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颀里居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里居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间的著名诗人。但新、旧《唐书》都没有他的传。他的籍贯,第一次见于记载的,是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2。传中说:“李颀,东川人”。清代曹寅等编的《全唐诗》卷232《李颀传》因之,也说:“李颀,东川人”。过去一般对“东川”二字无异议,但对“东川”究为何地,则颇有异同。有的把东川指为云南或云南会泽;有的则指为四川三台或四川东部。近几年有好几位同志对此提出疑问。因为  相似文献   

2.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许多金代文人的诗文著作。给我们了解金代文坛实际情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补撰的几种金代《艺文志》,都是以《中州集》作家小传为基本材料来源的。  相似文献   

3.
李颀是盛唐的优秀诗人之一。人物素描诗是他诗歌创作成就中突出的一个方面。在李颀以前,写人物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人物外貌描写。《诗、卫风、硕人》连用五个比喻,描写出一个美丽动人的妇女形象。《楚辞》中《招魂》、《大招》。汉乐府、魏晋文人的一些作品,都用铺张夸饰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人物外貌,形象也都是美丽动人的。而由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相似文献   

4.
关于司马彪《赠山涛诗》"苕苕椅桐树"一诗的作时与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文章运用史诗互证的方法,从司马彪与山涛二人的生平仕历出发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细致考察,认为两首《赠山涛诗》均当作于晋武帝泰始初,当时司马彪因品行问题未得仕,故赠诗于山涛以求荐举。  相似文献   

5.
学者多把《咏怀诗》诗歌语言难以索解,充满张力的生成原因归结为阮籍“身仕乱朝”等外部因素。阮籍独特的内倾性格及自觉的审美追求等个体原因,对于《咏怀诗》诗歌语言张力的生成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曲折隐晦的语言表达正是阮籍内倾性格的自然流露,注重语言的朦胧含蓄美正是阮籍有意识的审美追求。即使阮籍不“身仕乱朝”,他也可能会写出旨意遥深充满张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人李颀一生主要为道家思想所支配,加上仕途的失意,使他的心态在盛唐诗坛尤显孤寂。这种心态影响到诗歌里,使他的诗歌既保留了盛唐诗歌雄浑的特征,又包含了寂寞、峭独的风格,成为中唐诗风的先导。因此,李颀诗具有从盛唐向中唐转型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留给我们的全部遗产中,诗歌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如果将他那七百余万字的著译喻为百川汇成的浩瀚大海,那么,小说和杂文便象奔腾不息的黄河和长江一样日夜向里倾注,而诗歌呢,则不过似一道时缓时急的涓流潺潺流入。所以会悬殊若此,鲁迅坦白地说道:“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成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做了。”(《集外集·序言》)深知鲁迅想法的许广平同志,亦曾明白地告诉我们:“迅师于古诗文,虽工而不喜作。偶有所作,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留给我们的全部遗产中,诗歌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如果将他那七百余万字的著译喻为百川汇成的浩瀚大海,那么,小说和杂文便像奔腾不息的黄河和长江一样日夜向里倾注,而诗歌呢,则不过似一道时缓时急的涓流潺潺流入。所以会悬殊若此,鲁迅坦白地说道:“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成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做了。”(《集外集·序言》)深知鲁迅想法的许广平同志,亦曾明白地告诉我们:“迅师于古诗文,  相似文献   

9.
李颀没有亲历边塞。《百花原》亦非李颀所作。其边塞诗只有五首,既有非常优秀的,也有相对平庸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不上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宜评价过高。李颀边塞诗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牛僧孺是唐代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学家.本年谱本着“知人论世”的目的,考证了牛僧孺的籍贯、世系,按年编排了他的科名、仕历、交游和政治活动,特别是对他在当时党争中的活动作了重点考察.对于前人及今人的有关著述,本年谱信则传信、疑则阙疑、误则辨误,力图澄清史实真相,对牛僧孺作出全面、公正的考察和评价,为进一步研究牛李党争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也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书成于公元前1066年至541年前后,在我国文学史、文化史、历史学资料等方面都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特别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其深远意义和影响。对这些方面的文章“前人之述备矣”。我只就《诗经·颂》谈几点粗浅看法供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戴叔伦是唐代大历、贞元年间的著名人物。不只政绩卓著,诗才亦为世所推举。他的一生都贯穿着仕隐矛盾思想,这也使其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惜乎历来论家关注不多,论述较少。本文从戴叔伦的仕隐思想入手,对其诗歌中感时伤乱和向慕隐逸两类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意在讨论其诗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以期对戴叔伦诗及大历诗风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河岳英灵集》作为我国盛唐的诗歌选集,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等人的优秀诗篇都得以入选,从整体上反映了盛唐诗歌的面貌。然而书中却独独没有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作。这一直为文艺界所关注和争论。笔者以为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不能还原当时情形下,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相关史料大致推测历史曾经的可能性。由于《河岳英灵集》遴选诗歌的标准比较客观、正确,通过对《河岳英灵集》和杜甫生平及诗作的分析,可推测杜诗未入选《河岳英灵集》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杜甫在殷选编《河岳英灵集》时尚未蜚声诗坛;二、杜诗风格与编选者的主张及当时诗歌审美的主流相悖。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与民歌     
(一) 历代有成就的诗人,都是认真学习民歌的。著名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民歌,有着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诗经》是现存最早的周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诗歌。它虽经封建文人篡改,渗入了封建统治思想意识。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的题材所反映的社会面貌非常广阔,它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也相当深刻。汉魏以来的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优良传统,也相当真实地、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从李白的创作实践和艺术风格看来,他十分注意学习《诗经》及汉魏六朝乐府。与那些只模拟民歌和套用乐府古题的诗人不同,他是从其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并为后代诗人作出了典范。他对民歌孜孜不倦的学习,特别是乐府民歌,给李白的诗歌创作以极大的启发。他的九百余首诗歌中,有一百四十九篇  相似文献   

15.
顾况诗歌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诗人群中,顾况虽非大家,却有着独特的风貌。可惜历代诗论家对他触及不多,解放后出版的几种文学史和诗史对其诗歌也只是管窥蠡测。到六十年代末,只有顾易生先生写过一篇《顾况和他的诗》,初步探测了他的诗歌全貌。近年来,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对顾况生平的考订,赵昌平同志校点出版的《顾况诗集》及其颇富识见的序言,为我们重新认识顾况诗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河岳英灵集》遴选李颀诗十四首,序列上卷第八位。以品评观之,殷璠在选本中重点论析李颀的诗歌内容、艺术成就。同时,又摘句品评、叹惋李颀生平的不幸,兼与其他诗人比较。以遴选诗篇观之,其内容包括寄赠送答诗什、怀人伤时诗章等,突出了李颀诗“发调既清”“玄理最长”等特点。以遴选诗什体裁观之,选本体现了李颀以古体为主的特点。殷璠选评李颀诗,其不仅具有存录诗章意义,亦有考订篇目、资证辨疑价值。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文学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李颀诗内容特征的认识上,也体现在李颀诗艺术价值的发掘层面。此外,殷璠选评李颀诗,亦具有接受批评史、文化史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八年九月,日本杰出的无产阶级诗人槙村浩因被法西斯政府迫害而病逝。一团炽烈的生命之火过早地熄灭了!这时候他仅二十六岁。但是他那战斗的、短促的一生和格调高昂、焕发着才华的诗歌却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给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他那些歌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诗歌更使我们中国人民感到异常珍贵。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日本的重要诗人,我们还不甚了解,他的诗歌作品,到现在为止,也只翻译过来三首。本文想就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谢肇淛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诗人.考订谢肇制的生世、仕历、著作,着重研究了他的明末刻本<小草斋集>、<续集>,指出这个刊本的价值.谢肇淛的诗论和诗歌,在晚明独树一帜,诗歌具有风韵婉逸的独特风格,与竞陵、公安有别,在晚明闽诗重振风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颀拜谒名僧,栖息寺庙,熟悉《楞伽经》、《法华经》。其诗作包含佛教思想因素,追求空寂清净、忘却名利色相的境界。诗人在咏叹佛门物象的诗歌中,化用《法华经》物象譬喻的方法阐述己见,把佛门物象作为捕捉诗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文天祥《集杜诗》与《胡茄曲》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杜诗》和《胡笳曲》都是文天祥的“集杜诗”,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处表现在诗歌中包含的主体精神和诗歌主张上,不同处表现在这两类诗的艺术形式和给我们提供的认识价值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