,体现了后世"中道"思想在前期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的决策是错误的。"大跃进"政策执行是贯彻"大跃进"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执行的结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机械执行、野蛮执行和扩大范围执行等偏差。这些偏差使"大跃进"决策的消极后果错上加错,给人民群众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从"大跃进"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总结"大跃进"政策制定及执行的经验教训,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凤台"陈派"花鼓灯艺术在花鼓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它外在的形式美通过听觉和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艺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艺术本体呈现的审美特征,分析其内在的审美心理,可以发现它具有本土民族审美心理的阴柔倾向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圆、曲线)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作为整个中国舞蹈界难得保有的相对纯粹的学术与研究阵地,作为中国舞蹈教育与科研的重要场所,它代表了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观,担负着承前启后的舞蹈艺术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职责,分析"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审美特征,旨在通过"学院派"自身创作所具有的文化含量与艺术品格去引导和提升非"学院派"舞蹈创作,以至带动中国舞蹈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提高中国舞蹈创作的总体文化含量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