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旧中国,特别是三十年代前后,由于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其他原因,革命的、进步的作家没有充分的写作自由。经常更换笔名发表文章,是他们常用的战术之一。鲁迅是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茅盾(原学名沈德鸿,号讌冰、雁冰,曾用名方保宗、保中、沈仲方,仲芳、沈明甫等)也是使用笔名较多的作家之一。现就已有材料可供佐证的笔名,加以整理,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者及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2.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开始用“茅盾”的笔名。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茅盾因由武汉回到上海避居景云里。由于身被通辑,无法公开找到职业以谋生,也因为要在冷静中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于是开始创作第一篇小说《幻灭》。小说的前半部不到两周就写完了。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同志看了稿子,认为很好,决定在该刊连载。作品要发表,却不能署真名,于是他随手写了一个笔名“茅盾”。为什么用了这个笔名?他后来在《〈蚀〉再版后记》中曾作了说明: “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渐成为流行的“矛盾”一词的实际;1927年上半年我在武汉又经历了较前更深更广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基于革命斗争和工作的需要,茅盾曾使用过许多笔名(别名)从事文学活动。因而,整理、辑录他的笔名,便成为对茅盾的创作和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有关这方面,过去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袁涌进编,中华图书馆协会印行)、上海古旧书店的《笔名别名索引》等,都曾做过一些工作。文化大革命后,艾扬的《茅盾名、号、别名、笔名辑录》(《文教资料简报》总第64期)收录得较详;稍后查国华的《关于茅盾的笔名》(《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则又把茅盾的部分笔名较为具体地落实下来。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拙著《茅盾笔名(别名)笺注》一文在《东北师大学报》第四期发表后,又陆续发现、核实一些笔名。这些资料的考定、核对,自然不能代替科学研究,但是,它确是研究的基础。离开对它的正确判断,研究工作就难于登堂入室。近读日本《野草》杂志(30期)上,阪口直树先生的《茅盾和“文艺工作者宣言”》一文,其中谈道:  相似文献   

5.
“终葵”是茅盾一九三二年十月六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右第二章》时署用的新笔名。茅盾同志曾经说明这个新笔名的由来:“终葵即传说中钟进士捉鬼的故事的原型”,有人据此进一步加以诠释: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补笔谈三杂志”五七三条载,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唐明皇问大鬼:“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明皇醒后,乃诏画工  相似文献   

6.
陈杜梨 《社区》2013,(5):29-29
大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人.几乎都曾用过笔名。很多作家还不止一个,如茅盾就用过90个左右的笔名,而鲁迅用过的笔名多达128个。有人说,作家使用笔名有3个理由:第一,一个女作家想伪装成男性作者。第二.因为某种原因作者需要隐姓埋名。第三.知名的作家要写不同类型的小说。当然了,这3种情况都存在,但是也有其他例外。而有一种情况被讨论得最少.那就是笔名与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7.
这些天,国平很忙.2014年10月9日晚7时多钟,人民网发表了他关于香港“占领中环”非法集会的评论《谁该为“占中”买单》,随即被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站置于首页突出位置.据笔者统计,这是国平就该事件发表的第16篇文章.有时,他还“日发3文”,观点被广泛传播的同时,其自身也受到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笔名     
《北方人》2007,(7)
写字的人往往都喜欢给自己弄个笔名,成了大气候的作家笔名一般都具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宿命,能够让他们的写作看上去完全和笔名相得益彰而和本名毫无关系。远的不说,在当代中国,你无法想像"邓小华"这个名字会写出属于"残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评价与赞扬"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伟大,鲁迅的硬骨头精神,集中表现在他终其一生,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始终不渝地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列宁的笔名     
全世界亿万人民都知道一位伟大人物的名字——列宁。列宁在1917年5月自传草稿中写道:“我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当时,列宁的姓(根据父亲的姓),如大家都知道的,是乌里扬诺夫,而列宁是他的笔名之一。在沙皇统治时期,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从事革命工作,不得不隐匿自已的真实姓名。当时,莫斯科暗探局局长、宪兵队上校朱巴托夫向上级报告说:在革命者中,没有比乌里扬诺夫更大的人物了。他建议赶快杀掉这个革命者。在这样的条件下,笔名帮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迷惑了警察、奸细和密探,使他得以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1.
12.
路翎是抗战初期出现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坛活跃近二十年、又有卓著成就的作家.他使用过的笔名较多,这里略作辑录介绍。路翎原名徐嗣兴,使用过的笔名有:烽嵩、未明、穆纳、嘉木、冰菱、余林、路翎等。这些笔名使用于何种文体,出现于何段时间,见于何种报刊大致有些规律。现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陶孟和是现代著名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五四”前后至1930年代思想舆论界的重要成员,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社会、教育、历史、文化、经济、国内国际政治、心理学、新闻学、图书馆学等领域。考证陶孟和的笔名“明生”“AB”“梦和”,以及陶孟和以此三个笔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并考辨一些工具书中关于陶孟和笔名的错误,这对于研究陶孟和以及相关报刊和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史,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取这个名字的理由: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开贞,常用名郭鼎堂。1919年给《时事新报》的副刊投稿时,把故乡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和若水结合起来,取名沫若。茅盾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字润之(一作润芝),早年他撰写文章时,"泽东"、"润之"常缀作笔名,如《湘江评论》上的多篇文章就以"泽东"为笔名。"二十八画生"(因繁体"毛泽东"三字共二十八画)是毛泽东最有特色的笔名。1915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写《征友启事》首先署用,与纵宇一郎(即罗章龙)互酬诗作及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皆署此名。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笔名,不仅存留着时代的折光,时代的侧影,而且也往往成为作家思想的窗户。人们常常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作家的笔名里感受作家的喜怒哀乐,揣测作家的愿望、企求,窥见作家的品格理想。因此,对作家特别是对伟大作家笔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了。就鲁迅笔名的研究情况看来,虽然还未开拓更广阔的领域,但也有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文章。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溶进自己一得之见,对鲁迅较重要的笔名作一些考释,以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创作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茅盾书简     
重庆先生: 大札及惠赐湖笔式支,拜领至感!笔杆刻字精劲,想见妙手,此两笔弟当珍藏以为纪念。五月初,发见双目皆患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而左目並患老年性黄斑,盘状变形,几近失明,犹本右目尚有  相似文献   

18.
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师,在其创作生涯中用过许多笔名,但都没有巴金这一笔名流传广泛和影响深远.巴金是其192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灭亡>时第一次的署名,这部小说让巴金一举成名,使其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也让巴金这个名字走进入广大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名词辨正     
北京时间并非北京市的当时时间,而是指东经120度的时间,当播报“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2点整”时,北京市当地时间实际是11点45分36秒。火石打火机用的火石,并不是石头,而是铁和铈、镧的合金。糯米纸并不是用糯米做成的纸,它是用淀粉加上大约50%的明胶和少量的卵磷脂,制成的一  相似文献   

20.
中庸辨正     
澄清人们对中庸的一些误解 ,阐明中庸的本义主要是指 :适度 ,经权相济 ,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