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士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48-54,87
苏轼热爱和推崇陶渊明,他的《和陶诗》是其文学成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其人生理念和从政实践的诗性表述,无论对文学史还是思想史均有研究价值,留给后人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和陶诗是文学史上一个特别的文学现象.施闰章《客中独酌偶和陶公饮酒》是对《饮酒》诗的唱和,表达了对陶渊明适意而为、淡泊荣利、自然真淳之追随,但其语言表达与情感境界与陶诗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他在自身诗学与生活境遇下的自我抒怀. 相似文献
3.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51-61
于苏轼个人而言,和陶诗是东坡先生贬谪之后寓居儋州时期生命体验的抒写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于文体发展而言,和陶诗不仅使酬唱这种原本主要是发生在同时代人之间的行为转变为追和古人,由此拓展了唱和诗酬唱对象的古今界限,而且使得原本在前代颇为流行的拟陶效陶二体渐趋衰弱,乃至后世少有人作。东坡先生正是深谙诗歌本出于己,诗情是诗体的内核,而诗体本身是对诗情的兴发与节制,所以能无碍于次韵这一被他人斥为枷锁的诗歌创作法则,创作出深刻影响后世的和陶诗。苏轼选择次韵酬唱这一具有严格规定性的文体创作和陶诗,与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抒写自然情感的文学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伏蒙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显示出对陶渊明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同和师法追慕. 相似文献
5.
韩国古代文人从高丽朝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与“和陶辞”,一代代韩国文人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发掘人生所需的某些文化品质,或是精神力量,或是艺术风格。在“和陶诗”与“和陶辞”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对民族历史的真实反映与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诗歌呈现方式上主题的直白表露与接受过程中诗性意象的取舍。这种表现本质上起到了树立其民族意识的功用,也是一个把影响逐渐转化为“朝鲜风”的消融过程。 相似文献
6.
南宋政治文化与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及和陶诗的形成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对持续和战问题喜论恢复的坚持使其被黜,导致了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发生转变,和陶诗缘此而生。陆游与陶渊明堪称为旷世知音。 相似文献
7.
薛宝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4)
与宋金诸人相较,宋元之际诸论家对陶渊明的讨论,在沿袭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延伸。其一,在肯定其气节时,流露出深闵其志的心态。其二,综合前人之言而称道其知道任真的生活态度及高逸情趣。其三,与前人相较,进行了一个新话题的讨论,即对后世诗人"和陶诗"的讨论。此外,诸人也肯定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开枝散叶之功。 相似文献
8.
苏轼《和陶诗》是在艰难处境中对新的人生觉悟的诗性抒写 ,对陶渊明人生观的个性解读。苏轼这一新的人生觉悟在人格依据和现实依托上 ,与陶渊明既有相似一面 ,又有相异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郭青林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1):92-95
方东树的陶诗研究在陶渊明诗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前人旧说,指出陶诗兼综儒道的特点,却认为失之于庄老;结合情、景、理对陶诗创作手法的分析,也丰富了前人对陶诗创作特点的认识。他把陶诗风格的自然平淡改为自然清深,是对前人见解的进一步发展。对陶诗用意和用笔特点也作了细致的分析,较前人研究更为具体翔实。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中的儒学道统观念及以"义理"为本位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10.
杨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25-35
傅共《东坡和陶诗解》是现知最早的一部《东坡和陶诗》注本。以往因为资料匮乏,学术界对傅氏生平及该注本的详情知之甚少。但通过钩稽宋元时期的史料,仍能勾勒出其生平概况,并可考知他在编纂该书时曾利用个人交游关系搜集资料,且受到家族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尽管《东坡和陶诗解》全书已经散佚,但在现仅存于韩国的蔡正孙《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还保留了不少傅注佚文,由此可以考察傅注本的文本渊源、主要内容及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玲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57-62
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苏轼带着他独特而深沉的人生阅历与诗性哲思浸入了对陶渊明的全面体验,历史的际遇使这两个相距六百年的诗人在百余篇<和陶诗>中得到了精神的相交.才气横溢的苏轼诗性地阐释、并重新建构了陶诗.<和陶诗>乃苏轼以"我"与"你"的主体间性的姿态对陶渊明理解与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54-156
晚清诗人邓辅纶有"和陶诗"76首,作于中年归隐之后。其诗极力追慕陶诗的平淡之美,却不时地流露出感伤基调。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志趣,分析其感伤情绪表现形式和成因,可以发现陶渊明的诗歌中也有感伤的色彩,但比较之下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云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74-82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韩国强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25-28
<和陶诗>反映了苏轼晚年的心态,他沉痛地检讨自己未能及时醒悟,下决心晚年师范陶渊明.他晚年彻底厌倦政治,揭露官场的丑恶,而对黎民百姓和亲朋好友却情深如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晚年内心充满着极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李红岩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5):98-101
陶渊明用“游心”的方式对现实世界、死亡世界、大同世界作出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记录他“游心”经历的“游心诗”具有鲜明的想象特质和理性思辨色彩,是诗人哲理世界的诗性呈现,也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痛苦思索和试图超越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崔日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53-61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17.
池大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英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双璧 ,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 ,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 ,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 ,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 ;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 ,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文的结论是 :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 ,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84-91
作为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他的诗文创作成就少为人知,诗名为画名所掩,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其诗文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一创作特征历来没有得到学界的关注。高凤翰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不仅在诗文中用到陶渊明的典故,也化用陶渊明诗句,模拟陶诗意象,欣赏渊明志趣,仰慕渊明为人,还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田园诗。高凤翰对陶渊明的接受贯穿其一生,在高凤翰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能发现陶渊明的影子。在诗文作品中如此大量有意识地拟陶、和陶、用陶,不仅在清代中前期文坛,即便是整个明清时期,也是为数不多的,高凤翰在清代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地位应该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一些译本、教材等对于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一句中的长字注音释义颇有分歧,意见有两种,一是应读cháng,作形容词,义为长短之长;一是应读zhǎng,作动词,义为生长旺盛,丛生。孰是孰非?从词语草、木及草木与其后词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诗句意义、陶诗用语规律等角度来看,陶诗道狭草木长之长应为动词,读zhǎng,义为滋长或丛生。另外,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中的长也应为动词,读zhǎng,义同道狭草木长中之长。 相似文献
20.
喻学忠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27-31
士风是伦理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晚宋士大夫奔竞之风是晚宋士风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形成奔竞之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士大夫道德的沦丧。这对当时晚宋政局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