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官邸,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在任期内提供的住所,官员本人对此没有产权。如美国白宫、法国爱丽舍宫和英国唐宁街10号、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等都是典型的官邸。与官邸相对应的自然就是私邸。官邸当然不同于私邸,绝大多数官邸都是免费入住的,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的。而私邸是官员跟老百姓一样在市场上购买的私人财产。  相似文献   

2.
两会落幕,官员们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部长被录音笔堵到下巴时仍微笑作答,有的地方官员反问女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在我们这里,官员对记者打官腔早已司空见惯。再看看西方官员,就会发现,中国官员面对媒体时,对话的技巧还很欠火候,至少跟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官员真正学会对话,不仅事关自身形象,也关系着国家形象,以及是否可以让本地区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3.
官邸制     
《办公室业务》2013,(11):14-1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探索实行官邸制。“官邸制”是一种官员的住房制度。它既是我国官员福利住房的一种传统,也是许多国家目前采用的官员住房制度。在国外,一定级别官员的官邸和私邸是严格区别的。私邸是官员跟老百姓一样在市场上购买的私人财产,官邸只能在任职期间居住,个人没有产权。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官邸制,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典型的福利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除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所有公务员都参加了住房制度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住房制度改革虽有重大突破,但同时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俊 《决策探索》2010,(7):27-28
两会落幕,官员们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部长被录音笔堵到下巴时仍微笑作答,有的地方官员反问女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在我们这里,官员对记者打官腔早已司空见惯。再看看西方官员,就会发现,中国官员面对媒体时,对话的技巧还很欠火候,至少跟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官员真正"学会对话",不仅事关自身形象,也关系着国家形象,以及是否可以让本地区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5.
在皇权时代做官很威风也很窝囊。做官威风,是因为那时的官员手中权力不受民意“干扰”,可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做官窝囊,则是由于因为专制权力系统极端封闭,一个人干实事、得到老百姓拥护,未必能在“体制内”得到好的评价,反而可能遭遇更多的非议。  相似文献   

6.
观点速读     
汪洋:只有当“人官”,才不会被骂“狗官” 近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畅谈“做人为宫”之道。他警醒在场官员,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为“人官”,而不会被老百姓骂为“狗宫”。汪洋要求官员做造福民众的“开拓者”。为了引导  相似文献   

7.
徐怀谦 《领导文萃》2008,(23):137-139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官员大致分如下四种:第一等,廉而能干事;第二等,贪而能干事;第三等,廉而不能干事;第四等,贪而不能干事。有些官员,倒是有清廉之名,可是在任期间,一无所为,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反不如那些贪而能干成点事的人。  相似文献   

8.
说起躁动,真正躁动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各级政府官员。官员躁动跟现行的体制设计有关,所以有些官员面临三年不升迁的时候有些心理躁动,但我特别希望两院不能噪动,法官不能躁动。  相似文献   

9.
外刊外报     
正中国将迎来新一轮官员下海潮?BWCHINESE中文网2013年12月18日"官而优则仕"是今天中国对"学而优则仕"的创新,它限制了老百姓下海就能发财的途径,在这一"官本位"没有本质变化的现实情况下,干部能上能下与能进能去完全是空话——这是新时代的精简机构而不是官员下海!  相似文献   

10.
刘斌 《决策探索》2010,(17):32-35
在河南全省,过去坐O号车牌的各级官员,公务车都要变成普通自选号牌,与民众车辆一样。 “被公认”的“特权车” “交警明明知道是官员的车违章,他却装着看不见,你拿他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领导之友》2013,(4):47-47
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这一怪现象,人称“二政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无论是大冤小冤,老百姓 都喜欢找领导去解决,只有如 此他们才觉得踏实、放心。于是一场深 得民心、顺乎民意的“大接访”应运而 生。在湖北,从2005年8月18日到9 月16号,省公安厅“一把手”亲自坐 镇,接受群众上访。凡是属于公安厅应 受理的信访事项,信访人都能在规定 的时间内得到书面答复和依法处理。  相似文献   

13.
筱陈 《领导文萃》2008,(20):149-150
在一个讲座上,主讲人讲了在国外听到的一件事。颇有感慨,记下。某国举办一个酒会。几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年青人到的较早,找了空位坐下,悠闲地喝酒聊天。过了会儿,有几位官员来了,但已经没有座位。只能端着酒杯,这儿站站,那儿走走,客气地与熟人招呼聊天。一位知道这几位年青人与官员关系的中国人见此情景。十分惊讶地问几位年青人,你们的“头儿”站着喝酒,而你们却心安理得地坐这儿,不觉得有些失礼吗?几位年青人瞪着大眼,不解地望着这位中国人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他是我们的“头儿”。可那是工作的时候。现在是工作之余,我让位给他,他会觉得很难堪的。  相似文献   

14.
黄莹莹 《决策探索》2011,(17):52-53
官员的雷言雷语,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每次听闻,还是会给民众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前不久,一句“反正我信了”,暴露的是对百姓生命损失缺乏责任和愧疚。在慰问遇难消防战士的家属时的一句“恭喜”,则更令人心寒。而那位炫耀自己“去过60多个国家”副市长,反衬的是他内心对老百姓痛点的漠视或无知。  相似文献   

15.
文凯 《决策与信息》2006,(10):71-73
在俄罗斯,寡头是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他们借国家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私有化之机攫取了大量财富,而与之相伴的却是国家经济的衰退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尤其是那些特大寡头,他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操纵媒体、染指政治、干预决策,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普京总统主政后,向寡头们发出明确警告:“赚钱可以,但不要参政!”除“国家级”的寡头外,俄罗斯地方上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寡头。他们大多数依旧生活滋润、风光无限,“全方位”地影响着地方政权。不过,在不久前普京打响的反腐战役中,有人已经应声落马。  相似文献   

16.
老陈这个人     
沉坚 《决策探索》2011,(7):86-87
对一个官员好坏的评判,最终恐怕还得取决于百姓,即所谓“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早年下乡时就曾遇上过几位不错的干部,最初接触的当推老陈。  相似文献   

17.
问责有点乱     
赵义 《领导文萃》2009,(12):34-35
官员财产申报,有关方面说在研究,以后会怎么样还难说.让老百姓“先脱”的高官倒是被“人肉搜索”了。一波未平,被问责官员复出又成了民众议论的焦点。比如因为“豆腐渣”工程遭免职的陕县交通局局长,5个月后又要“拟任”别的职务,实在说不过去,反弹太大,只好作罢。而有的遭问责的官员,不出1年就顺利复出了。  相似文献   

18.
著名经济学者钟伟日前撰文指出,“经济学者没义务替老百姓说话”。他认为,研究人员应该尽其所能讲实话,至于说实话的结果,官员、企业家或者百姓是否爱听,则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相似文献   

19.
《决策导刊》2004,(6):1-1
近段时间以来,均争取尽快让世贸组织成员承认中国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政府频频开展“外交攻势”:5月初,总理温家宝访欧时敦促欧洲多国,能及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商务部长薄熙米向澳大利亚、日本提出同样的要求。直接负责经济活动的部门官员如此,其他机构官员亦如此。  相似文献   

20.
刘灿 《领导文萃》2008,(23):28-30
网上能搜索到的各个城市关于幸福感的调查里,中国官员的幸福指数都是高高在上。公务员考试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第一考”之位,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公务员而跻身于“官员”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