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因为崇高的东西、美的东西被毁灭,而使人感到悲愤,喜剧却因为丑的东西,也就是无价值的东西被揭露被讽刺,而使人从中感到审美愉快。这两种美感的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对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性思考,他关于喜剧理论见解特别是讽刺的美学原则,对世界喜剧理论史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美学理论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对与悲剧相对称的喜剧,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亚里斯多德从古典静穆戏剧观角度阐明了喜剧。他认为,喜剧摹仿丑,而丑不含恶;滑稽表  相似文献   

3.
丑,从历史上看,有一个从怪而丑而喜感的演进.在不同美学理论中,如美丑二元结构中,美感、悲感、喜感的三元结构中,以及在美、悲、喜的复杂混合与置换中,丑有不同的位置.从丑的角度看,丑向其它美学类型的转化需要条件,丑的正规流向是滑稽(即喜感的笑).丑的不同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天保 《中州学刊》2006,(3):242-245
当代美学中的“滑稽”概念与“喜剧性”概念在涵义有较大差异,与古代的“滑稽”概念也有不同。作为审美对象的滑稽,是某种无害的丑,在“展示”中自遭毁灭。它有三种常见的形态:讽刺性滑稽、批评性滑稽和衬托性滑稽。对滑稽的阐释必须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滑稽的产生与一定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戏曲的浪漫喜剧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悲剧多为浪漫喜剧,而作为浪漫喜剧的中国古典戏曲多重视伦理正义的伸张,在表现情节过程之中以抒情为主,结局的团圆形式之中体现出幻想性、想象性,同时也不失滑稽幽默。这些美学品性使中国古典喜剧多为浪漫喜剧。  相似文献   

6.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一。“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相似文献   

7.
幽默、讽刺和喜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讽刺、滑稽、调侃是喜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但在喜剧创作过程中各具不尽相同的艺术功效。幽默要温敦些,讽刺则冷峻些,二者不是截然而异的。喜剧是以其喜剧手法,对社会生活的矛盾和不协调做大快人心的揭露或赏心乐事的炫展。喜剧性情节、喜剧性性格、喜剧性语言,构成喜剧艺术的三要素。讽刺性喜剧与诙谐剧的区别在于对不同喜剧机制的运用。在充分调动喜剧的直接效果一“笑”的艺术心理基础上,才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笑的艺术创作心理和创作技巧,从而产生最佳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8.
《幽默的奥秘》简评思清柳庆林同志著的《幽默的奥秘》是从哲学、美学角度系统论述喜剧(滑稽)现象的一部理论专著。该书从分析研究喜剧(滑稽)现象的基本特性——引人发笑(这是一种特殊的笑)的特性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入手,深刻剖析喜剧(滑稽)现象的本质特性、形成...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那些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而只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审美对象。悲剧美所引起的美感是使人生悲,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本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因此,悲剧艺术一诞生就以它无出巨大的感染力呈现在审美领域中。悲剧艺术是人类穷究存在本源并顽强体验生命痛苦的产物,是人类挣扎湍急着企图确定自身存在及崇高价值的象征。所以悲剧的美感常常是崇高美感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存遭到了压倒优势的悍然否定却仍以亢苗的活力坚持抗争,直…  相似文献   

10.
审美类型学是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审美对象主要有三种分类:一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二是艺术美中的门类之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等;三是审美类型,既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等。在这三种分类中,审美类型分类是最具有美学性的。从  相似文献   

11.
科诨,也称插科打诨,是指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的滑稽表演,既包括“科”,滑稽动作、表情,也包括“诨”,滑稽语言。娱乐是人的天性,科诨作为一种喜剧性的穿插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以诙谐的手法揭露事物的本质,能使看似神圣的事物经“滑稽”揭穿而变得十分可笑。插科打诨是元杂剧常用的表现手法,但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对元杂剧的观众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科诨这  相似文献   

12.
“喜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基本范畴,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喜剧”,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喜剧”是指戏剧中的喜剧、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笑话、幽默故事以及曲艺、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作为美学基本范畴之一的“喜剧”。  相似文献   

13.
李鲁祥 《齐鲁学刊》2004,3(5):133-135
荒诞概念盛行于20世纪的哲学、艺术领域。荒诞作为美学范畴与悲剧、崇高有着相同的前提:人与世界的对立和冲突。荒诞的美学特征是"空"。荒诞可以与悲剧、崇高共存而与喜剧(滑稽)不相容。荒诞属于现代主义而不属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消解了荒诞。  相似文献   

14.
周雨斐 《理论界》2022,(7):92-97
“滑稽”是李渔喜剧的一个显著特色,具体表现为科诨手段在戏剧整体结构中的精巧设置,通过客体对象的外在不协调性,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视听愉悦感。《风筝误》第十六出“梦骇”为李渔巧设之“戏中戏”,具有承前启后、照映埋伏的关键作用,借由“梦”里“梦”外的强烈反差,增强故事的荒诞感与趣味性。李渔对滑稽效果的重视与把握,既有中国文化传统之渊源,也是迎合明清之际民众消费心理的一种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并广为流传。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渗透着浓郁的黑色幽默色彩。作者运用了黑色幽默中包括的悲喜并置、自我解嘲和变形等写作手法,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使人感到笑语背后隐藏的伤痕和苦笑。独特的幽默风格使作品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艺术世界。用黑色幽默解读这一伤痕文学文本,能够为理解作品滑稽戏谑表层底下的深刻的悲剧意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一) 美作为“人化的自然”,其本质内容表现为对人类实践的全面肯定,是一种“自由的趣味形式”。那么,作为美的基本种类(范畴)之一的喜剧(滑稽,下同),象其它美学范畴(优美、崇高、悲剧)一样,也是现实肯定人类实践的一种特殊具体形式。概略说来,优美是现实对人类实践的直接肯定,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对立因素的和谐,崇高作为对人类实践的肯定,表现为矛盾和激荡的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宏伟有力,悲剧作为艺术中的崇高,其矛盾冲突则表现为善与恶的生死搏斗,具有强烈的悲奋性。至于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悲剧小说发展概述刘新生我们在这里所谈的"悲剧小说",是指运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展示悲剧精神,描写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倾向,体现着美好、善良人生的不该否定却被否定、不该毁灭却被毁灭,揭露、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的人生的作品。由中国独...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悲剧有一区别于西方古典悲剧的显著特征:悲剧而带有喜剧性因素。这种喜剧性因素,除表现为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插科打诨、丑行穿插外,尚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喜剧性情节;第二,“大团圆”的结局。后者是诸多喜剧性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种,它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镇压,但最终脱离苦难,与家人团圆;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迫害致死,但他(她)们的阴魂却得以复仇;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死后化为自然界的某一物、或成仙,以偿生前的夙愿;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屡遭迫害,但经过一番曲折斗争,最终剪除奸佞,获得胜利。传统悲剧中的这些喜剧性因素使观众在伤心哀痛之后能得到新的安慰,剧本所揭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昭昭之理使他们因悲伤而一度倾斜的心理又重新恢复了平衡,他们轻松地走出剧场,感到满足。  相似文献   

19.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