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反映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国内哲学界早有定论。按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按吴江著《认识论十讲》,“反映论是唯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按新编《辞海》(哲学分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撇开文字表述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差异,上述各种说法所表述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并列的判断: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两个主谓项可以相互置换的判断,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式,即“反映论等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是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普遍公认的“定论”,尽管它缺乏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论反映     
反映范畴,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反映论问题的争论和不同看法,皆与对反映范畴的理解有关.因此,本文就如何准确理解反映范畴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对反映范畴解释中的一个失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哲学反映范畴的解释中存在着一个失误.现以我国近年出版的几部大型哲学辞典为例,指出这个失误.  相似文献   

3.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艺术和审美是作为普遍意识之一种,其本质是对历史存在的真理性反映(认识),而不是对任何经验现象的非本体论的知性认知,更不是对历史实体的知性认知。 透视“反映”范畴在标举反映论的美学—艺术理论中的实际运用,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全面胜利,而在相当程度上,充斥着科学认知论和科学主义认识论谵妄的理论迷雾,问题的界线不在于是否运用了反映论的术语,是否套用了反映论的一般理论构架,也不在于是否高举着反映论美学的基本命题,而在于实际上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这里存在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分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探讨日益深入.其中,对认识本质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上.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应予以扬弃;也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基干实践活动的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不能动摇的.本刊在上一期曾刊登了彭海堂同志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一文,这一期再发表同满宏、罗川山二同志的《论创造是认识的最高本质》一文.他们都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以及认识论其他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各抒己见,踊跃来稿,以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1908年撰写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并确立了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但是,围绕着该书的评价问题,多年来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近年来,指责、歪曲、否定列宁反映论,否定列宁主义,尤其成为一种国际思潮.一些人指责该书贯彻的反映论思想是“背叛”和“逆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他们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唯物主义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初以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其核心建构学说受到我国哲学界很大重视,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不同意使用反映范畴,曾批评过列宁的反映论。有的人据此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产生怀疑、困惑、甚至提出批评、主张用建构说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反  相似文献   

7.
《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认识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虽然老子哲学没有对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作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从《老子》一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等可以看出,老子哲学事实上有一个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讨论中,何国瑞教授提出的以艺术生产论为主干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主张,我原则上是赞同的。但是最近读到何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的方法问题》一文,却觉得有一些疑问,特提出求教于何教授。关于认识论与反映论的关系何文中提出了认识不等于反映、认识论不等于反映论的观点,说:“反映和反映论要大大超过认识和认识论的范围。它们是全体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哲学研究》和其他报刊开展了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见解。虽然各种见解之间存在着原则的分歧,然而也有共同的弱点,这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与实践直接相关的规范性认识,因而不能在关于认识本质的判定上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一、各种见解的人们都未充分重视规范性认识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实践观念的意义据笔者读到的材料,对于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大致有以下六种见解: 第一种:认识的本质是反映。持这种见解的同志指出:“把认识的本质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针对持有异议者的批评,他们对“反映”概念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界定,并指出:“机械唯物论有机械唯物论所讲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有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反映”,后者“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是不排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深刻丰富的美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基础。这一点,国内美学界似无异议。倘再深化,具体化,分歧就来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主要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即主要以反映论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探讨美学基本问题,取得显著成绩,形成几大学派。近来又有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不是认识论,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提法,对于突破仅把美学局限于认识论的传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我认为,应把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补充,似乎才更全面。——其基本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看作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类型的教科学、研究著作、哲学辞典或通俗读物中,一般地都把反映论说成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如“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就是唯物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等等。我们认为,这种说法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甚至也不是一般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本文就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对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反映论作出初步探讨。不当或错误之处,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实践”这一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中历来是认识一致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重新解释实践概念的内涵,从而把实践范畴从过去的一个认识论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对于拓宽和深化人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把实践抬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用实践范畴取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物质范畴、存在范畴,并因此导出所谓“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疑问,进而否认客观实在的客观性,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本文将立足于目前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逐一驳斥“实  相似文献   

15.
读了石向实同志的《列宁感觉理论与感觉心理学》一文,觉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如何理解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反映论思想,提出一些看法,与石向实同志商榷。《石文》的要义在于阐述感觉理论与反映论的关系及列宁感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从而进一步说明《唯批》中反映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性质。这是富有意义的。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反映论的内涵,它与感觉论、认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的最终研究成果,由新疆大学政治系教授蔡灿津负责完成。1989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化的总结和发挥,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导线索,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Z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反映的基础是实践,反映的特点是具有能动性。该书主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17.
问题应成为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冯必扬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的认识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然而,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却长期被忽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各类教科书中没有问题这一范畴,在我国各种认识论的专门...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讨论中,哲学界达到这样一种共识;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然而,稍把观点具体化,共识就转化为歧见。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就集中地反映了分歧所在。笔者虽然不同意“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但又认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确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在本体论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但是,旧唯物主义却不能对这一正确的结论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古代唯物主义对物质本体论缺乏基本的论证和说明,仅仅是一种素朴的猜测,因而,他们的物质本体论远不是科学的形态。近代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传统,在以往本体论研究的基础上,把认识论问题上升到哲学的主要中心地位,并试图从认识论角度、从感觉出发确证物质是世界的本体、本原。从培根、洛克开始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尤其是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些论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提出批评或质疑,有人甚至提出用选择论、重构论、创造论、建构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显然,这是由于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科学内涵,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混同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因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反映范畴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能动反映论的基本观点,综合概括现代科学的成就,是认识论发展和深化的理论方向。杜丽燕、尚新建同志的《对反映论的初步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对反映论的诘难是颇具启发性的;但对能动反映论的根本性的否定,则是值得商榷的。文章说,能动反映论所坚持的,“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