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元贞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我于公元1906年,清朝光绪32年,丙午十月十二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东门外农村中,九岁开始念初小,十五岁,才到城里,读高等小学。当时初小高小的课本都是文言文的,国文课文,都是从《古文观止》《古文评注》选来的名篇佳作。老师要求,讲一篇背一篇。作文也用文言文。我十二岁,还读初小四年级。家兄比我大八岁,他从友人家,借来一部《红楼梦》给我看。我对爱情还不理解,但对她们做诗及诗句,很感兴趣,反复看了有诗的部分,很快就背熟了菊花诗、葬花词等。同时,我开始学做诗,做了一些绝 相似文献
2.
3.
4.
许嘉华 《中华儿女(海外版)》1998,(10)
独山子位於新疆北疆经济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它向南宜达南疆各城库车,向北直通北疆重镇阿勒泰,312国道和东起江苏连云港西柢荷兰鹿特丹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从它的北恻通过,是新疆东西向交通要道(312国道、亚欧大陆桥)和南北向交通要道(独一库公路、独一阿公路)的交会点。独山子北依克拉玛依油田,西近中亚国家,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普与甘肃玉门和陕西延长并称为三大油田,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独山子石化总厂是在原独山子炼油厂和乙烯厂的基础上,於1995年11月21日组建而成的大型…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大潮中诞生、成长的渝州大学,历经风风雨雨、艰难曲折,如今迎来了她不平凡的建校20周年的光辉节日.这是渝大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盛大节日,也是重庆高等教育界值得庆祝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6.
李燕 《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3)
平静的人生常会软化上进之心,但外界的歧视、嘲讽甚至羞侮却能激起斗志,时时记取它、铭刻於心,便会自强不息奋进不已。先父李苦*在我少年时带我去圆明园遗址,愤慨陈述当年的国吐,更以身陷日寇囝圄的经历告诫我与弟子们莫忘国耿发愤图强。因此我每当想到这些便有一股莫大的力量在激励著为国振兴之志。涉及大处是如此,小处也是如此。在自己的事业进程中,每次听到的恶意褒贬与讥讽都变成了激我奋进的超常2力!不过,我曾没有把这力用在报复反击2中,而是狠狠地用在自己的事业上。我画过一幅描写韩信“胯下之辱”的“韩信铭耿图”,取材… 相似文献
7.
32岁就有着超群业绩的理财师陈铜生长于北京,他的才智和风度符合一般人对金融精英最高标准的想象.他是高级客户眼中的宝贝,无所不能的人生参谋.早晨,他会准时出现在公司的早会上发言和讲评,他有带团队的责任,同时给他的三位助理下指令布置任务. 相似文献
8.
魏宗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文天祥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总结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天祥“自强不息”的思想:一是他将自强不息的思想,建立在“法天不息”的唯物辩证法宇宙观基础上;二是他认为自强不息的思维方法,就是“务出新说”,不断推进理论思维的更新,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三是他认为自强不息对人的品格要求,就是“浩然正气”的精神。文天祥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以及他的执着追求,曾对近代中国反对列强的侵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卢贤梓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1)
花都汽车城杨美华副总经理讲演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毕业生,要学会外语,应注意在真实环境中演习;外语只是交流工具,外语人才应精通另一门专业,要自强不息;与人沟通交往应有平常心、责任心、报恩心 相似文献
10.
陈乃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魅力及在岭南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意义,进而论述岭南人民与中华民族一致而又独具个性的民族精神及其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开洪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河南理工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凝练铸就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学校师生在弘扬办学精神的过程中,坚持改革和创新,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培养勤奋实干人才,为国家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2.
本个案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访谈和观察分析,描述了程钢成为名校长的历程,揭示了他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中国电影画廊中,有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他们铸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钢筋铁骨,培养了人们不畏牺牲的浩然正气,他们的英雄壮举辉映银幕,教育和鼓舞了我们一代人。今天,中宣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放映活动,多年未见的“英雄们”再次走红银幕,一组组蒙太奇镜头向青少年们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美故事。那么,当年在银幕上扮演“英雄”的艺术家们今天在想什么干什么?请看—— 相似文献
14.
15.
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渎之宗”的黄河水系如“地之血脉”周流不迨、循环不已。她是黄河文化的大地母亲。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数千年间,她对周边以及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辉煌灿烂、独放异彩。由此而使得黄河文化在地域上东迁南移向周边拓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并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她深深地影响着东亚并将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沈有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离骚》中的屈原与《浮士德》中的浮士德 ,是两个极其相似又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 ,他们的上下求索与自强不息 ,都是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时期时代精神的强烈反映 ,对各自的民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比较这两个艺术形象 ,我们不仅能了解中西方民族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而且也可了解中西异质文化的内涵、精神和特质 相似文献
17.
张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44-53
作为历经千百年的经典语句,《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自强不息"本意是以天道明人事,强调"天人合一",诸子各家则藉此凸显其在个人品格建设方面的意义。汉唐时期,受儒家以及佛教、道教等不同学派的影响,对"自强不息"的阐释趋于多元。至宋明理学,则立足于以"理"解说,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自强不息"的诠释。以"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为线索探究历代经传注疏和学术思想的演变、发展进程,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进一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艾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日知先生(林志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世界古代史学家。先生191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教师世家,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靠做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生活的艰难,使先生很早就分担了家庭的重担。在回顾那些困苦时光时,先生总喜欢引用孔子的话说:“吾少亦贱,故多能鄙事。”十五六岁,他已读到了中学。为了生活,为了能坚持学业,他边读书,边教书,先后在福州荆河小学、福州福商小学任课。半工半读,步步艰难。二十七八岁他才进入上海大夏大学学习,仍旧是半工半读,先在上海光夏中学,后到上海中关中学执教。1941年,先生在… 相似文献
19.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张岱年先生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翔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4):1-3
张岱年学术生涯八十年,可分三个阶段,其特点可用"纲"--"微"--"新"--"全"四字概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所出<中国哲学发微>,是张先生沉寂20年"复出"后的代表作.张先生一生坚持辩证唯物论和社会主义,其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校舍新颖、宽敞、环境整洁优美,设备齐全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现有华阳、安龙、番禺和新渔4个校区,68个教学班,2000余名在校生。学校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为办学目标,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