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 陆澹安先生《小说词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再版以来,先后有白维国《〈小说词语汇释〉误释举例》(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张鹤泉《小说词语释义辨误》(载《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等文指出了其中一些失误。此外,证之以云南方言或小说中的其他用例,尚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田宗尧先生编著的《中国古典小说用语辞典》(以下简称《辞典》) ,扩充了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的内容 ,对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俗语、俚语收罗极富 ,并纠正了以往有关著作中的一些误释 ,堪称集大成性的力作。但诚如田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说 :“我国幅员广阔 ,方言也多 ,而且其中有不少只是局限于一时或一地的。”编著者单独一人完成此项工程 ,实属不易。因此 ,对少数方言俚语训释疏忽乃至错误 ,则在所难免。现据该辞典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5年版 ,摭取若干条笔者熟悉的江淮方言和吴方言词语 ,先引《辞典》原文 ,再略陈…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崇高的地位,而且由于它是用明代地方口语写成的,使用了大量的俚言俗语,所以在汉语史上也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倍受语言学家瞩目。早在本世纪30年代,姚灵犀就做过《金瓶梅》词语的考释工作;后来陆澹安撰《小说词语汇释》,也对该书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解释。最近几年,又先后有张远芬《<金瓶梅>词语选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等论著问世;  相似文献   

4.
《小说词语汇释》、《中国俗语大词典》等俗语词典,对俗语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但白璧微瑕,也有一些失误之处。如“夜壶合着油瓶盖”,解释为“废物利用”,“云端里的老鼠,天生的耗”解释为“偷偷摸摸,过于机灵”等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传统语言学对于俗语词(或者叫口语词)的研究,向来不够重视,历代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屈指可数,而且质量不高,比起成果辉煌的传统训诂学来,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订本)、《元曲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宋元语言词典》、《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等,而且形成了一支以中年学者为骨干的规模较大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中,倘要我举出几名佼佼者,我首先想到的便有袁宾同志。近年来,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俗语词的论文,内容涉及到敦煌变文、诗词曲、白话小说等,无论质还是量,都令人瞩目。现在,袁宾同志又推出了他的新著一《禅宗著作词语汇释》,这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在学术研究上竿头日进、更上层楼,而且无疑的是我们语言学界的一大喜事。承他青眼视之,将原稿寄给我,让我先睹为快,并且索序于我,作为同道,我且把我读过这部书稿的感想写下来吧。  相似文献   

6.
本又补收拙著《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下简称《汇释》)未收前词语二十余条。主要是方言、口语语辞。释词体例一如前书,词条亦按笔画顺次排列。有些词语,他书虽已著录,然释义如未尽妥当或缺少例证者,则依旧收入。本文所引《金瓶梅》例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中使用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其中包括一些蒙古语,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的事实。但迄今为止,还未能注释翻译,这对认识欣赏元杂剧无疑是一种障碍。最近几年,一些元杂剧注本,一些解译元杂剧词语的专著,如顾学颉、王学奇的《元曲释词》,陆澹安的《戏曲词语汇释》等,对元杂剧中比较明显、容易识别的蒙古语做了标明和注释,这对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学者来说,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应当加以首肯。然而,元杂剧中还存在大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时代的白话著作,共同的特点是密切地结合了当时的口语,很自然地吸收了大量的口语词。其中就清代的几部白话著作来说,它们的作者,有的是山东人,有的并非山东人却写了山东故事,因而不仅用了当时通用的口语词,而且还或多或少地用了某些山东方言词,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这些方言词并不易为广大的读者所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很有益的工作,比如陆澹安先生著的《小说词语汇释》(1964年出版,19  相似文献   

9.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用古白话写成的。当初活在人民口头的方言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变迁,而今有些已鲜为人知了,尤其是青年读者。这就影响了人们对于《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仅就已经出版的《红楼梦》注本以及专门性的《红楼梦词典》所漏收的词语或虽有注释,但明显有误的;或虽有义项,但无例证的,例释如下: (挤发)读如“起发”。《小说词语汇释》释之为“哄骗”,不妥。其它辞书典籍,未见录释。《红楼梦》中的“挤发”,绝非哄骗之意。试看《红楼梦·第八十回》:“我不怕人笑话!你的老婆治我害我,我倒怕人笑话了!……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作什么去了!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  相似文献   

11.
沈约《宋书》称鲍照“文辞赡逸”,继而,杜甫又称“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俊逸”便成为历代评价鲍诗艺术风格的特定词语。叶燮《原诗》云:“建安、黄初之诗,大约敦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一变而为晋,如陆机之缠绵铺丽,左思之卓荦磅礴,各不同也。其间屡变为鲍照之俊逸,谢灵运之警秀,陶潜之澹远;又如颜延之之藻缋,谢眺之高华,江淹之韶妩,庾信之清新;此数子者,各不相师,咸矫然自成一家,不肯沿袭前人以为依傍;盖自六朝而已然矣。”他确认“俊逸”是鲍照“矫然自成一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刊1986年第3期刊载刘凯鸣同志《<唐宋词选注>指瑕》一文,专业编辑人员将其中贺铸《减字浣溪沙》的“东风寒似夜来些”一句的解释改作“东风比到了夜里还冷一些(一点儿)”,与原稿“东风比昨天冷了一点儿”不同、现作者来函说:“夜来”一词,不宜拆开为释。张相《汇释》卷六:“夜来,犹云昨日也。”山东方言谓“昨日”曰”夜拉”或“夜来”(广饶),拉、来并系“日”字日纽讹作来纽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曾作《元曲词语补释》一文,载本校学报《语言文字专辑》。近读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出龙潜庵先生《宋元语言词典》,该书收词宏富,为解释宋元词语较全备的一部辞书。但还有一些词语未见收录,现整理札记数条,供进一步研究参考。牙恰讶搯诸家均未见释。“牙恰”例:牙恰母亲,吹回芝雨。(《全元散曲》下,页1689)史牙恰枪使迎,狄将军刀去的疾。(《雍熙乐府》卷十四)也不怕薄(广婪)放牙恰,情知得性格儿从耒识下。  相似文献   

14.
朱居易《元剧俗方言例释》首释“早难道:岂不闻”。这能否把句意讲得十分精确且不要说起,“早”与“岂”,“难”与“不”,“闻”与“道”之间词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实在看不出两个词组是同义的,除非其中也有语言的魔术。单就这个基点而言,就会使人怀疑释义之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释“早是”为“幸事”,但“早”与“幸”也是互无关涉的。众多辞书都释“做我不着。同于“做我着”,是“拿我来做牺牲”之义。但语序差异太大,“着”和“牺牲”没有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常用“住坐”一词,一般注本对此均未作解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也未收此词,唯朱居易先生《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一书,对“住坐”作了解释。《例释》说:“住坐:鸨母,虔婆。”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致误的原因是,朱先生看到元杂剧中妓院鸨母上场自报家门时,每每用及此词。如《对玉梳》第一折搽旦云:“老身姓顾,在这松江府住坐。”《度柳翠》楔子搽旦云:“俺是这抱鉴营街积妓墙下住坐。”特别是第二例,律之以现代汉语,便把“住坐”误为名词,以为是虔婆的别称。  相似文献   

16.
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本《辞源》〔四卷本〕第2册第1435页《晁公武》条下说:“守营州时,撰《郡斋读书志》,二十卷。”(亦见该馆1988年7月版《辞源》合订本第776页)按:“营州”误,应是“荣州”。清同治三年(1864)版《嘉定府志》卷46《艺文志》所收《晁氏读书志二十卷》条下说:“晁公武撰。”又引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公武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绍兴二十一年,守荣州,日夕校雠,每终篇,辄论其大旨,所发明有足观者。”又同书卷21《职官志》:“晁公武,钜野人。绍兴中,荣州刺史。”又32卷《…  相似文献   

17.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在推行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为了在文化学术方面与变法运动相配合,树立革新派在文化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设置了“经义局”,以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去训释《诗经》《尚书》《周礼》,号为《三经新义》;又撰写以说解文字为内容的《字说》廿四卷。这就是当时所谓“荆公新学”的基本内容。《字说》写作始于治平年间(1064—1067),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元丰五年(1082)进呈朝廷。《字说》问世之后,风行一时,曾作为教材颁于学官,有司用来科学取士。在《字说》的介绍、研究方面,当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  相似文献   

18.
释“岂弟”     
“岂弟”一词,《诗经》中多有,在齐风《载驱》、小雅《蓼萧》《湛露》《青蝇》、大雅《旱麓》《洞酌》《卷阿》等篇中反复出现。毛传以“乐易”释“岂弟”。《载驱》“齐子岂弟”传:“言文姜于是乐易然。”  相似文献   

19.
关于“相反为训”的问题,最早应该说是郭璞提出来的。在这之前汉人的传注中虽已有“臭训为香”之说,但还未出现“反训”之名,“美恶不嫌同辞”虽是《公羊传·隐公七年》里的例子,也不是指“反训”而言的。 东晋郭璞在《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条注以及《方言》卷二等的注解中提出“美恶不嫌同名”以后,历代不少注疏家、训诂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发表过他们的看法。象王念孙就说: “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之为安,臭之为香,不可悉数。” (《广雅疏证》)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也说:“允任壬,本训为信为大,而又为佞,美恶不嫌同辞,”此外象段玉裁、孔广森、黄侃等人都举出许多例子以支持郭说。当然持怀疑态度者亦有之,象宋代贾昌朝,清人桂馥,朱骏声等也都对郭说表示怀疑。但总的来说,前人的评说象“美恶同辞、施受问辞、正反同辞”等等,都只停留于现象的归纳上,较少涉及有关反训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师院史式同志编著的《太平天国词语汇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填补了专科词典的一项空白,功不可没,然罗序誉其“攀上了研究太平天国词语的高峰”,显又褒奖失度.诚如史式自序所言,“抛砖之作,自难精到”,或因资料占有不广,或因思虑欠周,诠释疏漏,乃至出现知识性差错,在所难免。本文意在求真求实,仅就“误释”摘出若干,与史式同志讨论,期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