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2.
"狐妖"是四十回<三遂平妖传>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它不仅使<平妖传>确立了神魔小说的性质,而且对于后世狐妖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狐妖故事在<平妖传>中的演变和发展,采用了文献梳理、比较、考证的研究方法,结论认为冯梦龙从<太平广记>中撷取了大量的素材以建构狐妖内容;"狐书"和"天狐"不仅使小说的人物与情节有了施设,而且更增添了幻怪色彩:胡永儿与左瘸儿的形象塑造在重现"阿紫原型"与"雄狐原型"的基础上也蕴含了明代民俗观念. <平妖传>狐妖故事的辑补揭示了早期神魔长篇小说创作所遵循的时代积累型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这里的“胡人”是与汉族相对而言的,在唐代文献中一般泛指北方民族,尤其是西北诸族。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我们在阅读史籍时,发现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倘若与前后其他传统的中原王朝比较,唐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不啻为当时的特征之一,而且是胡汉交融的某种反映。本文仅以何文哲墓志铭为例,结合其他相关志铭和文献,就胡人侍卫征战诸事,重点谈谈胡汉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4.
唐前期,幽州地区有一些羁縻州的胡人和汉人参与良乡县云居寺的刻经活动。慎州的袜辐酋长家族参与刻经活动,还有家族成员出家。安置内蕃袜辆的燕州胡汉混居,胡人、汉人、道士都参与佛教刻经。安置内蕃突厥的顺州也是胡汉之民皆有,存在佛教徒。这些羁縻州的文化面貌呈现多元化特征。宗教信仰的转变是内蕃胡人及羁縻州汉化的重要标志。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唐朝前期河北北部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内蕃胡人的精神世界时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精神的时代之一,胡人在其文化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太平广记》为主要参考文本,兼及正史、墓志的一些记载,考察其中关于在朝廷上活动的胡人的记载,同时注意到作为叙述者的汉人士族对于胡人的态度,尝试探讨来华胡人的文化认同、政治命运以及汉族士人对他们的态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之交文化心态、外交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汉唐时期诸“胡”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唐时期,乃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广泛接触和交往的时期。大量史升显示,当时所称的“胡人”,並非某一特定民族的代称,而是汉王朝四境之外,众多其他民族的泛称。“胡人”包括诸多民族,故其相貌彼此有别。但大部分“胡人”不同程度地具有高鼻、深目、多须髯的面部特征,其中西部的“胡人”尤甚。  相似文献   

7.
唐人传奇小说的胡人形象别有意味.如果运用西方叙事理论,则可将这些胡人形象按其在叙事结构中的作用分为三种类型:背景型、参照型和沟通型.这三类胡人形象对传奇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作意好奇"的文人又使胡人形象发生转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从而塑造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聊斋>中,蒲松龄花了很多笔墨书写人与异类之恋,其中蕴涵着作家的哲学思考.人可以娶狐妖,涵摄兽类的雌性,但不能嫁给狐妖,进入异类的世界与体制,这种差异反映了蒲松龄在异类掩映下的性别歧视,流露出他自悲、自怜、自悼的情感倾向,当然也体现了他对爱情婚姻的深层体悟.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长期以来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认识局限于这是一次革新赵国军队战服、进而革新作战方式的军事改革。事实上,“胡服”是使胡人顺服、化服,“骑射”是在华夏地区首次出现将骑与射相结合的战法。“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以政治为先导、以军事为目的、以文明为代价的一次全面改革,赵武灵王通过全面接纳胡人礼仪风俗,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刻意穿着胡人的各种服饰,加强胡人对赵国的认同,进而招纳胡人骑兵为赵国所用。“胡服骑射”显著提升了赵军的战斗力,军事效果非常明显,但并非赵武灵王改革的全部。  相似文献   

10.
怀旧的成本     
李世民是个超级强人,他的性格上面,颇有好胜心态。甚至小事上也是如此。曾经有一次,西域进贡来一个胡人,善弹琵琶,创作了一个曲子,弹起来极为华丽复杂。李世民不想输了场面,于是就搞了一次酒会,在酒会上让这个胡人音乐家当场演奏一遍。  相似文献   

11.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描写关于婚恋及爱情的题材,而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则是其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古典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这类神话故事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狐这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基于此,通过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命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以及明清时期的艳情化、性爱化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主导的父权文化 ,常把有个性、不符合他们游戏规则的女性 ,称为“河东狮子”、“狐狸精”和“祸水”。这是对女性的丑化、贬低和污蔑  相似文献   

14.
胡凤丹父子为清末著名刻书家和藏书家,他们穷一生精力刊刻的《金华丛书》、《金华丛书书目提要》、《续金华丛书》及《金华经籍志》,不仅对保存金华地方文献作出了不朽贡献,而且在目录体系建构方面也有独特建树。特别是胡氏父子为刊刻之书所作的题解,考证作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的真伪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琼瑶的《白狐》是狐文化在当代的重要发展。小说不仅鲜明地体现了古代白狐文化信仰的祥瑞色彩、报恩主题和子嗣观念,而且客观的人狐分离的当代叙述视野,又为狐小说注入了诸多新质,显示出神奇迷离的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16.
狐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典型的一个意象,其传说在文学领域和民俗领域表现范围十分广阔。作为民俗本土文化,狐怪传说的发生发展的轨迹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狐的认识态度。本文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一段考论文字入手,对唐代以前的狐怪传说源流逐一作了解析,同时对狐怪传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也作了梳理和考释。  相似文献   

17.
九尾狐始载于《山海经》之青丘,经郭璞注而得到后世的默认。然而,青丘山与青丘国并不在同一个地方,据《山海经》的文例可证青丘山之九尾当为别一种动物,后世认作祥瑞者乃是青丘国之九尾,由于脱文导致郭璞的误读,加之后世因为政治、宗教等各种原因,使得九尾狐成为祥瑞或灾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多种类书资料,分析中国古代狐文化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狐演变为拟人化文学形象的过程;并分析狐形象在诗文与小说中有所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统观《诗经》中写到“狐”的九篇诗歌,《诗经》狐意象可以分为原生态的、象征性的和艺术化的三个层面,但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对相关诗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反映与体现上,《诗经》狐意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