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杨利民作为大庆本土戏剧家,在《杨利民剧作集》中以一批坚定信念、坚守岗位、坚持自力更生的平民的创业历程,完成了对大庆石油发展历史的书写.在大庆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在这片神奇莫测的大荒野中,通过《黑色的石头》中的采油工人、《地质师》中的“骆驼”、《大荒野》中的看井人、《铁人轶事》中的王进喜等一批石油人的塑造,赞美了创业者的无私奉献、平凡人的崇高品质,传承弘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时,也使得《杨利民剧作集》成为了中国话剧领域不朽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戏剧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新的学科,先后出版了《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张炯主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高文升主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研究》(高文升著)等专著。这些专著,为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话剧论稿)}(倪宗武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这一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论稿》分上、下两编。上编重点探讨当代话剧发展的轨迹及特定阶段、特定题材的话剧创作;下编侧重研究建国以来重要作家作品及有争议的戏剧现象。它…  相似文献   

3.
余斌 《学术探索》2002,(5):131-133
吴戈《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史论稿》的出版 ,把云南现代话剧史形诸系统的文字和册籍 ,确立了云南话剧在全国的位置。《史论稿》始终把云南的现代话剧运动作为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一环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丰富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面貌 ,开启了修治地方话剧史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题材话剧,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环境下,呈现出"五四精神"的回归,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话剧创作者表现出了积极的启蒙意识和审美创造意识。而80年代"戏剧观"的论争则极大鼓舞了农村题材话剧创作者的探索实验精神。于是,80年代农村题材的话剧呈现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强烈的舞台探索热情相结合的风貌,由此诞生了一批卓有影响的作品,如《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古塔街》等。  相似文献   

5.
当代话剧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七十年代末曾迎来令人欢欣鼓舞的创作与演出的热潮。进入八十年代后却受到冷落,陷入困境,出现“危机”。这一特殊的现象曾引起戏剧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惊讶,有人困惑,有人焦虑,有人悲观,有人奋力拼搏试图遏止颓势的继续发展,有人却泰然处之,认为如果“气数已尽”,不如顺其自然。为此,理论界还沸沸扬扬地掀起了一场为时不短的关于“话剧危机”的争鸣与讨论。最早传出“话剧危机”信息的恐怕要算剧作家沙叶新《扯“淡”》一文了。这篇发表在《文艺报》1980年第10期上曾引起争议的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著名话剧《蜕变》──兼论编写抗战文学史的一个原则问题岳小燕,刘泰隆今年是我国人民进行艰苦抗日战争获得伟大胜利的50周年。回顾抗战时期曹禺创作的激动全国观众的话剧《蜕变》,正如抗战胜利二年后,著名剧作家洪深说的:“如果我们打算推荐10部必须阅读的...  相似文献   

7.
《石头记》书名解──兼谈“大石”和“通灵宝玉”的“原型”严中《石头记》书名之由来,甲戌本《石头记》“几例”中云:“《石头记》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何谓《石头记》的“石头”?众所周知,自六朝以来,“石头”就是金陵石头城的简称、代称。相传,西蜀诸葛亮出使...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话剧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缪斯之子。从这种在西方民族环境中诞生的戏剧形式“输入”之日起,民族化就作为一种探索与追求的目标,困扰和激动着许多中国话剧运动的有志之士。在这些。前驱中,阳翰笙是继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等人之后,在剧作方面成绩斐然的一位。阳翰笙在话剧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抗战时期进行的。他的八部剧作中,有七部(《前夜》、《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天国春秋》、《草莽英雄》、《两面人》、《槿花之歌》)写于一九三六年冬至一九四三年冬。这七部剧作,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而言,都应当看作是一个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艺术整体,它们以各自独具个性的姿色共同呈现出一种民族化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9.
谈及中国现代话剧的创作实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曹禹、夏衍、田汉等人的剧作,很少有人知道诗人兼小说家的王统照“五四”时期也曾在戏剧园地里进行过笔耕。事实上,早在1921年王统照便发表了论文《剧本创作的商榷》,稍后又于1922年发表了七幕话剧《死后之胜利》。他在话剧理论倡导与剧本创作方面不仅时间早(《死后之胜利》与陈大悲的《爱国贼》、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同年发表),且剧本为多幕剧。在此之前,除陈大悲等少数人的剧本之外,一般以独幕剧居多。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文章具有鲜明的现代美学观念和剧本独创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话剧的成熟是以《雷雨》的出现为标志的,剧作家曹禺本人也以自己的创作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影响的剧作家的地位,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时期以来,曹禺研究渐渐被人们重视,但人们在阐释曹之所以成为中国话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的原因时,在指出曹禺剧作艺术上的完美之外,往往着眼于作家的创作和中国革命历程相契合这一方面:如《雷雨》对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家发家史的罪恶的揭露,《日出》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原野》中所反映的农民对地主的复仇,《北京人》中所展示的封建家族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11.
桑树坪女性的悲剧观照──评剧本《桑树坪纪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北京话剧舞台推出了中国现代西部话剧《桑树坪纪事》。编剧朱晓平、陈子度、杨健根据朱晓平的系列中篇小说《桑树坪纪事》、福林和他的婆姨》、《桑源》进行了改编,删去了原作中“李家大叔”、“窑客老吕”、“六婶子”等人物故事,而着重写李金斗、彩芳与榆娃、福林和月娃、青女、王志科和绵娃这几组人物。由此,改编后桑树坪女性的悲剧在全剧中比重增大,得到了突出和强化。本文试从社会学角度去评析桑树坪女性的悲剧,去探寻这种悲剧的主题、表现形态及其生成。本文还将对作家观照桑树坪女性的视角和心态作出读解。一、桑树坪:…  相似文献   

12.
田沁鑫对于萧红小说《生死场》的话剧改编,在把握原著精神内涵的同时注入了个人对时代的思考,突出了民族的苦难意识,着重展现出农民在危难之际面对生与死的困境时努力突围的过程,并集中刻画了在东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农民们挣扎着人性的挣扎。话剧《生死场》与小说在不同时空相遇,不仅有精神上契合的复刻,也有通过承载着导演哲思的“戏剧场”的表现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的深化和挖掘,让《生死场》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以不同的媒介传播拥有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曹禺怀着反帝爱国的热情,在重庆参加了一系列抗日救亡的文艺工作。1938年,他和宋之的合作,写成了四幕话剧《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这个反间谍、反汉奸的话剧的演出,轰动了整个山城,发挥了戏剧服务抗战的战斗作用。与此同时,曹禺还比较系统地作了一次《编剧术》的讲演。这是他解放前关于戏剧理论和编剧方法唯一的一篇重要讲话,也是他个人戏剧创作经验的宝贵总结。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5.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艺空前繁荣,塑造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象乔光朴(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罗心刚(话剧《血,总是热的》)、梁言明(话剧《未来在召唤》)、丁猛(短篇小说《三千万》)、车篷宽(中篇小说《开拓者》)、刘大山(短篇小说《你是共产党员吗?》)郑志桐(短篇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梁霄(短篇小说《火红的云霞》)、邢大为(话剧《初春》)、袁志成(话剧《谁是强者》)等等,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了。 那末,这些形象具有一些什么值得注意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6.
话剧,本是“舶来品”。对我国话剧影响最早最大的莫过于挪威戏剧家亨利·易卜生了。早在中学时代,曹禺就在易卜生的戏剧中担任角色,《雷雨》受易卜生戏剧、特别是他的名剧《群鬼》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但我们认为,《雷雨》还受到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屏风后》的一些影响,而这一点却被人们所忽略。其实,欧阳予倩也受到易卜生的巨大影响,他译他的戏,演他的戏,“一脑门子易卜生”。(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的《屏风后》早《雷雨》四年发表,对戏  相似文献   

17.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说,百年话剧研究是和百年话剧的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百年话剧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百年话剧研究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集大成者当推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和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前者以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为主线,遍览本世纪前半叶话剧文学萌发,生长、成熟、变异的过程,力图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给中国话剧进行文化定位。后者则以戏剧运动的兴衰嬗替为中轴,重点展示“文革”以前60多年中国话剧艺术形态的两大要素,即演剧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和制约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时限…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二年,在发表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一家代表》和《生日》之后的老舍,说过这样的话: 看到了新社会的新气象新事物,我就不能不动心了。我要歌颂这新社会的新事物,我有了向来没有的爱社会国家的热情。的确如此,老舍从《方珍珠》开始,到《茶馆》发表前为止,一连气写了七、八部话  相似文献   

19.
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都市文化建设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而发展着,但在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中,这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凸现了出来。这不是说80年代以前不存在都市文化,而是说此前无论是行政机构还是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都市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就拿文艺作品对都市社会的表现来看,首先是数量就少得可怜。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话剧《龙须沟》、电影《今天我休息》,60年代的电影《女理发师》、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等,可算是这方面题材的代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这个时代都市文化的主要演变趋…  相似文献   

20.
曹禺在他的《雷雨》、《原野》、《北京人》等几部剧作中 ,表现了对人生的困惑和命运的恐惧 ,表现了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质疑。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人生的迷惘 ,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冲动以及对理性的挑战 ,这与尼采的非道德反传统、张扬强力意志 ,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精神 ,都是基本相通的。这种相通 ,是成就曹禺话剧创作超越同时代人而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发展高峰和里程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