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显性的世界观定位取向,法国唯物主义者创造了无神论的自然图景,其历史学家则把社会改革纳入不间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完整系统的世界现,它唯一也是致命的缺点是其基础的精神实质,这与近代世界观发展的科学趋向相悖,它已经彻底完成,但它的不合适宜也达到了顶点;这一内在逻辑预示着彻底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深化,其基础是“物质一实践”或“实践一物质”,即马克思的“哲学—世界现”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与态度。人的思想行动总是受世界观支配的,世界观制约着人的道德面貌和举止行为,它是个性意识倾向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心理学研究世界观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国心理学界研究世界观的文  相似文献   

4.
物质、能量及信息构成了客观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决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和演化进程。能量经过耗散结构、信息系统或生命系统的加工,产生了更高度的有序及熵的持续减小。其中,信息系统或生命系统的加工更加有效率,从而达到良性的正反馈;而信息对能量起控制、放大、减少损耗的作用,能量是信息作为负熵的来源。这种关系映射到现实社会,即为信息化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信息化与生产力也存在着相互加强,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效应,正确认识这种辩证关系,对于指导经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践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实践世界观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社会的自然,实践世界观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或自然的社会,实践世界观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达到的重要教育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应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出发点和立足点,认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特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本体;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理解世界,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属人性;以实践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实践的对立面统一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实践的内在矛盾性集中体现在客观物质实在性和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之中。实践的这一矛盾,首先导致了人和自然的分化;而又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主观目的、工具、实践结果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使这个被分化的世界又重新统一起来。可以说,正是由于实践的介入,才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由此,实践又被赋予了世界观意义。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出发点,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永远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发展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首先要研究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联系,以及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登     
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飞跃邬在《学术界》2 0 0 2年第二期撰文 ,讨论了古代哲学和经典物理学以实体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与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客观实在的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之间的区别 ,并按照古代哲学和经典科学所坚持的物质、能量二分法的原则对物质思维、能量思维和信息思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古代哲学、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多重维度上探讨了人类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些探讨具体描绘出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的飞跃。二十世纪的中美“专家政治”邓丽兰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9.
魔幻文学是神话叙事传统的延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演绎着有关人类、自然以及生命主体的重大命题,它使传统活跃在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同时又接受不可逆转的现代性,并且试图超越现代性,这是一种后现代的世界观.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路上的魔幻文学呈示出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魔幻文学所呈现的后现代世界观,对于现代人及儿童来说也具有精神上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哲学中的世界观概念内涵模糊且落后于现实,需要从马克思哲学本身出发对世界观概念进行与时俱进的再理解。世界观是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思想模式,是承载着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的思想中的世界图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或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图景。现实世界时代主题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意识形态由阶级意志到国家意志的转变,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由冲突到和谐的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11.
物质·能量·信息统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信息即物质系统的序,包括静态结构序(结构)和动态演化序(程序);信息对物质、能量有存在形式上的依附性、物理功能上的主导性和相互转化上的守恒性;质能守恒应扩展为质能信守恒,赵光速普遍存在,人类的时空观和世界观面临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在对日本人文、宗教和国民性格的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形成于宗教之前,并延续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的宗教和国民性格。这一课题属于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研究日本人文、宗教等应用性研究课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三个主要问题:日本古朴的生命永久循环世界观、对日本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原本统一的整体世界,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分化为自在和自为、实然和应然、事实和价值、主观和客观等多重世界.和传统世界观相比,实践思维视域中的世界观正是关于这多重世界如何分化和统一的内容更为丰富、准确的规定和界说.  相似文献   

14.
量子信息代表了当代量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代表着信息时代最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从理论内容、结构体系、存在的运动形式以及对客观实在的操作上都赋予了我们新的启示。针对量子信息的哲学问题的分析,量子信息为揭示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客观实在与主观存在构成了世界的完备集,构成存在的互补空间。  相似文献   

15.
孙正聿在《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1期 )撰文认为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 ,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 ;事实上 ,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作者认为 ,应讨论三个问题 :一是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与它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 ?二是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 ,这里的“世界观”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 ,还是人把自己同世界的“关系”作为对象而进行“…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新世界观体系可以分为存在论、知识论、情感论、意志论和历史观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现代宇宙学和高能物理学,正朝着宇观(又称胀观)和亚微观(又称渺观)两极方向深化发展。人类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物质范畴的新内容,提出对物质范畴的新见解。当今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知识生产”被视为社会重要物质财富。材料、能源、信息被称为物质的三大要素;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被称为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新形势下的世界观改造夏耘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今天,全体共产党人、全体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所面临的一切重大人生课题,莫过于世界观的改造。改造世界观是一个动态的课题。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要随变化了客观情况而提出新...  相似文献   

19.
世界观是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观点与态度的总和。对于古人世界观的了解,主要根据是本人的著作以及有关史料。现在保存下来的刘勰著作,除《文心雕龙》外,还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其他史料,只有《梁书》、《南史》两传,两者基本相同,非常简略。所以,对刘勰世界观的看法,一向是各有所见。《光明日报》一九六二年六月三日《文学遗产》第四百一十七期上,对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刘勰世界观、文学观的讨论情况,作过综合。近几年,探讨仍在继续深入。大致分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在差异性中寻找同一性,世界观是人们通过对世界普遍规律认识以达到思想上的普遍性。和谐社会是在保持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不同个体通过世界观修养以寻求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为人们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可能性。在世界观的修养中,要注意区分不同态度的世界观:有忽视个性差异,片面强调同一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专制主义色彩;有忽视同一性,片面强调差异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通常自傲于自身的优越性而排斥他人,却反过来强制他人接受自己的世界观;也有在承认个性差异基础上寻求同一性的世界观,马克思就是这种世界观,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