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终结了实践哲学,开辟了哲学实践。马克思在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是创建了实践哲学,而是丰富了哲学实践。通过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社会活动、历史活动和世界活动,哲学政治化,政治哲学化,这是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探讨当今全球社会实践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2.
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对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定位的偏见,对实践哲学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对实践哲学本土化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衔接的漠视和浅见。  相似文献   

3.
继《真理与方法》一书之后 ,伽达默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其致思的重点由哲学解释学转向了实践哲学。伽达默尔建构实践哲学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中与哈贝马斯等人的论战是最重要的契机 ;在与古希腊思想家的对话过程中 ,逐步厘清了实践、实践哲学等概念 ,这是其建构实践哲学的逻辑前提 ;致力于消解科学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则是其实践哲学的中心话语 ,实践哲学的理想内含于这种消解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内涵,我们尝试从古希腊特有语境和实践哲学的衍生入手,通过对实践哲学产生的土壤——城邦特质分析、实践哲学主体——人的主题化演变、实践哲学目的——善的分类,来破解实践哲学产生的维度,力求复原亚里士多德实践思想产生的原貌并挖掘其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5.
李键 《学术论坛》2007,1(1):5-8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不是体现在实践本体论或实践唯物主义上,而是体现在其哲学视域、逻辑起点、哲学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实践观立场上。由于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诠释的不到位和不彻底性,影响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的确立。因此,要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不仅要从物质本体论立场转变到实践观立场上来,而且还要对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实践哲学概念是伽达默尔后期提出的重要概念。文章围绕着实践哲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实践的概念和实践哲学的核心,探讨了实践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哲学到"实践的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多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但是这种理解容易造成对"实践"概念理解的无意识,使实践概念本身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实践的"形而上学.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对以往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颠倒",但"颠倒"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理解为"实践的解释学",它是实践哲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概念本身的反思和批判,它着重分析实践的可理解的"前结构"和对"实践的理解",这与马克思对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理解的强调是一致的.同实践哲学相比,实践的解释学使实践概念摆脱了总体性的"理论"形态,呈现了开放的、历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实践作为哲学概念的理论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生活实践的态度不同,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大传统。马克思哲学属于实践哲学传统。由于理论把握实践的进路不同,出现了理论把握实践的三种范式,即伦理—行为范式、技术—功利范式以及马克思唯物主义所代表的生产—艺术范式。对实践概念的解释贯穿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准确理解实践概念的理论意蕴,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践问题是一个问题丛集。针对其中不同的问题 ,实践哲学形成了许多异质性的理论进路。本文系统清理了先前实践哲学的几条主要进路 ,即观念论进路、伦理学进路、本体化进路、生存论进路、后现代进路。这些进路各有所长 ,但也有共同的缺陷 :忽视了实践的根本特性———“做” ,遗漏了实践的最本己问题———“怎么”。在此意义上 ,它们均是“解释世界”的哲学 ,而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本文进而提出 ,把“做”的问题、“怎么”的问题或“改变世界”的问题提升到形上层面加以研究 ,应是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  相似文献   

10.
实践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聚焦点。对实践哲学 2 0年较为集中的思考研究使实践哲学的内涵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 ,形成了多维度的理解和视界。但是我们对于实践哲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并没有在实践哲学的基本范式上达成一个基本的理解。本文的目的在于 ,对当代中国实践哲学的思考进行多维视角的论析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实践哲学思想得失的同时 ,对实践予以技术维度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