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以及它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掌握文学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指导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要肃清资产阶级自由化文艺学术观点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务之急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旗,从理论上与实践上解决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仅就重学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论述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时代文艺的应用,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4.
<正>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的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提出的“不平衡”是普遍规律。有的认为“不平衡”不是普遍规律,而是特殊规律。认为“不平衡”是特殊规律的又有两说:一说“不平衡”是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一说“不平衡”是剥削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过时。有的认为“不平衡”根本就不是一个规律,而只是一种“现象”,或一种“关系”。后来,又有人持折衷看法,说“既平衡而又不平衡”是规律。我以为,这些意见都难以反映人类社会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学说是、马克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述,是在他一八五七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来的。对这一论述,我国在建国以来曾有过三次讨论。这三次讨论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但总的看来,讨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对“不平衡关系”真实含意的理解上。其他诸如“不平衡”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事实是否相符,对某一时代、社会的艺术应如何评价,“不平衡”是否规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规律是否还起作用,以及产生这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论点,出色地体现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正确地理解和自觉地运用这一观点,对于深入研究中外文学史和各种文艺思潮的发展兴衰,对于从总体上把握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建立我国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对于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中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于在四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持续繁荣,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忽视了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见于马克思 1857年 8月至 9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的第四节。在这一部分内容里 ,马克思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 ,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关于艺术发展这一论题所涉及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学的重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建国以来,文艺、美学界对不平衡理论的研讨一次比一次深入,取得了可观的理论成果,但何谓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马克思怎样论述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学界同人至今没作专门研究,以致影响对不平衡理论中一系列问题的科学把握。例如,有些论者并未深究何谓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为什么会出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竟以为“平衡就是相适应,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甚而以为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是一条根本规律,“表现为必然的发展”,似乎应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总原理的地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一课题研究,未有一致解答,且不尽完善。欲达到深层解读应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是界定、论析“一般的表述”与“‘特殊性’的确定”的概念内涵;二是从历史语境分析“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的含义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列文论中的“不平衡”说 ,讲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特殊规律而不是普遍规律。马克思不只一次地用了“一定的繁盛时期”“某些”等限制词语 ,尤其是直接使用了“它们的特殊性”这一说法。“不平衡说”是针对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还有其他因素。然而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和科学生产力的提高起着支配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繁荣时代的到来 ,文学艺术新的繁荣昌盛的时期也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3.
对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再认识杨名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一章第四节的第六要点中,马克思提出了两种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对这一极其重要的理论,国内至今众说纷坛,看来还有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必要。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原文是这样的:“物质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14.
关于艺术生产不平衡规律的两点思考王开国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所熟知:“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仅许多欧美文学理论家都接受和发展了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而且在中国文学理论界也得到了新的探索。马克思所论述的艺术生产,在当代世界正向着多个维度展开,主要表现为审美创造中的艺术生产、意识形态中的艺术生产、艺术产业中的艺术生产。马克思文学理论中指出的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今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既有传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延续,又出现了艺术生产内部诸要素发展不平衡的新现象。马克思所指出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在当代也发生了新变化,即在艺术生产中注重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兼顾,在艺术消费中实现了多种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导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文本的元典:序言中所阐明的唯物史观,使文学理论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学说,科学地阐明了文艺的社会性质、社会本质与功能;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和艺术生产系统的理论,为马克思主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对文艺创作与批评、对文艺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艺术生产同社会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典议题。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之外,以拉斐尔和夏皮罗为代表的艺术史家分别对现代艺术进行内部和外部考察,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研究路径。拉斐尔从艺术作品内部的自爆性批判力量肯定了现代艺术与现实的相互“介入”,夏皮罗则从外部视角考察了现代艺术与社会生产和阶级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现代艺术激活为日常革命的重要手段。两者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仅为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开辟了新的阐释空间,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8.
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命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还强调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审美理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使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平衡的发展,深入探讨,研究和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无疑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80年前后,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成比例”的命题(通称“不平衡”规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争鸣的激烈和气氛的活跃也是少见的。五十年代后期,理论界曾经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由于各种原因,那次讨论半途“夭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又重开论战。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从名词术语到对基本观点的解释都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争鸣的学术气氛极浓。这象征着文艺理论的春天已经到来。尽管讨论中个别立论未免失之于偏颇,某些论证方法,似有一种“钻牛角尖”之感,但这毕竟是支流。主流则是健康的,富有启发的。它对于进一步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探讨和总结文艺史的规律,无疑是有益的。真理愈辩愈明。学术空气的活跃,意味着在马列理论的研究上将会有一次可喜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