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虽然关于元剧产生的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或曰金代,或曰蒙古时期,或曰元代。但是,对于关汉卿在元剧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家却有着一致的看法。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将关汉卿列于“前辈才人”五十六人之首。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朱有燉《元宫词》也说:“初调音律是汉卿”。  相似文献   

2.
读陈述《谈辽金元“烧饭”之俗》(《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作小议七点,就教于陈先生和留心辽、金、元三史的同志们。 1.“烧饭”之名虽起于辽、金、元三朝,但“烧饭”之俗则是许多北方古民族所共有的。王国维作《蒙古札记》,其“烧饭”一  相似文献   

3.
“撞着个行家,铁里(又译作“力”)温都答喇。”这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紫钗记》第28出《窃霸》[水底鱼]中的一句。“铁里温都答喇”显然不是汉语,究竟是哪一种民族语言呢?冯汉镛先生认为,“铁里温都答喇”与《牡丹亭》中所提到的“喇嘛”属同一语言。他说:“注家谓‘铁里温都答喇’和‘喇嘛’都是藏语。”(冯汉镛《藏族风物对祖国的贡献》,载《中国藏学》1991年4期)“喇嘛”确是藏语,但“铁里温都答喇”却不是,冯先生的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 “铁里温”与“答喇”二词并非藏语,而是蒙语,有的注家对此早已明确指出。如,人  相似文献   

4.
外蒙古现代民族戏剧文学是从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后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第一部革命剧是S.宝音尼木和1922年创作的历史剧《三多办事大臣》。外蒙古“国立中央剧院”于1931年建成,诞生了第一批剧作家和专业演员,从此蒙古民族戏剧文学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从20年代外蒙古的戏剧艺术中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影响,这对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蒙古文戏剧文学及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时期的话剧创作中,丁西林的独幕喜剧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而其中尤以《压迫》一剧最是脍炙人口,被誉为“那时期的创作喜剧中的唯一杰作”(洪深语)。今天,《压迫》一剧已被列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文选”课程的“精读篇月”之一;这将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五四”时期话剧创作概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压迫》一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察克喇瓦尔第阿拉坦汗传》(以下简称《阿拉坦汗传》)是16世纪——17世纪蒙古历史诸文献之一。此书主要记述了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汉文史料中称为俺答)一生的业绩,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传记体蒙古文历史和文学名著。《阿拉坦汗传》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尤其是右翼三万户政  相似文献   

7.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若松宽,一九三七年生。主要致力于西蒙古的研究,特别是对准噶尔汗国的形成、发展和喇嘛教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主要论文目录如下: 1.《哈喇忽喇的一生》,载《东洋史研究》,22卷4号,1964年。  相似文献   

8.
哲学 宗教论蒙古族古代“一”和“多”的辩证思想范畴满都夫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 6期2 1 - 32页关于蒙古族古代自然哲学的几个范畴吴凤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 6期6 9- 79页元之前蒙古族道德范畴研究朋·乌恩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 6期 33- 41页蒙古“天论”内涵略析王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我国古代戏剧的黄金时代,据元代末年钟嗣成编著的《录鬼簿》记载:元代剧曲作家辈出,约有一百十一人;作品如云,约五百种左右。明代臧晋叔编有《元曲选》,近人隋树森编有《元曲选外编》,使约一百七十种元曲流传至今。在我国文学史上,“汉赋”、“唐诗”、“宋词”分别代表着产生它们的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继它们之后,“元曲”名噪一时,它完全可以同“汉赋”、“唐诗”、“宋词”相媲美!明初著名的皇族戏剧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把“元曲”的题材分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忠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九曰风花雪夜,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  相似文献   

10.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曾经指出:“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微,一时靡然向风。”可见,元代初年杂剧开始由原来活跃在北方的地域性戏剧样式,发展成为通行南北的全国性剧种,出现了“一时靡然向风”的极盛局面。北剧的南流,开创了杂剧发展史的新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探索杂剧南流史时,从一些零星、  相似文献   

11.
“委兀儿”,即“畏兀儿”,是元、明时期汉文史料中刘Uyqur(维吾尔)这一族名的音译写法。《委兀儿译语》是明代编纂的一部汉语、维吾尔语对照的分类词汇,它收入一本名为《译语》的书中。《译语》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书号为15161,书长29.5cm,宽18cm,青丝拦19.5cm×13.3cm,中缝上用墨书“译语”,下书页数,并有“贞节堂袁氏钞本”的印记。全书81页。1—23页为蒙古八思巴字,24—26页为八思巴字、汉  相似文献   

12.
元曲火烧袄庙事出处 元曲《倩女离魂》剧有云:“全不想这姻亲是旧盟,则待教祆庙火刮刮匝匝烈焰生。”又《误失金环》剧有云:“都做了月缺花残舷断绝,谁承望火烧袄庙烟光烈。”又《西天取经》剧、《争报恩》剧均有“火烧祆庙”之语。近人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云:“故事见《渊鉴类函》卷五十八。”余检《类函》,此事见《公主类》三《玉环解》条下引《蜀志》。然不知《蜀志》究系何书。偶翻《法苑珠林》,乃得此事出处。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学术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旧时学者论及这个问题,多表现出简单化的倾向.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说:“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这是较早论及戏剧起源的记载.近人许地山则认为中国戏剧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受印度梵剧影响而产生,对此,他著有专文《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一书力持中国戏剧的表演形式是模仿傀儡戏而产生这一观点.至于“优孟衣冠”为中国戏剧的源头更是旧时一种最普遍的看法.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是中国第一部戏曲史,在这部书中,王国维探讨了中国戏剧的起源.王国维是如何论述中国戏剧的起源呢?  相似文献   

14.
汉藏茶马贸易,肇始于唐,盛于宋明,尾绪于清.茶马互市相沿数百年,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民族关系史上无过此者.它是藏汉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两族人民之间最主要的经济活动.藏谚云:“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叶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至关重要.《西藏志》载;“藏番蒙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西藏图考》载:“番民多食糌粑、牛羊肉、奶子、奶渣等物,其性暴,而茶所急需,故不拘贵贱,饮食以茶为主”.《明史·食货志》中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代的茶马贸易因袭唐宋旧制,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很大的变化和新的发展.本文所要论及的,就是明代四川茶马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话剧的表现主义与奥尼尔的《琼斯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戏剧的表现主义,早在“五四”时期就被介绍到中国。1920年,正当表现主义成剧住德国鼎盛期,我国就有宋春舫等人介绍评述了表现主义戏剧艺术。此后,斯特林体堡的《鬼魂奏鸣曲》、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等剧作也时有被翻译出版。但这些理论介绍与翻译都未曾对中国话剧创作产生明显影响,除了象郭沫若这样个别剧作家外,大多数剧作者都紧紧追随易卜生戏剧。只是由于《琼斯皇》一剧崛起剧坛,才引起东方剧  相似文献   

16.
曹禺,是我们江汉平原人民的荣耀,一提起他,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谈到《雷雨》、《日出》,谈到《原野》、《蜕变》,谈到代表剧作家“最成熟的作品”《北京人》,谈到解放后那《明朗的天》和老梅吐艳的历史剧《胆剑篇》、《王昭君》。曹禺剧作美奂美轮、脍炙人口,戏剧界、影视界、出版界,有多少人在曹剧上做出了好文章,可是却偏偏遗忘了他的第一部独慕喜剧《正在想》。其实,这是一部不该遗忘的剧本!它记载了剧作家创作生涯中的一段苦闷历程,反映出他登峰探索的曲折艰辛,值得我们重视。为此,试就该剧的概貌、价值及剧作家的创作思想状况略陈于后,以期其光华再现。  相似文献   

17.
在浩富的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清初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的剧论及其剧作,是一份值得珍视的遗产。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剧论——《李笠翁曲话》比较重视,肯定者居多,但对他的剧作——《十种曲》则褒贬不一。其实,自《十种曲》问世以后,在清代的文人中就有不同的评论:极力推崇者,誉其为“桃源啸傲,别存天地”(高奕:《新传奇品》),“情文俱妙,允称当行”(黄周星:《制曲枝语》,“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李调元:《雨村诗话》);不屑一顾者,则抓住他剧作中一些情趣不高之处结合他的品行而毁其为“其行甚秽,真士林之不齿也”(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也有在艺术上对其剧作既褒又贬者:“《笠翁十种曲》,鄙俚无文,直拙可笑。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辞,力求浅显。流布梨园者此,贻笑大雅者亦在此。究之: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杨恩寿:《词余丛话》)。事至今日,仍说法纷纭,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川剧《情探》敷演传统题材的王魁故事.据史料载,戏曲中王魁故事的源起很早,宋“官本杂剧段数”中存有《王魁三乡题》之目.南戏之初,亦有《王魁》一剧传世,还被人尊为戏文之始.元杂剧方兴,尚仲贤便写了《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明代,又有杨文奎的《王魁不负心》,王玉峰的《焚香记》等.同时,《齐东野语》《丽情新说》等书也都记下了王魁故事的各种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19.
《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或《八仙出处东游记》,明人吴元泰著。 《东游记》是明代有名的神魔小说之一。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第16篇论及此书:“《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鲁迅所见的是《四游记》合刊本,他说:“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按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现存最早的《四游记》刊本是嘉庆十六年坊刊《四游传》本,此外是道光十年的《四游全传》本和小蓬莱仙馆《四游合传》本。换句话说,现存的《四游记》本都是清刻本。孙楷第又说道光十年坊刊大型本“似覆明  相似文献   

20.
萧伯纳的《易卜生主义精华》是其最早也是最具个性的一本论文集,是其贯穿始终的戏剧思想的总汇,以及随之而来的戏剧创作实践的宣言。然而它的重要性,以及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却一直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重新审视这本论文集与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关系,并对其“思想剧”的起源和发展作一番新的评价,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