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韵琳 《决策探索》2010,(13):30-30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开始加入“炒钱族”行列,炒股、炒房、炒黄金、炒字画、炒外汇、炒期货、炒基金……,有人甚至说:“少壮不炒股,老大徒伤悲!”  相似文献   

2.
资本趋利的本性、经济回暖的驱动,正催使境内、境外各路资金潮涌文化产业。在炒房、炒股、炒黄金之余,炒电影、炒艺术品、炒新媒体、炒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不少财大气粗的土豪的又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如个人炒房、炒煤、炒股的手法一样,选择一个被别人低估的项目"收养"一段时间,然后高价转手卖出,近年来正被越来越多的"投资控股公司"所推崇.  相似文献   

4.
说"炒"     
"炒"字原本并无特别之意,可在改革开放之初却是用得发了烧的一个字:炒地,炒房,炒股,炒电影电视,炒歌星影星……说来也怪,无论什么东西,不炒不热,一炒就火.到了时下,有种不该炒的东西也被炒了,那就是炒"政绩".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入市者有“做长线”和“做短线”之分。所谓“炒股”,是指在短时期(在我国一般是指6个月以内)反复买卖股票,以便赚取差价。由此派生出另外一个词,叫做“炒作”,就是通过频繁的买卖,达到拉升股价的目的。对于把一切投资于股票的活动都叫做“炒股”,我历来是有不同意见的。我在2000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与记者谈话时就讲过,“买卖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应笼统称作‘炒股’。中国凡是买股票都叫做炒股票,外国没有这种说法。什么叫‘炒’股票?‘炒’是‘抢帽子’——抢价格的帽子。这意味着整个股票市场基本上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社会     
《领导文萃》2010,(18):7-9
中国的“隐形富豪” 通过房地产或矿产发财的中国暴发户共同特点是:都不愿使用银行。他们大都在家中设保险柜,或把现金藏在“隐秘处”。在“胡润百富榜”中,很难找到这些房地产现金富豪的名字。这些人被称为“隐形富豪”。他们通过炒房,炒矿,或通过服务业等一夜暴富,  相似文献   

7.
禾刀 《决策探索》2010,(13):31-31
“炒钱族”的兴起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不排除年轻人追求“炒钱”致富有一定从众心理,但与之对照的“劳动致富”观的沦落,无疑更令人备感汗颜。当本应成为社会中坚的年轻人沉湎于概率极低的成功捷径时,他们丢弃的不仅是勤劳的传统美德,还有一个社会或民族拼搏精神支柱的坍塌。  相似文献   

8.
《决策探索》2010,(13):30-31
劳动致富,也就是依靠踏实工作致富的观念,一直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现在看来,这一传统致富观已经被日益边缘化,尤其是在中青年群体中。炒股热、炒房热等,既不妨认为体现了社会进步、多元的一面,也可以说折射了经济发展的困惑。多数人认同踏实工作难致富,则反映出了一种群体性的焦躁心理,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9.
语丝     
《经营管理者》2007,(6):9-10
现在股市“牛”了,办公室却“熊”了。 近日,有调查表明,九成受访者称“周围有同事炒股”;有94.9%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单位有人上班时间炒股。这种办公室炒股现象,已从个别企业逐渐蔓延到事业单位甚至政府机关。  相似文献   

10.
程鹤麟 《决策探索》2008,(23):91-91
除了炒菜,兄弟我什么都不炒,不炒股不炒楼不炒汇不炒期货不炒一切. 这就使我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相似文献   

11.
许俏文 《决策探索》2010,(23):84-85
下班了,很多人赶紧把电脑一关、东西一收拾就离开办公室,或回家或参加聚会;但有一群人却“越夜越精神”,几乎每天都留守在办公室里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两盏“孤灯”,这群明明不用加班,可是下班后还总是赖在办公室的人被称为“赖班族”,他们有的是独自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有的是单身男女,有的是两地分居者,有的是家庭生活不如意者……  相似文献   

12.
帮局长理财     
正那天一上班,局长就将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小王,我听人说最近你在上班时间炒股票了?有这回事吗?"我诚实地说:"有这回事,不过我是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偶尔上去看看,我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再犯这个错误!"局长说:"其实这也算不上多大的错,但上班炒股总是不对的,你一定要注意影响!对了,有个问题想问你,怎么那么多人炒股,难道炒股真的很赚钱吗?"我说:"当然是真的啊!不瞒您说,我只炒了这半  相似文献   

13.
<正> 时下某些地方,“炒”风日盛,炒股票,炒地皮,炒开发权,炒期货交易,愈演愈烈,不少人班不愿上,工作不做,整天在“炒”场上转,企图靠“炒”发家致富。某些企业,也在谋算着一桩桩“炒”生意,发一笔大财,扭亏为盈。在这些人看来,似乎“炒”效益应该成为我们搞活经济、发展经济的“主旋律”了。 众所周知,我国市场经济还刚刚起步,由于尚不够规范,不少人靠“炒”也确实发了些财,如不少股票的市价与上市企业自身的业绩并没有联系在一起,有些较高的市  相似文献   

14.
事件行业     
《管理与财富》2008,(9):10-11
拯救二房;炒房人的“下场”;房产商割肉忙;公开官员财产怎么样;丑陋的遮羞墙。  相似文献   

15.
姜智鹏 《决策探索》2011,(13):36-39
中国民间长久以来,一直缺乏国际投资的经验,这导致海外买房的投资者,凭借的依然是在国内炒房的惯性。这就注定海外炒房的成功率仍会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每当有人问我,在美国有别墅是什么滋味,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贵。”黄鑫说。2009年上半年,黄鑫在美国南加州买下了一幢独栋别墅,前有花园,后有泳池,“总价才50万美元”。黄鑫说。  相似文献   

16.
想全用好人来替自己工作是不可能的,与其精挑细选,不如大胆用人。 当我的公司拥有50人左右的员工时,大部分以我为中心,集合年轻人一起工作,大家都很辛勤,所以我也非常高  相似文献   

17.
近一段时间来,沪深股市高位震荡,伴随指数大幅回调,走势不稳,风险明显加大,其放大效应也深深影响到基金和期货的交易。鉴于国家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以及人民币阶段性升值、通货膨胀危机短期内又难以缓解的两难格局,许多稳健的投资者开始逐步从股市撤退,或持币观望,或不停地寻找新的投资避风港。于是,在轰轰烈烈的炒股风暴告一段落后,一部分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最原始的财富符号:黄金。坊间已经在流传着一句谶语似的顺口溜——"炒完A股炒B股,炒完B股炒黄金"。炒金风暴正式来袭,在这2008之初,还将继续席卷更多投资人的信心和财富。  相似文献   

18.
曹东 《经理人》2002,(12):35-36
“千篇一律的命令式管理已经无法发挥作用,而且常常会导致人才的流失。”认识郑培敏的过程有点特别:因为我有一位好友在他公司工作,20多岁的年轻人一谈到工作.发自内心的眉飞色舞而一谈到年轻人  相似文献   

19.
炒客悲歌     
<正> 说不清是人炒股,还是股炒人。股市的兴起,造就了一批运筹帷幄,游刃有余,迅速暴富的大户,但是也有不少人炒得神魂颠倒,寻死觅活,郎铛入狱…… 股市殉葬者接二连三 1992年初春的一天,一位名叫阿达的上海股民在自家的房梁上用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狂热的股民被惊呆了。在阿达的追悼会上,他的亲属们一下子收到了不知由什么人凑集的一笔数额颇巨的“慰问款”。 1993年11月30日上午10时30分,杭州股民林建华在浙江省证券公司所在地二轻大厦11楼跳楼自杀。他死时年仅37岁,死前系浙江维美纺织公司职工。1992年12月,林建华变卖掉拖车,在上海证交所开立股票帐户。  相似文献   

20.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年轻人向他朋友抱怨,说自己得不到重视,想另觅单位。朋友告诉他,消极怠工不如把这里可以学到的本领学到手再离开。于是,那位年轻人一改以前懒散样子,学习刻苦,勤奋敬业,工作一丝不苟,处事随和大度。结果.加薪、提拔,领导的器重、同事的拥护使他彻底消除了想离开的念头。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猛然悟出了朋友的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