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抗战文艺研究中,探讨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对抗战文艺运动的领导,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伴随着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武汉的抗战文艺运动如盛夏的扬子江潮,波澜壮阔。其声势之浩大,动员之广泛,社团之繁盛,作品之丰富,为武汉文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它既是五四和“左联”新文学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为重庆、桂林、昆明等大后方的进步文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全国抗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全国各方面是欣欣向荣的,政治上有民主化的趋势,文化上有较普遍的动员。”在当时全国抗日文化运动中心的武汉,文艺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武汉抗战文艺活动是抗战文艺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在武汉抗战文艺的编年史上,镌写着老舍、郭沫若、田汉、阳翰笙、冯乃超、茅盾、赵清阁、艾青、田间、肖红、肖军等一长串令人骄傲的著名作家的姓名。诗人穆木天也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武汉成为战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作家云集,期刊荟萃,社团如林,抗日救亡的文艺运动如长江怒潮,波澜壮阔。穆木天和广大爱国作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重庆地区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既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1938年武汉撤守以后重庆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准备了条件,是整个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抗战前,新文艺运动主要囿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处西南一隅的重庆,文艺基础十分薄弱。重庆的文艺运动是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危机以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富有反帝爱国传统  相似文献   

5.
前言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挤、文化的中心。以数百计的作家云集江城,“全国文协”在汉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统一战线的推动下,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艺运动有声有色,成绩卓著,给现代文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是长期以来,对这段时期文艺运动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是很不够的,几乎成为一段空白。抗战初期,由于战局动荡,作家流徙,文艺期刊纷纷停办、文艺界和出版界曾出现十分沉滞的状况。随着抗日声浪的高涨,在短时的沉寂之后一些刊物相继在武汉创办和复刊,先后出版十几种之多,反映了武汉抗战文艺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查阅期刊报章和走访函询有关人员,整理出这份概观,以供研究者参阅。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期刊又诞生在战乱的岁月,印数不多,发行面狭窄,后又几经浩劫,虽有幸存亦多残缺不全,现将查考结果,依其刊行先后,分述如次,疏漏错讹,在所难免,欢迎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6.
胡绍轩是湖北大冶县人,三、四十年代曾任武汉文艺社社长,主编该社主办的《文艺》月刊和《文艺战线》旬刊。抗战初期曾参加筹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一度当选为后者的常务理事兼总务部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云南省文联编辑,现任昆明市戏剧研究室和《春城文化报》顾问。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进行正确领导的结果。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上海南京沦陷后,成千上万的抗日青年,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的无数知名人士,各种抗日宣传队、救亡演剧队、文化工作队,战地服务队等,由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区云集武汉。全国十八个著名戏剧团体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戏剧界代表人物来到了这里。面对这么多的文化流亡人员和群众团体,如何把各方面的爱国力量组织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文艺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  相似文献   

8.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0.
手边是篇“动态”,报道里涉及了“抗战文艺的分期问题”。——这里说的“分期”,实际指抗战文艺上、下限的划分。 有两种划分意见。一种,认为“‘九一八’是抗战文艺的上限”,因为“‘九一八’以后,一些作家写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作品”,下限呢,没提;另一种,认为“抗日文艺和抗战文艺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抗战文艺就是抗战时期的文艺”,“上限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战时文化运动的中心。一九三八年三月和四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先后在汉成立。从此,两军奋起,并肩战斗,在中共长江局及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文艺界结成了空前、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成长的武汉抗战文艺理论建设,也呈现出崭新、活跃的战斗局面。尽管它落后于当时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但文艺界对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对抗战文艺的推进、发展起过不容抹杀的历史作用。它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战旗,沿着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具有承先启后的深远意义。本文仅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和文艺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两个问题,作历史的回顾和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坛,作家云集,期刊荟萃,团体如林,出现了蓬勃的崭新气象。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异军突起,作为一支文艺的突击队,随着日益高涨的救亡声浪兴起,在武汉迅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它以轻健敏捷的姿态,走在各类形式创作的最前头,一跃成为战时文学的主流。茅盾在论及这一时期的创作时说:“在作品方面,这一时期——从七·七到武汉失守,最流行而最精彩的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3.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14.
文艺是民族解放事业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充分发挥文艺动员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周恩来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尽管任务繁重,但他自始至终关心着文艺,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国统区文艺运动,为发展抗战文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恩来同志对国统区文艺工作的领导,贯穿于抗战文艺运动的全过程和它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学习、研究周恩来同志有关国统区文艺工作的意见、指示,对深入了解国统区抗战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仅就我们学习的一点体会,谈谈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武汉抗战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社会各界对武汉抗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武汉抗战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本是与蒋介石政权绝交的近卫第一次声明竟然被指称为诱降声明,本是日军第十一军在整个武汉抗战中的损失被说成是日军第二军在小界岭战役中的损失,明明是在武昌平阅路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被写成在汉口华商街。这些谬误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我们对待和研究武汉抗战及抗日战争史的观念、资料、态度密切相关,确实有必要纠正。  相似文献   

16.
大后方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抗战文学特殊风貌的典型代表.《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刊物.本文从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抗战文艺》入手,将全面抗战时期的文学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1942年以前)和后期(1942年以后),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究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小说人物塑造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而在武汉办公为开始,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为止,近一年时间史称“武汉抗战时期”,简称“武汉抗战”。这一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临时首都”,为全国抗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潮,为坚持全民族的抗日,并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了坚实的铺垫。中国共产党派出了由王明、周恩来、秦邦宪、项英等政治局委员组成的阵营强大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全民抗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武汉抗战”时期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抗战文艺受区域的历史背景影响,山西抗战文艺表现出形成时间早,发展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指导思想明确,社会效果显著;地方特色显著,语言贴近实际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晚清武汉曾经是与上海实力相当的工商业重镇,钢铁与军事工业堪称国内翘楚。进入民国后,武汉工业尽管在全国的位次略微后移,但总体趋势是在晚清开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工业被迫向抗战大后方搬迁,武汉工厂作为内迁的重点,与先期内迁的江浙工厂一道,共同演绎了中国抗战进程中的悲壮一幕。武汉工厂内迁不仅避免了武汉工业被日军利用的严重后果,有效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而且促进了抗战大后方工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武汉的工厂大搬家以及长达7年的沦陷,中断了武汉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给武汉工业造成了深痛巨创,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工业仍未能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相似文献   

20.
1940年代延安抗战文艺的"人民性"内涵生成于丰富复杂的历史语境。延安文艺整风后,抗战文艺集结在"救亡图存"的"抗日政治"旗帜下表现出强烈的战时功利主义色彩,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政治性"、"民间性"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话语场,在对"人民性"歌颂与暴露的关系问题上,左翼文艺内部出现了不同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