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歌是侗族青年行歌坐夜时唱的情歌,它虽是情歌,却内涵丰富,具有文学、艺术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特点。河歌传承发展的现状堪忧:随着河歌功能作用的改变,河歌传承方式及传承场域也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使河歌原初的文化内涵发生改变。河歌传承最大的困境是河歌与歌师的流失,河歌传承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在全国各民族民歌传承发展中具有普遍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③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对黔东南黎从榕地区侗族情歌音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多种形式举例分析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并指出侗族大歌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应促进侗族大歌音乐从田野走向社会,进一步提高音乐文化的研究层次,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作者的亲身调查材料,从演唱要求、演唱程序、音乐形式、演唱内容、演唱场合几个层面,较深入地论述探讨了侗族大歌和耶歌的蜜切关系.并得出了大侗歌是在耶歌基础上产生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文章旨在研究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生态音乐及其原生态演唱挺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虽然仅参与两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可充分展示了众多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丰厚的底蕴。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推广作用,是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趋势,也让人们对原生态艺术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引发对原生态民歌深层次的探讨和争议。笔者认为,继承和弘扬原生态民歌,理当完好的保留其朴素、浓郁的神韵遗风,绝不可以主观因素或某一目的扬长避短加以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乃民族精神之魂,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歌师作为说唱文学中的叙事主体,在叙事过程中有着多重身份。首先是叙事人的权威身份,在叙事过程中主导着整个故事和情节,同时还扮演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在他们之间转换;再次作为旁观者,对人物和故事做了评价;另外还充当故事与听者之间的中介。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口传文本进行整理编辑和文化整合。歌师叙事者身份的多样性体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他人有关比喻的研究,论述了比喻的运用在尚重侗族琵琶歌中的语篇构建功能。比喻的运用在两方面体现了这类语篇的语篇特征:一是在这类语篇中比喻的运用大都出于语音衔接的需要并借此为语篇的展开服务;一是比喻在四类琵琶歌中的分布与各类歌所承载的相应社会功能是相吻合的,情感表达最为强烈的情歌中比喻运用得最多。这项研究对比喻的研究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都是一个拓展,对于少数民族语言(语篇)研究乃至当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均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相似文献   

10.
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欧洲中心论"抑制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本文将从"侗族大歌"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预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建立一种以母语文化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着重介绍侗族大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2003年黎平县政府开展侗族大歌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工作,未获得成功;2005年开展侗族大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入选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下步申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拿到了“通行证”;2008年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集了侗文化专家到贵阳制作申报所需文本,贵州省电视台完成了影像的制作。文本与影像资料将于2008年9月25日上交国家文化部非遗中心,并报送到联合国初审合格。同时,阐释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侗族大歌的重要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以及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艺术的萌生都有其文化基因(艺术本源的基本因子).它的变革发展--形态的塑造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受持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观念、自然环境、文明程度所制约.可见,千姿百态的艺术均是某种特定社会的产物.侗族大歌多声形式孕育于"原始耶"和唱事言理的"古歌"之中;"以歌传文"创造了大歌声多的初期形态;鼓楼的歌唱活动,促进了大歌多声艺术的发展成型.  相似文献   

13.
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大歌作为民间歌曲中的一株艺术奇葩,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尤其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危机。在侗族大歌变迁的脚步日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探寻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遗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侗族大歌的历史,流传地域;大歌的演唱方式及演唱场合;大歌的种类及内容;大歌的演唱者歌班等。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6日贵州省黎平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同年8月23日、1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次审议。但是,纵使如此,目前侗族大歌在当代传承与法律保护方面还是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结合草案和办法,分别从宏观(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和微观(侗族大歌法律保护的自身特点)两个角度对侗族大歌的法律保护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侗族大歌在国内外演出产生的影响,说明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通过对侗族大歌发源地和现状进行介绍,看到了侗族大歌在传承方面存在的危机,指出构建侗族大歌生态保护区和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型的歌师是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文章结合侗族大歌的历史、流传地域,大歌的演唱方式及演唱场合,大歌的种类及内容,大歌的演唱者、歌班传承等,认为侗族大歌成功申遗后所保护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令人焦虑,保护与发展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虽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可从侗族大歌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手机彩铃等现代手段以及比赛方式等来宣传、推广、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进而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构框架浑然有趣,多声形态绚丽多彩,合唱技艺出神入化。作为植入民间的多声部歌曲,能够完整保存,这与侗族地区特定的歌师、歌头、歌班、歌俗等传统制度的人类学背景有密切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侗族大歌"又是侗族传统社区整体"文化场"的记录和再现,是活态流动的存在,作为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而成的音乐文化遗产,它呈现出的非物质性,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与侗族传统社区人群的存在与发展紧密联系,互动互存,从而形成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独自特点。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侗族大歌"传统内部的传承保护机制,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大潮的到来,侗族地区的封闭状况逐步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种种困境,因此,如何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当下争论的热点问题。有人认为侗族大歌只能维系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模式,走产业化路子是有悖传统的。本文以社会学、文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对侗族地区的深入考察分析,指出侗族大歌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变"和"不变"的双重特点。它虽有很强不变性,但必须以保留其封闭状态为前提。而其可变的一面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机。侗族大歌适时转型、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是在当前传承危机下找到的一条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路子。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侗族大歌文化产业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对其发展必须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